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嶺、江州、綠藤、津港……懸疑劇中哪座「虛擬城市」最常出現?

日前,懸疑劇《回來的女兒》又帶紅了一處懸疑城市——「潭嶺」。這是上世紀90年代的一個南方小鎮,天空永遠是霧濛濛的,空氣潮濕陰沉,斑駁的青苔生長在狹窄的道路兩旁,低矮的房子一間間交錯擁擠在一起。這裏,曾發生過很多神秘的故事,正等待著被不速之客逐一揭開……《回來的女兒》播出後,很多觀眾稱呼其為「潭嶺故事」。「潭嶺在哪裡」,也成為熱門的搜索話題。據資料可知,廣東省確有「潭嶺村」一地,但《回來的女兒》並非在此取景,而是在橫店、安徽等地拍攝。因此,劇中的「潭嶺」其實是被虛擬的某一平行世界。

在《回來的女兒》中,背景一直都是霧濛濛的。

近年來,「虛擬城市」已成為影視工業中最常見的概念。無論是「潭嶺」,還是「津港」「綠藤」「江州」,這些「城市」每天都在發生著無數波譎雲詭的故事。但,為何要「構建」這些虛擬城市?他們背後依託的又是哪些真實的地域?最常被使用的虛擬城市地名是什麼?

數據說明:新京報記者選取了近年來75部背景被「虛擬」的代表性作品。拍攝地、題材等資料源於網絡。

製圖/新京報 許驍

「江」「州」「海」最常被用來命名

曾有專家認為,中國地名的起源與含義十分複雜,大體可分為自然環境因素和社會歷史因素。而電視劇中的「虛擬城市」,例如江州、綠藤、津港、北江,這些地域看似是被隨機命名,但其背後的門道似乎也與中國地名規律息息相關。

新京報記者選取了近年來76部故事背景被「虛擬」的熱播作品。據該數據可知, 「江」「州」「海」等是最常用於命名虛擬城市的關鍵字。其中,曾拍攝過11部電視劇、被使用次數位列第一的「江州」,《獵罪圖鑒》《獵狐》發生地「北江」,《沉默的真相》所在的「江潭」,《大博弈》所在的「漢江」,都是以「江」為名。根據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數據顯示,我國省、地市、縣、鄉級帶有「江」字的行政區域共825個,絕大部分位於我國南方。而以上作品的拍攝地,也大部分在南方,例如《王貴與安娜》取景於河南、湖北;《蝸居》《心術》《少年派》等在上海拍攝;《獵罪圖鑒》在廈門,《沉默的真相》在重慶等……

《獵罪圖鑒》的故事發生地是「北江」。

無獨有偶,「州」也自中國古代就是地理區域劃分的常見單位,一直沿用至今。據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數據顯示,如今我國省、地市、縣、鄉級帶有「州」字的行政區域共314個,遍佈我國絕大部分省市。因此,《人民的名義》《突圍》所在的「京州」,《不期而至》《陽光之下》所在的南州,《隱秘的角落》的寧州,《底線》的榕州等,都曾被觀眾誤以為是真實存在的地方。

《隱秘的角落》選擇在廣東湛江拍攝。

「虛擬城市」究竟是如何被命名的?很多創作者並未對此進行解讀,絕大部分或許只是他們的突發奇想。以虛擬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江州」為例。2008年,「江州」第一次出現在電視劇《王貴與安娜》中。這部劇由滕華濤、林妍執導,六六、滕華濤、曹盾編劇,曾在湖北、河南部分地方取景。從地理上看,長江流經湖北省、黃河流經河南省。

海清、林永健主演《王貴與安娜》。

滕華濤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當年他想著能不能虛擬一個城市,把這些拍攝地都裝進去,於是便突發奇想了「江州」這個名字。「然後我們翻出中國地圖,找了一大圈,發現地圖上真沒有江州這兩個字。」 此後多年,滕華濤執導的電視劇,無論是在北京還是上海取景,大多也都在劇中將其命名為「江州」。而六六創作的故事《女不強大天不容》《少年派》等,也都發生於「江州」。

雖然,如今「江州」的影像足跡已遍佈全國,但很多觀眾還是會將其聯想為一座「真實的城市」,並串聯其這十餘年來諸多經典現實題材作品。滕華濤曾向媒體表示,「江州」其實代表著大部分真實的中國城市,它可以非常商業,也可以是中型城市,也可能是像《浮沉》中那樣圖謀發展的三線城市。江州究竟是哪個城市並不重要,其重要的意圖,還是在虛擬一個能夠代表創作者們心中想寫的那個中國城市,重要的是這裏生活著一群真實的人。

懸疑劇最愛用虛擬地名

在題材方面,據新京報記者統計數據可知,近七成故事背景被「虛擬」的電視劇都是懸疑涉案題材,其中以被譽為「中國版哥譚(美國DC漫畫旗下的虛擬城市,有許多犯罪勢力)」的「綠藤」以及被《白夜追兇》捧紅的城市「津港」,最為家喻戶曉。

《白夜追兇》把罪案發生地點設在了「津港」。

「綠藤」最早出現在2015年五百導演的網劇《心理罪》中。此後,五百所在的五元文化和弧光聯盟的影視項目都會沿用「綠藤市」,並不斷增加新的人物和故事,比如《掃黑風暴》等。五百也曾把《掃黑風暴》的劇粉親切地稱呼為「綠藤市民們」。就城市命名而言,「綠藤」似乎不太具備中國行政區域命名特點,因此不少觀眾更願意從藝術創作角度對此進行想像。其中一種解讀是,「藤」是一種極具韌性的藤本植物,常常盤根錯節,蔓延、攀附在牆壁上,而「綠藤」則意指這些涉案作品中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劇情中部分勢力攀附遮蔽正待連根拔起。

《掃黑風暴》劇照。

實際上,五百並未詳細解釋過「綠藤」的命名緣由。但演員邱心誌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曾透露,綠藤明星籃球隊的隊長李宜荀是五元文化的製片人,跟導演五百是同事。早期五元文化劇本創作階段恰好需要一個虛構的城市,他就提議用「綠藤」這個名字,也算是給籃球隊打點廣告。而綠藤明星籃球隊的名字是源自中戲籃球場邊上長滿綠藤的教學樓,該球隊的成員有不少是中戲畢業的演員、導演、製片人。

對於《白夜追兇》《重生》《庭外》創造的「津港」宇宙,很多觀眾曾以為其命名靈感來源於天津市。實際上,《白夜追兇》曾在北京取景,劇情中疑似使用過天津市地圖。但《白夜追兇》部分場景也取景於廣東、吉林等地;而後的《重生》《庭外》更是與天津「漸行漸遠」,分別取景於重慶、廈門。

方便影視作品系列化,打造專有領地

曾經,《北京人在紐約》《我愛我家》《渴望》《金婚》《重案六組》等電視劇都具有明確的城市屬性,但近些年「虛擬城市」卻逐漸成為主流,尤其在懸疑、涉案、教育等具有社會話題的現實題材作品中。

對此,劇評人李楠(化名)認為,故事背景虛擬化一方面可以儘可能減少劇情對城市、地域帶來的爭議和討論。例如,很多涉案劇改編於真實案件,發生地並不相同。而劇組在取景時往往主要考慮到當地環境、風貌和氣質。若將城市與劇情進行「捆綁」,有可能會模糊真實與戲劇的邊界感,造成觀眾不必要的聯想。

另一方面,隨著當下電視劇製作水平提升,實景拍攝成為常態,像《王貴與安娜》一樣在不同省市取景的情況也越來越普遍。如今,絕大部分現代題材電視劇都有兩到三個不同的取景地。這也導致如果將故事限制為某一具體城市,很可能造成場景上的穿幫。

此外,方便於影視作品工業化、系列化,同樣成為「虛擬城市」的使命之一。例如編劇指紋創作的三部作品《白夜追兇》《重生》《庭外》都將故事設置於津港,並在劇情和人物關繫上不斷交織關聯。例如,《庭外》中就出現了《重生》裡海港支隊的景觀;《白夜追兇》《重生》中的神秘律師韓彬在《庭外》中是德誌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在《庭外》中,韓彬聯繫過自己的一位朋友,這位朋友是《重生》里的秦馳(張譯飾)……《庭外》總製片人王平說,所有這些連接都是為了打造一個懸疑性質的「津港宇宙」,「希望這些故事裡面的人物是有可以延續的戲劇生命的。」

《白夜追兇》里的韓彬是個神秘人物。

《庭外》里的韓彬。

可預見的是,未來,越來越多城市會在影視劇中被另一個身份所「虛擬」,被構建出全新的世界觀並打造出系列作品。但在影視工業化角度之外,無論是重慶還是「綠藤」,觀眾更關注的還是在這個平行宇宙之中,是否能生發出波譎雲詭、引人入勝的故事。正如著名編劇周美臣(《人民的名義》《大博弈》《突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所說的,作家總有自己的文學領地,就像莫言寫高密,蘇童寫街道一樣, 「我不會從事任何工業化生產,這是文化企業家考慮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京州是我虛構出來的文學領地,我把故事裝到這片領地裡。」

周美臣在《人民的名義》中虛構了城市京州。

新京報記者 張赫

編輯  佟娜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