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財經連線|2023年廣東省GDP首次突破13萬億元,連續35年居全國首位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施詩 廣州報導

廣東省GDP首次突破13萬億元

廣東經濟迎來新的突破。1月23日,2023年廣東省經濟數據出爐。2024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3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為135673.16億元,同比增長4.8%。由此,廣東成為全國首個“官宣”GDP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同時,廣東經濟總量已連續35年居全國首位。

從12萬億元到13萬億元,廣東僅用了兩年的時間。2021年,廣東GDP首次突破12萬億元,一舉超越當時經濟總值在全球排名第十位的韓國。如何解讀2023年的廣東經濟?有哪些亮點?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為我們帶來解讀。

消費為廣東經濟增長作出較大貢獻

郭萬達:今年GDP增長4.8%,從三駕馬車的角度來看,主要是因為外貿還是比較疲軟。此外,投資受房地產的影響,實際上對經濟拉動有限。不過,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較大。因為疫情後,經濟開始恢復,旅遊開始恢復,港人都北上來消費,所以消費對整個廣東帶來比較大的拉動。

當然,工業對整個廣東的經濟增長貢獻還是非常多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出口主要靠工業拉動,二是投資中也有工業的投資。因此,2023年廣東規上工業同比增長4.4%。仔細來看,先進製造業同比增長6.1%,高於GDP的增長。而且整個工業的增長,如外貿中的“新三樣”的增長非常快。總體而言,工業對整個廣東去年的穩增長、穩就業、穩外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打好“五外聯動”組合拳,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那麼,廣東應如何優化開放佈局?怎麼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我們來聽聽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大偉的觀點。

廣東高水平對外開放可以在三方面進行提升

李大偉:如果從區域概念上來講,廣東目前的開放型經濟主要集中於粵港澳大灣區,但是將來確實需要進一步提升粵西、粵北、粵東地區的開放水平。

更重要的是,廣東在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還要進一步提升。一是要穩步擴大規則規製,標準管理的制度型開放。制度型的核心領域是要著重於邊境後的規則,與改革相關的,比如知識產權保護,競爭政策、環境保護,和行業技術標準,行業規則領域等問題,需要把這些規則與國際高標準規則對接,能夠促進要素流動,更加優化廣東省的配置。

第二點,廣東進行高水平對外開放要做“人”的文章。要更加推動全球的優質人才,能夠在廣東興業,在廣東創造更大的價值。這裡面涉及很多領域,包括人才的跨境流動,外籍人才在國內生活的便利化和工作的便利化,會成為未來的工作重點。

第三點,還是要把廣東的多個平台做好,包括南沙、前海、橫琴,甚至湛江、汕頭。怎麼把這些平台做好、做出特色、做出特點,不管是在高端服務業、國際創新合作,還是先進製造業方面,做好文章是重點,這對廣東對外開放意義較為重大。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實體經濟為本、製造業當家,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有關這一表述的解讀,我們來聽聽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海峰的觀點。

先進製造業和高端服務業的融合需要過程

王海峰:像廣東這樣圍繞核心城市、核心產業園區,還是要做好人才、技術,以及數字經濟、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為主與科研為主的服務業,即實現先進製造業和高端服務業的融合。這需要一個過程。

此外,廣東還是要在更高的水平上跟國際標準接軌。比如,從經濟開放度而言,廣東能否在未來5年逐漸向香港的標準靠攏。我一直覺得珠三角的下一次經濟大起飛,也是大灣區的下一次經濟大起飛取決於大灣區的市場一體化。我們廣東的開放水平要進一步提高。

2024年廣東GDP預期增長目標為5%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需從哪些方面發力?我們繼續來聽聽郭萬達的解讀。

廣東2024年有實現6500億元增量的基礎

郭萬達:增長5%的目標本身是有點難度的,說明廣東要跳一跳。相當於是給自己一個壓力,也表明要發揮經濟大省的作用。

因為2024年全球經濟的增長,按照現在各大國際機構的預測基本上都是持平的,不會有太大的增長,甚至比2023年略有下降。在這樣的情況下,廣東提出5%(的目標),第一表明了它的責任,當然也不是說完全沒有可能,跳一跳可以努力去實現。

比如,第一個是廣東的工業,經過這幾年打基礎,再加上疫情這三年我們內捲得厲害,製造業工業內卷,因為這幾年外貿形勢都不好。但是內卷的結果就是大家也苦練本事,降成本、提高服務、技術不斷迭代更新,憋著一股子勁要衝進國際市場。那國際市場會不會就此有所恢復呢?按照國際(機構),包括世貿組織還有國際貿發會等預測,全球貿易2024年反而會有所增長。 

為什麼?一個是基數問題,前兩年的貿易基數較低。二是現在俄烏衝突,產業鏈、供應鏈(受阻),美國又有“脫鉤”、小院高牆這種想法,地緣政治等各種因素造成了全球貿易的萎縮。到了2024年,當然這些因素還存在,但是可能會相對有所改善,所以貿易會有所增長。實際上2023年,廣東對歐美市場的出口已經開始有所恢復。

第二個很重要的與廣東的競爭力有關係。廣東除了“新三樣”,廣東“老三樣”的出口仍然是不錯的。就像“新三樣”增長得很快,原來廣東的自動設備,手機集成電路,這兩年增長得也很快。當然,廣東還有傳統的家電,比如電視機、空調冰箱等,廣東也是產量的大省,它的出口仍然有市場空間。

所以我覺得整個廣東2024年的增長,實現6500億元的增量是有基礎的。 

總體上來看,第一,2024年還是有增長的基礎,工業的基礎、工業的投資、“新三樣”、“老三樣”、家電等。第二,國際外貿市場也會有所變化。第三,投資的信心應該會有所恢復。第四,城市的增長格局,也會有所變化,將使得廣東在2024年有增長的空間。 

廣東擁有數個重要經濟增長點

李大偉:我覺得實現5%的GDP增長目標有較大的實現可能性,有幾個重要的增長點。

2023年廣東省的外貿整體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並不強,這是客觀事實。這個事實的主要原因是2023年國外對廣東優勢產業的需求比較低迷。2023年外需不好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疫情所導致的全球需求結構的轉型,疫情期間的“宅經濟”出現了過度消費和廠商過度庫存的現象。到了疫情結束之後,全球的智能筆記本、智能手機的需求比較低迷的,而這些產業鏈是廣東的優勢產業。

另外,去年房地產對於全國而言,它的整體形勢並不是很好,但是整體來看,它現在已經基本企穩,而且我們認為今年的房地產形勢肯定比去年要好一些,我們認為這也是一個相對的動力。

此外,我們一系列的相關政策,包括廣東省自身企業競爭力的持續提升,能夠為廣東省進行增長注入更大的動力,所以我覺得廣東定義的5%目標比較合理。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節目嘉賓意見僅代表本人觀點。)

策劃:於曉娜    

監製:施詩

責任編輯:施詩 李振

記者:李依農 楊雨萊

剪輯:李群 蔡於恬

新媒體統籌:丁青雲 曾婷芳 賴禧 黃達迅

海外運營監製: 黃燕淑

海外運營內容統籌: 黃子豪 

海外運營編輯:莊歡 吳婉婕 龍李華 張偉韜

出品: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

(作者:楊雨萊,李依農 編輯: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