築構“穩經濟”三大支點 解碼東莞重塑產業韌性動力源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設定明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時,提出“以進促穩、先立後破”的表述,意味著從全國到地方,要在穩住經濟基本盤的過程中尋求新增長點。

今年年初,製造業重鎮東莞就把“拚經濟”擺在最突出位置,強調持續鞏固經濟恢復基礎。客觀來講,東莞經濟發展今年面臨一定的挑戰,不過從三季報的數據來看,東莞工業經濟已企穩回升,這表明其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並未改變。

若回顧今年東莞一系列動作,這種經濟韌性背後的邏輯不難理解:在不斷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當下,東莞主動引育大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通過“鏈式”創新、融合集群發展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而新質生產力的釋放,一方面能夠通過創新要素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另一方面又將推動實現產業“立新柱”。

事實上,東莞並未拘泥當下,而是著眼長遠。隨著基礎創新的再進位、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重要支點城市”口號的提出,一條獨具東莞特色的、從源頭創新到科技成果轉換的要素支持鏈條正逐步成型,並為構建創新產業“雨林”提供強大生態支撐,借此向更高的城市能級邁進。

東莞是全國工業製造業最密集的城市之一。 東莞市委宣傳部供圖東莞是全國工業製造業最密集的城市之一。 東莞市委宣傳部供圖

新質生產力“火種”紮根

在廣東此前召開的“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高質量建設製造強省”大會上,“新型工業化”成為緊隨“製造業當家”後的又一關鍵詞,同時也提出“要聚焦創新驅動,加快構築新質生產力”。一直以來,東莞在廣東承擔著打造科創製造強市的重任,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新徵程上,這座“世界工廠”責無旁貸。

一方面,東莞是全國工業製造業最密集的城市之一,這為新型工業化的推進提供了豐富的場景。硬幣的另一面則是東莞仍面臨產業基礎能力建設不足,產業鏈上“斷點”較多,存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產業鏈協同聯動發展不足等問題,迫切需要推進新型工業化,釋放新質生產力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在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看來,推進新型工業化,意味著東莞製造業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攀升的全面轉型。換句話說,東莞亟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步伐,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這背後的底層邏輯是,東莞通過加大引育戰新產業對創新要素進行全新佈局,在推動科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資力度的同時,借助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進而在新產業不斷壯大的慣性下推動經濟不斷向前。

今年前三季度,以新材料、新型儲能、集成電路等為代表的新支柱產業,已然在東莞呈現強勁動能:充電樁、光纖、顯示器、集成電路等產品產量分別增長102.6%、69.3%、51.4%、37.0%。

今年1-11月,東莞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柱產業協議投資突破1000億元,增長9.9%,其中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新材料協議投資分別增長50.6%、48.9%。企業的流向及投資活躍度是區域經濟韌性重要的“風向標”,這些大企業、重大項目選擇在此“落腳”,看中的正是東莞充滿生機的經濟環境。

而這些新主體的加入,一方面能夠為製造業強鏈補鏈延鏈、鍛造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的長板,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另一方面,也能通過“鏈式”創新、融合集群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東莞製造邁向全球價值鏈高地。

鎮域經濟為火種燎原“助燃”

如果說剛紮根東莞的新質生產力“火種”還在靜待燎原,那麼強大的鎮域經濟無疑是東莞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的助燃劑。

回顧曆史,脫胎於“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時代,造就了東莞以鎮為基本單位的產業構架。而鎮一級有著“連城帶村”的地位,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2023年全國千強鎮發展報告》顯示,東莞28個鎮悉數上榜全國千強鎮,14個鎮躋身榜單前百名。可以說,這些千強鎮、百強鎮組成了東莞的經濟底盤。

但問題也同樣存在:一是相比擁有“千億鎮”的製造強市,東莞鎮域經濟的“天花板”仍需進一步提高;二是由於長期以來各鎮以自主發展為主,加之各地發展稟賦差別較大,導致東莞整體的鎮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受訪專家認為,東莞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勢必要積極挖掘“頭部鎮”的優勢以及“腰部鎮”“底部鎮”的潛能,打造更多千億鎮及準千億鎮,讓鎮域這個最大“潛力股”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根據東莞“百千萬工程”的規劃,“力爭2025年形成2個千億鎮、6個500億鎮,2027年形成4個千億鎮、8個500億鎮”被明確納入發展目標當中。

被視為“千億鎮”有力競爭者的長安鎮,2022年GDP為895億元,正全力衝刺2024年GDP突破千億元的目標。當前,長安鎮以vivo全球總部、OPPO研發中心等重大項目為龍頭,做大做強數字經濟,形成更加強勁有力的產業戰略支點。同時,長安鎮依託雄厚的產業基礎,還在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

長安只是近年來東莞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縮影。在當前複雜變幻的經濟形勢下,東莞鎮域經濟發展正由單點突破轉向全局發力,為穩定全市經濟大盤、保存更強經濟生機發揮更大的支撐作用。

競逐“破圈式”的科創之都

新質生產力有了,鎮域經濟新動能也有了,剩下的問題是,東莞該如何借助創新要素推動城市能級向上突破,讓提高經濟韌性的主動權緊握在手中?只差一根被“火種”點燃的“引線”。

近一個多月以來,廣東省極端條件重點實驗室啟動、高能非彈性中子散射譜儀揭牌以及繆子源被明確納入建設,三則重磅消息預示著東莞的基礎研究創新攻堅又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這一切並非偶然。事實上,東莞早年就在基礎研究上提前佈局,隨著近年來散裂中子源、材料實驗室等相繼落地,這些大科學裝置和重點實驗室在研發上的纍纍碩果,逐步轉化成孵化高新企業源源不斷的動力,“一磚一瓦”壘起了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的創新土壤。

比如,鬆山湖材料實驗室產業化公司——塔基特近日落戶大朗,該公司重點統籌推進高端靶材國產化,總投資約5000萬元,預計年產值近3億元,目前已順利通過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今年年底有望升級為規上企業。這並不是一個孤例,鬆山湖材料實驗室創新樣板工廠已累計孵化了40多家產業化公司,11家重點產業化公司預估值達21億元。

當基礎研究與產業相融,二者就能在東莞迅速碰撞出城市能級躍升的火苗。眼下,隨著創新資源的加速集聚,這裏已經構建出雨林一般的創新產業生態。基於此,東莞期盼能走出一條科創發展的新路,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之一。

此前東莞提出,“十四五”期間將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打造前沿科技創新高地。今年,東莞更是喊出了“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支點城市”的建設口號,希望抓住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機遇,發揮工業應用場景豐富、創新主體眾多等優勢,積極搶占未來發展製高點。

東莞的底氣源於創新活躍度的迅速提升:2022年,東莞全市研發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4.0%,居全省第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9099家,居全省地級市第一;企業研發投入占東莞總研發投入的比重超過80%。

林江認為,建設科創之城,能有效地推動創新要素、政策措施、工作力量集成整合,搶占產業創新的製高點,提高支柱產業的產業鏈供應鏈可靠性,這對於東莞保持經濟韌性和產業話語權意義重大。

對於東莞而言,這根將創新火種引向產業、經濟發展燎原之火的“引線”,既是這座城市從“製造”到“智造”的悄然轉身,更是東莞競逐科創之都的勃勃雄心。

(作者:王卓峰 編輯:於長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