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期“雙週政策分析會” 聚焦新質生產力
中新網北京6月13日電 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主辦的首期“雙週政策分析會”12日在線上舉辦。本次政策分析會以“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強國建設”為主題,圍繞新質生產力在數字技術、能源、貿易、經濟、公共外交等領域的運用和體現,展開深入研討。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軼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然要求生產要素創新型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和技術成果,要求更高素質的勞動者、勞動資料的革新、勞動對象的拓展。而如何在高水平人才培養和儲備、大學與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融合、決策諮詢服務等方面發揮龍頭作用,引領推動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這是值得高等教育和智庫工作者思考的重要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院教授劉青指出,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必須要有開放型經濟的視野。他強調,優化營商環境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基礎與著力點,要以全面依法治國、法製化營商環境的建設來引領我國開放型經濟下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創造新時代的新改革紅利。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老齡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黃石鬆建議,更新觀念,消除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加快推進銀髮科技的自主創新體系的建設;創新銀髮經濟的發展模式。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許勤華指出,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著力推進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蘊含著重大理論價值和現實價值。綠色決定新質生產力的質量、成色,綠色決定新質生產力對外拓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陶文昭認為,科學方法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法。他主張“先立後破”,“先立”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緊迫性、必要性,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必須搶抓機遇。“破”是改革必須的,改革要破除一些舊體制,發展也要淘汰一些舊的,但是要正確處理當前與長遠、創新與傳統的關係。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因地製宜。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社會系統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林堅指出,強調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跟發展人文經濟結合起來。一個地方的自然資源稟賦、經濟基礎、科技發展狀況、政治生態、人文環境等,和推動新質生產力密切相關。
“要發展新質生產力,生產關係的問題解決不好,生產力發展不起來,光講干,光講投資,解決不了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陳甬軍從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調查調研民營經濟發展得到啟發。他認為,要補一個概念和新質生產力相配合,即新質生產關係。要通過進一步改革開放,促進新質生產關係的形成與完善。新型生產關係來自於實踐,又要為實踐的發展服務。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新聞學院教授張迪從國際傳播的視角闡述新質生產力對於國家形象和國際傳播帶來的影響及作用。張迪認為,未來如果能夠更好地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中國的國家形象和國際傳播,能夠提供非常大的幫助。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王莉麗表示,在新時代背景下,運用好新質生產力,通過有效的數字公共外交加強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與對話,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已經成為中國當下急需解決的重大戰略問題。
“雙週政策分析會”是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打造的一個高端政策交流平台,旨在從公共政策分析和交流角度,推進研究院的“新平台、大網絡,跨學科、重交叉,促創新、高產出”高端智庫平台建設,緊密圍繞重大問題,開展公共政策和制度創新研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