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天然氣價格突然暴跌,背後發生了什麼?

  或許未來,歐洲也會把進口俄羅斯天然氣,作為回擊美國的一個工具。

▲丹麥國防部9月27日發佈的航拍照片,顯示的是一處「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點。圖/新華社(丹麥國防部供圖)▲丹麥國防部9月27日發佈的航拍照片,顯示的是一處「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點。圖/新華社(丹麥國防部供圖)

  文 | 徐立凡

  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歐洲天然氣價格一度達到每兆瓦時近350歐元。然而受多重因素影響,12月19日—23日,歐洲基準天然氣期貨價格大幅下跌,一週累計下跌26.40%。

  荷蘭湯臣F天然氣2023年1月期貨價格收於每兆瓦時84.98歐元,與今年最高點時的價格相比暴跌了400%,抹平了今年2月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的所有漲幅,跌至俄烏衝突爆發前的水平。

  俄羅斯輸歐主要天然氣管道「北溪1號」9月底的爆炸事故尚未釐清,對俄羅斯能源的製裁也未放鬆,歐洲天然氣價格卻大幅下降,究竟發生了什麼?

  產出萎縮抑制了天然氣需求

  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歐洲主要國家均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能源危機。

  能源危機的直接後果是製造成本急劇上升,導致工業產出萎縮。能夠顯示工業產出萎縮的明確指標是製造業PMI和服務業PMI(採購經理指數)。

  從今年7月以來,歐元區製造業PMI已連續六個月低於「榮枯線」(PMI和企業家信心指數的臨界值)。雖然12月歐元區服務業PMI回升到了49.1,是最近4個月以來新高,但從12月份的新訂單量上看,歐元區製造業新訂單量連續第8個月下降、服務業新訂單量連續第6個月下降,只是因有聖誕假因素,下降速度較前幾月放緩了。

  歐洲國家中,德國、荷蘭和西班牙的表現最差,均出現了產出萎縮的跡象。像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已宣佈將盡快「永久性」地縮減在歐洲的生產規模。

  這就形成了一個循環:能源危機抑制了經濟產出,反過來,經濟產出萎縮又抑制了歐洲的天然氣需求,這是歐洲天然氣價格暴跌的基本面。

▲希臘雷維蘇薩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內的設施。圖/新華社▲希臘雷維蘇薩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內的設施。圖/新華社

  設置天然氣價格上限抑制了期貨被爆炒

  另一個導致歐洲天然氣價格暴跌的重要原因,是當地時間12月19日,歐洲各國能源部長達成了協議:如果歐盟主要交易中心的價格價連續三天保持在180歐元/兆瓦時以上,將實施價格上限——19日正是上週歐洲天然氣價格開始暴跌之時。

  這個協議比歐盟委員會最初設定的上限為275歐元/兆瓦時更為嚴格。上限180歐元,也讓市場失去了爆炒天然氣期貨價格的空間。

  工業產出萎縮和設置天然氣價格上限,是歐洲天然氣價格暴跌的兩大原因。此外,其他一些因素也起了助推的作用。

  比如,公開資料顯示,歐洲主要國家天然氣庫存一度達到了近乎飽和的94%以上,現在消耗了一些,仍有83%。

  這對於期貨市場的炒家來說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如果對賭失敗必須購買到期的現貨天然氣,都找不到地方安放。此前歐洲從美國進口的大量液化天然氣,就因接收設施不足,導致到港的液化天然氣紛紛降價以求脫手。

  此外,歐洲今年趕上了一個暖冬,也使期貨炒家們不得不降低了預期。

▲匈牙利薩茲豪隆包陶多瑙河煉油廠拍攝的連接匈牙利和俄羅斯的「友誼」輸油管道入口點。圖/新華社▲匈牙利薩茲豪隆包陶多瑙河煉油廠拍攝的連接匈牙利和俄羅斯的「友誼」輸油管道入口點。圖/新華社

  歐洲做不到與俄羅斯徹底「斷氣」

  雖然歐洲天然氣價格現在跌到了俄烏衝突爆發前的水平,但是也需要看到,能源市場的價格是相當不穩定的。歐洲天然氣價格走低並沒有形成趨勢。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跡像是,雖然俄羅斯輸往歐洲的「北溪」管道現在無法運行,歐洲一些國家對切斷與俄羅斯能源的聯繫口頭上極為堅決。但事實上,今年以來歐洲還是從俄羅斯悄悄進口了大量的液化天然氣。

  據俄方數據,今年1月至11月,歐洲對俄羅斯液化天然氣進口較2021年同期增長了40%,達194億立方米。作為歐盟的「敵人」,俄羅斯卻仍是歐洲液化天然氣的第二大進口國,佔據16%的份額,僅次於美國所佔份額。

  這也表明,歐洲很難真正與俄羅斯切斷天然氣以及其他能源的貿易聯繫。

  俄羅斯一直也在釋放繼續並擴大向歐洲出口天然氣的信號。包括重新啟用「亞馬爾-歐洲」管道恢復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這一管道由於波蘭的態度,從2021年12月以來不再通過波蘭向歐洲輸出天然氣。此外,俄羅斯還計劃通過土耳其的「土耳其溪」管道向歐洲輸氣,這一管道目前只用了40%的流量。

  毫無疑問,俄羅斯把天然氣視作改善地緣政治的工具之一。問題是,歐洲能否堅持說「不」。歐洲已經逐漸意識到,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有可能掏空歐洲工業,迫使歐洲企業轉向美國。或許未來,歐洲也會把進口俄羅斯天然氣,作為回擊美國的一個工具。

  撰稿 /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 / 劉昀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