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專家談疫情衝擊:壓峰、延峰、錯峰, 「預防」是第一道防線
12月26日晚,國家衛健委宣佈,將於2023年1月8日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此外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而另一邊則是全國日漸嚴峻的疫情形式,多地迎來疫情高峰。
12月23日,山東青島衛健委通報,青島正處於高峰來臨前的快速階段,按照數據推測,青島每日新增感染量為49萬人~53萬人,12月24日及25日會在此基礎上以10%增速增加。也是在23日同一天,「江西發佈」微信公眾號發佈消息,江西省第一波疫情將在2023年1月上旬達到感染高峰。疫情持續3個月左右的時間,屆時累計感染率接近80%。此外,有的省份如安徽預計部分人口密度大、人員流動大的地區達峰時間提前;也有省份如四川指出,當地正在經歷一波高峰。
「高峰」「爬峰」「峰值」等詞頻繁見諸媒體。什麼是疫情高峰?哪些因素會影響峰值?在沒有全員核酸檢測的情況下,如何統計預測感染規模?即將到來的春運又將形成什麼樣的壓力?
公共衛生專家寧毅介紹說,「達峰」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學術概念,有多種含義。「達峰」最主要因素還是病毒的特性,其他因素還包括預防措施是否到位、疫苗的保護、傳染源人群的管理、人際交流物理距離、人口流動頻率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次北方地區的疾病流行確實不同以往的流行,引起疾病的嚴重程度、症狀特點和傳播力都非常不一樣。
他表示,取消全員核酸後,對疫情的判斷更強調「監測」,通過分析醫療機構、監測點、社區人群的調查數據等,是把方方面面的數據綜合在一起作出分析和綜合判斷。對於即將到來的春運,寧毅擔憂「會加劇低流行區域的疫情,而這些區域可能是醫療資源緊張的區域。」他表示,哪怕能降低10%或者20%的人員流動比例,對於全國疫情傳播的控制都非常有用。
「如何‘放開’疫情防控工作更能體現公共衛生的技術」,主要是去壓峰、延峰、錯峰。寧毅認為,在當下疫情傳播迅速的階段,有必要適度「點刹」,「壓低發病曲線」壓低第一波峰值並推遲峰值到來的時間。他告訴新京報記者,不僅僅是在流行高峰的關鍵時期,而是在疾病流行的過程中,尤其需要重視「預防」,甚至根據流行的嚴重程度,加強 「預防」第一道防線,加強從個人到機構的防護,哪怕只是一些細節的改進,也能壓低第一波峰值、推遲峰值到來,同時考慮到即將到來的節日等,還要考慮錯峰,把發病高峰分解,盡力避免和減輕醫療擠兌。
以下是新京報與寧毅的對話:
新京報:近期多地發佈疫情通報提到疫情高峰即將到來,能不能介紹一下,在傳染病中,什麼情況可以叫做「達峰」?影響一個地區病毒傳播峰值的有哪些因素?
寧毅:嚴格來說,「達峰」的定義比較模糊,我的理解是它有不同的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從新發陽性來看,當日新發陽性病例數最高的情況;第二層含義是從患病數量來看,有多少人正好處在感染的狀態(不包括已經恢復的人群),在某個時間段正處於感染的人群最多;第三層含義是感染人群出現了症狀且有就醫需求,比如重症需要進入ICU的人群,在某一個時點上累計的住院和重症人數最多醫療機構來不同情況有不同的因應措施。
影響一個地區病毒傳播的峰值有很多因素,最主要的還是病毒的特性,還有其他因素,比如預防措施是否到位、疫苗的保護程度、傳染源人群的管理、人與人交往的物理距離、人口密度、氣候溫度,人與人交往的頻率等都可能影響峰值。比如現在冬天在北方的聚會肯定選擇室內密閉空間,這無疑會促進病毒傳播。如果能夠做好壓峰、延峰和錯峰,把我控制疫情的主動性。
新京報:現在不再提倡核酸檢測,陽性不上報的話,如何獲得科學的統計數據?感染規模和峰值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寧毅:我們原來有大規模的核酸檢測,對瞭解感染規模和峰值是比較容易的,現在來說,更應該強調的是監測。
通過參考不同的數據資源進行監測,比如各種人群的核酸監測結果也可能調查一些重點或者有代表性地區,包括邊遠地區或人群的健康情況來瞭解疫情現狀。目前來說,從個人的檢測轉移到對這個疾病發生發展規模甚至病毒可能變異的監測上來,通過監測來預判疫情的發生發展情況。
監測是公共衛生流行病學的方法學,數據的來源既有醫療機構的數據,有監測點的數據,也有各種人群的調查數據,是把上述方方面面的數據綜合在一起得到的基本的判斷比如感染的規模、各種峰值和時間等,並做好應對工作。
新京報:大眾主觀感受上這一波疫情似乎傳播非常快,形勢非常嚴峻,你對此次疫情有哪些基本判斷?為什麼會這樣?
寧毅:此次疫情發生在冬季,天氣寒冷容易誘發各種呼吸系統常見的疾病,很多疾病死亡率比較高發的季節,新冠病毒疊加很多疾病,會更加嚴重的。從這次疫情的情況看,在一些區域疾病的傳播力、致病性、疾病症狀的表現與以往都有非常大的不同,需要加以關注和深入研究。
新京報:第一波高峰里有哪些數據指標是尤其需要關注的?重症和死亡峰值與感染峰值是否有時間差?
寧毅:從這次疫情的情況看,在一些區域疾病的傳播力、致病性、疾病症狀的表現與以往都有非常大的不同,關注發病特點的同時,要關注一系列的問題,包括發病之後的就醫、住院和重症等。一般來講,感染到有症狀就需要一到三天,發病之後,疾病有可能會好轉或者加重,要是加重,還需要住院甚至惡化形成重症,這些都需要預判,同時小心翼翼來管理。從群體來講,不同人群感染也是有時間差的,比如醫護人員往往是直面第一波感染的群體,接下來像騎手快遞員之類的需要與多人打交道的行業會受到衝擊,最後才傳導到與外界接觸較少的老年群體,老年群體往往伴隨著有基礎疾病,更容易誘發重症和死亡。
新京報:你認為該如何平穩度過峰值?是否有必要採取措施壓低或者推遲第一波峰值?
寧毅:在公共衛生領域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壓低發病曲線」,我們現在非常有必要壓低有症狀的人群的曲線。當感染接近高峰的時候,就需要預防控制收緊一些,如果用開車來類比的話,就更形象,這種控制叫做「點刹」,就醫壓力大和感染速度很快的時候需要適當收緊,減緩流行。
我們現在的情況就很需要「點刹」,比起一刀切的「死防」,現在的疫情防控其實更體現公共衛生的技術。一套成熟的傳染病防控體系無外乎「防治結合」,在2020年武漢疫情暴發初期,我們的重點是在「治」,後來講防治結合,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在後來兩三年時間,我們又將「防」追求到極致,眼下放開,將重點轉移到治療,但是,我認為有必要重拾「預防」第一道防線,逐步放開。
重拾「預防」第一道防線不是說回到以前那樣封控,而是從個人到機構的防護有待進一步加強。比如同樣是戴口罩,我們是否做到了進入密閉場所都戴口罩?比如手不能接觸口罩表面,我們是否能嚴格遵守這些細節?從機構來說的話,像一些酒吧、KTV、網把等非必要的娛樂場所是不是可以有限度的開放?公共場所提供酒精消毒是否到位、公共場所的座位是否間隔距離等等?
其實很多國家的疫情防控都是放一放加踩刹車,一放一踩刹車,努力使得醫療資源能夠儘量從容處理應對疫情。像日本的一些堂食餐廳就做得比較好,廚房工作人員和食客之間有一道透明的門簾,或者仍然保持隔位就座等等,不要小看這些細節,個人和機構的防護措施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減慢發病速度的。
新京報:臨近年底,全國範圍內即將迎來春運這樣的大規模人口流動,這是新冠疫情以來第一個疫情管控相對放開的春節,你認為春節期間的疫情可能會出現什麼變化?有沒有可能形成新的毒株?
寧毅:春運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下,疫情形式一定會更嚴峻。有些地方已經過了感染高峰,比如已經感染了百分之七八十,這樣的區域可能受影響比較小;有的地方可能感染率比較低,醫療資源不充沛,人口大規模流動一定會帶來新的感染高峰。病毒的變異一直沒有停止過,人口流動的速度會影響病毒的迭代變化,春運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是一個危險因素。
新京報:你認為目前可以為即將到來的春運做哪些準備?
寧毅:很多人可能三年或更久都沒有回家過年,想回家團圓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我認為我們要從措施或者政策上加以引導,不鼓勵人群的大規模移動,哪怕能降低10%或者20%的人員流動比例,對於全國疫情的控制都非常有幫助的。春節期間,儘可能減少探親訪友聚會的頻率和人數,避免加劇疫情,也是對親朋好友的保護。等到疫情徹底平息穩定下來,我們再徹底恢復常態。
新京報:從國外經驗來看,每一波疫情之後的趨勢是怎樣的?是否可能形成群體免疫屏障?
寧毅:每一輪感染之後,被感染人群一定程度可以獲得抗體保護,對下一次疫情有預防作用。雖然時間久了之後,病毒也在不斷變異,也有人可能重覆感染,但是整體來說感染的機率是越來越低的。
也就是說,在第一輪感染的人群當中,在第二輪感染的人群會比較少,慢慢趨於一個穩定的狀態。很多國家在剛放開的時候也是經歷了非常困難的時期。面對像一場戰爭的疫情,我們如何用最小的代價來結束這場戰爭,其實很講究戰略戰術技巧和細節的管理。
至於群體免疫,目前的病毒傳播力非常強,群體免疫屏障是很脆弱的,也很難通過疫苗建立群體免疫阻斷傳播,在當下,很難像脊髓灰質炎那樣通過疫苗來完全阻斷傳播,這在當下很難實現。
新京報:境外有報導稱新冠正在成為「風土病」,什麼是風土病?這會是新冠的發展趨勢嗎?你怎麼看?
寧毅:「風土病」可能指局部流行吧。內地很少使用這個概念,香港會說得多一些。放開後的第一波都比較困難,疫情防控要講技術技巧,不能如泄洪一般。我認為經過這一波疫情之後,國內如果再流行也將是小範圍傳播,也是衰減地波動。
新京報:為什麼新冠並沒有像2003年SARS一樣消失?未來我們應該如何與新冠長期共處?
寧毅:病毒遠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和狡猾,2003年SARS為什麼會消失至今是一個謎,我們期待新冠病毒能像2003年SARS一樣消失,但從現在來看不大可能。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還有很多技術手段可以依賴,比如疫苗和藥物。如果未來出現更有效的疫苗,我們也許也能像天花、脊髓灰質炎、麻疹這些重大傳染病一樣控制下來;或者出現非常有效的特效藥,即使發病了也能很快治好,不再成為威脅。疫苗是「防」,藥物是「治」,我們在防治兩端都缺乏特效的武器,但是僅僅有一定效果新冠病毒始終存在,有很多複雜的特點,有其確定性,也有一些不確定性,我們要做的就是始終尋找這個防與治平衡點,積極面對和解決問題,保護好人民健康。
新京報記者 李照 編輯 陳曉舒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