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廣東發展“新質能”:經濟第一大省“穩與進”的平衡術|廣東向“新”力④

編者按

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經濟承壓,國內經濟面臨三重壓力。廣東地處“兩個前沿”,發展早、規模大,感知最早也最先受到衝擊。2023年,廣東成為全國首個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發展的成績單:從不斷優化的經濟結構,到不斷湧現的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已然傳遞出廣東經濟強大的活力、韌勁和潛力,經濟第一大省的新質生產力正加快涵養和壯大。為解析高質量發展廣東路徑,南方財經推出《廣東向“新”力》系列報導。本篇是第四篇。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王卓峰、吳佳楠、於長洹 廣州報導

2023年,廣東交出了“GDP突破13萬億元”的經濟答卷。誠如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所指出的,“過去一年任務艱巨繁重、工作穩中求進、成績來之不易”。

經濟總量站上13萬億元的背後,是廣東在各個領域持續深化改革開放的成果。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推進科技創新強省、人才強省建設,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些在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被重點提及的工作,折射出廣東持續深化改革的魄力。

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在經過連續十幾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後,廣東GDP的增長曲線已逐漸趨於平緩。在經濟總量突破13萬億元之後,廣東下一步要更上一步台階,就需要進一步挖掘更大的經濟發展潛能。

而經濟的深入挖潛,就是要將此前的短板變成“潛力板”,繼而鍛造成長板,這也是廣東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受訪專家認為,廣東的經濟增長仍有較大空間,廣東經濟結構正持續優化,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結構的優化,預示著突破和轉機,創新也蘊藏著經濟跨越式增長的更多可能。展望2024年增長5%的目標,不難看到廣東奮力衝線14萬億元的後勁。

重塑平衡發展的經濟版圖

隨著廣州2023年GDP突破3萬億元,廣東迎來一個頗受矚目的城市發展格局:全國唯一擁有廣州、深圳兩座3萬億級城市的省份,同時還包括佛山、東莞兩座萬億級的製造業大市。

在“深廣佛莞”之外,在珠三角地區,惠州、珠海等城市也正迎頭趕上,逐步成為廣東的崛起之星。以惠州為例,根據最新公佈的統計數據,2023年惠州GDP為5639.68億元,同比增長5.6%,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如今,惠州已打造出綠色化工和新能源產業新名片。

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廣東各地發展差距依然巨大,如何破題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依然是廣東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最大短板。過去一年,廣東以頭號力度實施“百千萬工程”,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開啟了全新圖景。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表示,無論是強化珠三角引領作用還是培育五大都市圈,廣東的目的就是為了推動省內產業向粵東西北地區梯度有序轉移,增強大中小城市發展合力,形成區域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新優勢,持續增強發展平衡性協調性。

去年,廣東加快推進產業有序轉移,尤其是加快建設15個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台,下達主平台注入資本金42.5億元,安排省級用地指標1萬畝,新整備土地面積4.8萬畝,新建成標準廠房439萬平方米,累計新承接產業轉移項目超650個、總投資超3200億元。

“在產業有序轉移中,各地產業將進一步合理分工、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創新成果能更好地複製到全省更廣闊區域,從產業協同中優化創新要素配置,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進而催生新質生產力。”林江說。

由此,廣東“萬億俱樂部”之外的城市躍遷獲得了新動力。在廣佛整車產業的輻射下,肇慶正在雄心勃勃地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廣清產業園內一批批項目火熱動工,涵蓋現代智能家居、生物醫藥等領域,成為拉動清遠工業增長的新引擎……

城市層面之下,廣東經濟的“新質能”還隱藏在鎮域經濟中。2023年,廣東共有112個鎮入圍全國千強鎮,其中104個鎮來自珠三角地區,非珠地區僅8個。

在超過一千座建製鎮的龐大規模下,廣東亟需挖掘好非珠地區鎮域經濟,並將其打造為腰部力量,以支撐鎮域經濟形成更強的發展後勁。當前,廣東正通過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補齊區強縣不強、鄉鎮和農村發展不平衡的短板。

去年,佛山、東莞陸續拿出“千億鎮”的建設計劃,中山、惠州等地也重點打造一批“百億鎮”。林江認為,鎮域經濟發展的主線是,通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新的經濟增量空間形成,這是一種正向循環,產業向新推動鎮域經濟短板變為“潛力板”的作用還在增強。

打通“人財物”流量入口

廣東要肩負起“經濟大省挑大樑”的重任,要拚經濟總量,更要拚軟實力。在受訪專家看來,掌握了“流量密碼”就佔據了發展先機。在這方面,廣東獨具優勢,擁有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珠海金灣國際機場以及廣州南站等多個國際級交通樞紐。

2023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和廣州南站旅客發送量雙雙位列全國第一。其中,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6317.35萬人次,奪得全國單體機場年度“四連冠”;廣州南站全年發送旅客9127.57萬人次,成為全國車站旅客發送量記錄保持者。同時,2023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客運量達5273萬人次,珠海金灣國際機場客運量1145.7萬人次。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廣東經濟發展除了要看經濟總量,也要看其在全球經濟發展網絡中的‘流量’,其中人流是關鍵要素之一。”胡剛認為,人口流量將帶來新技術、新投資,這是推動廣東提升創新發展能級的重要動力。

近年來,廣東從戶籍制度改革讓更多人口成為新市民,再到對高層次人才給予“真金白銀”的獎勵,眾多人才“千里馬”在這片沃土上競相奔騰。

數據顯示,廣東連續五年成為“第一生育大省”,同時也是擁有“雙過億”人口結構的省份,2022年廣東常住人口12656.8萬人,戶籍人口10049.7萬人;從人口質量水平看,2023年廣東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9.3萬人,同期全省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分別達到94萬人、690萬人。

在消費成為支撐經濟向好發展的當下,“雙過億”人口結構也意味著更大的消費市場潛力。宏觀層面,2023年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4萬億元;微觀層面,依託港澳通關優勢,“反向代購”、“北上消費”掀起的熱潮持續為廣東帶來消費“流量”。

物流是經濟運行的血脈。龐大的人口基數與火熱的消費市場,促使“天量”的物流在廣東彙聚。2023年,廣州白雲機場累計接送旅客突破6300萬人次,實現全國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四連冠”;深圳機場年貨郵吞吐量達160萬噸,領跑全國……

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各類生產要素在廣東加速集聚,深交所、廣州期貨交易所、廣州數據交易所等要素市場不斷髮揮重要作用,加速推動廣東科技創新、產業迭代、消費升級。

2023年,廣東社會融資規模增量3.1萬億元,占全國增量比重8.8%。製造業貸款增量再創新高,綜合融資成本繼續下降。普華永道發佈的《廣東專精特新“小巨人”成長手冊》研究報告顯示,廣東約1500家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近兩年吸引了超千億的公開投資。

廣東省人大代表、普華永道諮詢服務(廣東)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斌分析,隨著各類產業資本愈發重視對“小巨人”企業的投資,引導資本市場要素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聚集,有助於廣東建立“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樞紐作用。

胡剛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廣東在過去幾年通過戶籍政策、資本要素市場、運輸樞紐形成合力,打通了“人財物”的流量入口,讓人才鏈、資金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有助於進一步推動廣東科技創新強省、人才強省建設。

高水平對外開放提“質”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踏準時代節拍,一躍而成全國經濟的領頭羊。在成為超大經濟體量後,廣東唯有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才能使經濟潛能得到充分釋放。

過去一年,廣東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力牽引全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也成為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最亮眼的關鍵詞之一。

以珠江口為核心,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已突破13萬億元。沿著珠江流域,粵港澳大灣區輻射的泛珠地區以全國1/5的國土面積,貢獻了1/3以上的經濟總量。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向縱深推進,廣東將打開更大的經濟增量空間。

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經濟學系教授謝寶劍認為,廣東亟需通過大灣區新階段的建設,發揮好開放對國內大循環提質增效、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的作用,通過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經濟縱深。

過去一年,橫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重點合作平台活力迸發。橫琴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推動生物醫藥、現代金融等產業項目加快導入;前海累計引進了全球頭部服務商152家;南沙累計落戶港澳企業近3000家、投資總額超千億美元;河套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順利開園,首批16家香港科創機構、企業及服務平台入駐……

廣東以大灣區四大重點合作平台聯動為核心引擎,實現對內開放帶動、對外延伸聯繫,粵港澳三地進入從全面“聯通”向立體“融通”發展的新階段。

在謝寶劍看來,正是廣東粵港澳大灣區新階段建設結出的碩果,推動區域實現更高水平開放的同時,也提高了國內外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往企業創新一線集聚,並促使這些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向順暢流動,推動地方產業“立新柱”。

創新提“質”,也進一步推動了廣東加工外貿的表現:比亞迪的去年四季度銷量首次超過特斯拉,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銷售商,廣東品牌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上展現出新興實力;“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採購商到廣交會參會人數占比從50.4%提升到58.1%,為廣東外貿“微笑曲線”保持上揚注入新活力。

2023年,廣東省外貿進出口總值再創曆史新高、達8.3萬億元,總值繼續穩居全國外貿第一大省。其中,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新能源汽車等“新三樣”出口合計增長33.7%。這一成績的背後,正是基於廣東在國內大市場形成的強大生產能力,同時促進全球要素資源進行整合創新,使得優質生產要素流向企業創新一線。

胡剛表示,隨著近日廣東自貿試驗區正式成為我國率先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的試點區域,未來有望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聯動合作中,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和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長久的、正向循環的經濟增長動力。

受訪專家表示,廣東這艘經濟巨輪要行穩致遠,挖掘經濟增長更多“新質能”,就是要推動改革向更深層次挺進,圍繞暢通經濟循環深化改革,而且要促進各項改革系統集成。通過深化改革增添新動力,進而形成共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實現經濟發展從“量”到“質”的堅實跨越。

(作者:王卓峰,吳佳楠 編輯:於長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