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三院最新研究:疲勞是奧密克戎主要後遺症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在我國大規模感染奧密克戎毒株且康復後,近期「腦霧、脫髮、疲憊、失眠、心肌炎」等新冠後遺症相關話題屢屢登上熱搜,引發焦慮。

  對此,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盧洪洲教授團隊在Global Health & Medicine雜誌發表題為Long-term sequelae of different COVID-19 variants: The original strain versus the Omicron variant論文,對新冠後遺症進行研究探討。

  該研究對比數析了2020年深圳市新冠原始株感染者(303例)和2022年1-4月期間深圳市新冠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者(1829例)出院後「新冠後遺症」的特點,研究通過電話隨訪進行。

  奧密克戎「後遺症」與原始株不同

  據2022年9月,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發佈的模型數據,在2020年和2021年,全球有近1.45億人至少存在一種長期新冠症狀。

  研究表明,「長新冠」的症狀可能包括疲勞、肌肉疼痛、虛弱和低熱;咳嗽、氣促和胸痛;頭痛、認知遲鈍;皮疹,如凍瘡樣病變、水泡和斑丘疹;心理健康問題,包括情緒波動;血栓性疾病等。

  據中國科學院大學寧波華美醫院(寧波市第二醫院)院感管理科、感染內科研究報告,不論最初的疾病嚴重程度如何或者年齡大小如何,「長新冠」極有可能會影響到患者「康復」後的生存質量。

  在此次研究中,儘管很多新冠患者安全過渡到康復期,但越來越多患者表示,其在出院後被新冠長期影響困擾。

  早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用來描述該長期影響的相關術語,目前研究中較為常用的是「long COVID」和「post COVID-19 condition」,中文普遍稱為「新冠後遺症」。

  「新冠後遺症」一般定義為,感染新冠期間或之後出現的症狀或體徵,並持續超過12周。常見的症狀包括咳嗽、嗅覺失靈、疲勞、呼吸困難、認知能力下降,甚至是抑鬱症。

  盧洪洲介紹,在原始株感染者中,最常見的「後遺症」是咳嗽,佔比18.5%,其次是胸悶和呼吸短促,分別佔比6.5%、1.9%;此外,胃痛發生率為1.6%,0.66%感染者報告有心悸的表現。

  原始株感染者最常見的是呼吸道症狀,如咳嗽、胸悶和呼吸短促。因為呼吸系統是新冠病毒攻擊的主要目標,許多新冠患者在康復後仍有咳嗽和呼吸急促等症狀,一些重症患者甚至可能出現肺纖維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者中,疲勞是最常見的全身症狀,佔比2.41%;其次是呼吸困難,發生率為1.69%;以記憶減退為主的神經精神症狀發生比例為1.31%,胸悶發生率為0.93%;另外,相關後遺症還包括失眠和焦慮。

  發生後遺症可能性或與感染者嚴重程度有關

  盧洪洲表示,結合此前研究,發生「新冠後遺症」的可能性與感染者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

  例如,59.4%的新冠重症患者在出院後相關症狀持續了超過30天,而輕症和無症狀患者僅有14.3%出現長期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與原始毒株相比,奧密克戎毒株導致的輕症和無症狀感染者更多。2020年,原始株感染者中81.8%為普通型,3.6%為輕型,重症高達14.0%;2022年1月至4月,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者中無症狀感染者佔29.8%,輕型佔61.6%,無重症患者。

  在研究局限性方面,團隊認為,研究主要通過電話隨訪,並且症狀是由患者自我評估得出,因此在客觀性方面有待提升,且因奧密克戎感染者康復時間較短,新冠病毒對感染者長期健康的影響有待進一步觀察。

  盧洪洲表示,總之,研究發現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者的後遺症類型與以往研究類似,但是發生率有所降低。考慮到感染人數的增加,醫務人員應該持續關注「新冠後遺症」的變化情況。

  針對新冠後遺症,不必過於擔憂。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對媒體表示,新冠康復後,出現一些轉陰後持續症狀,如咳嗽、乏力、心慌、盜汗等,一般不用過於慌張,2~4周,大部分人的症狀是可逆可恢復的,真正不能恢復的是極少數。

  值得注意的是,在轉陰後的一段時間內,感染者身體還處於較虛弱階段,免疫功能沒有完全得到修復,呼吸道等臟器可能還有些損傷。因此,在轉陰後的2~3周內甚至更長時間,需要注意休息,注意清淡飲食,同時要做好個人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