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耿:發展新質生產力應充分利用金融“以時間換空間”,建議在大灣區構建“超級經濟特區”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江珊 實習生王佳鑫 南沙報導

“從系統、戰略的角度理解‘新質生產力’和‘金融強國’概念,關鍵在於金融如何有效服務於實體經濟,而非單純追求金融機構自身的盈利和穩定。”近日,在廣州南沙舉辦的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未來論壇”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肖耿圍繞新質生產力與金融的關係系統性展開演講。

本次論壇主題為“跨越中等技術陷阱: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由IPP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教授擔任會議召集人,廣泛邀請政、學、商界人士參與深入對話。肖耿提出,在當前國際競爭激烈的背景下,金融如何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技術革命和提升全要素生產力,成為擺在中國經濟面前的重要課題。

肖耿在研究中發現,當前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面臨重大挑戰,包括高實際利率導致的經濟緊縮,以及人民幣資產定價問題。 “儘管過去中國GDP增長都非常好,但是樓市、股市表現不佳,反映出人民幣資產定價體系的問題。在宏觀強緊縮的環境下,人民幣資產的回報率越來越低。”肖耿說。

通過分析全球最重要的十大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肖耿提出,在2020年疫情期間美國、歐洲、日本央行都將貨幣作為戰略性工具,增加貨幣供給以加速擴表,導致購買力下降、實際利率曾一度為負數,相比來看,我國資產負債表相對穩定,實際利率反而是保持高位。而且,我國央行增加貨幣供給主要源自外彙流入,通過發行債券的較少,所以央行和財政部發揮空間還很大,“我們對人民幣要有自信心。用時間來換空間,創造將來可控的風險去解決現在的問題”。

“金融實際上是創造可控風險去處理地緣政治當中的挑戰和實體經濟。美國高科技企業眾多,全世界的股民都在參與承擔高科技企業失敗的風險。因為高科技和股票市場是密切相關的,沒有股票市場的出口就沒有風投。我們要考慮新質生產力,考慮科技創新,就一定要把股票市場做起來。”肖耿認為,運用錢學森“開放複雜巨人系統”理論,新質生產力的競爭關鍵在於生產關係即國家治理。政府應深化產權基礎設施建設,明確產權關係,提供交易平台和糾紛解決機制,以促進市場健康發展。同時,應增強人民幣信心,通過財政發債等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支持,創造可控風險。

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肖耿提出了一個新構想——在香港和深圳之間建立一個“超級經濟特區”,香港面向內地發展減少了物理空間的限制,有1+1>2效應,可以推動釋放新質生產力。設想提出,將香港北部都會區靠近深圳河一線的區域往後挪幾公里,形成一個數平方公里的“香港境內關外、深圳的境外關內”的區域,再把深圳河兩岸的鐵絲網撤掉,形成一個內地人可方便出入的香港超級特區。

對提出此設想的初衷,肖耿表示,香港作為一座橋樑,過去主要是連接歐美和內地,未來進一步將連接內地和東盟、墨西哥、中亞等。“只有把香港的軟件優勢與內地的硬件優勢疊加,才算是深度融合。我提議設立香港面向內地的新特區,在特區里註冊公司,可以允許在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等自貿區註冊第二總部,第二總部可按香港的政策來監管。”

肖耿續指,現有的數字技術已經可以實現數據、資金和人等物理空間管理的限制,促進人才和企業的自由流動。特區的第一總部和第二總部之間消除了企業“二選一”(境內境外各設立公司)的為難,也相當於一家香港公司可以在香港和內地有兩個由統一制度管理的辦公室。這相當於給香港建了一個可以與內地深入合作的特區,其意義相當於中國40多年前在深圳建設特區一樣,會極大帶動香港和大灣區的發展,加大吸引全世界人才與企業落戶大灣區的力度。全世界的跨國公司和人才來到新特區,可以無障礙與全中國的企業與消費者溝通互動,並適用香港法律,使得國際經濟合作更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