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鴿賽事「空距」測量史:從地圖測距到GPS定位丨科普

信鴿競翔比賽,賽鴿飛出公棚。  受訪者供圖信鴿競翔比賽,賽鴿飛出公棚。  受訪者供圖

在信鴿(包括賽鴿和種鴿)賽事中,從放飛點到鴿棚的直線距離為「空距」,是計算信鴿分速(平均每分鐘的飛行速度)的一個指標。國內開展比較多的公棚賽事(集鴿並統一飼養和訓放的比賽),空距就是司放點到公棚的距離。

在中國信鴿賽事發展歷程中,空距的測量從依靠地圖粗略計算的方式,逐步發展到通過GPS(全球定位系統)測量距離。信鴿歸巢的測量範圍,已從城市的某個統一點具體到每個信鴿的鴿巢。信鴿賽事空距測量越來越規範,賽事的公平性得到了體現。

從信鴿運動引入中國後,一直到1992年國內公棚賽創辦前,因為參賽鴿友分佈零散,加上測繪技術不發達,各地信鴿協會或球會舉辦賽事時,只能將城市的某個地點作為統一點,以兩點之間的距離作為空距。如河北保定到北京的比賽,將保定城市中心作為司放點,北京則以天安門廣場為統一點。

據中國信鴿協會副會長黃劍介紹,之前因為沒有測距儀器,空距只能通過大比例地圖來測量,「一般選擇1比50萬或1比100萬的地圖,用量尺在地圖上測量司放點與統一點之間的距離,這樣計算出的距離就是空距。」

通過這種方式計算空距會產生比較大的誤差,因為在實際飛行中,鴿巢距離統一點近的信鴿有距離優勢。另外,因為最開始的計時方式為「持鴿報到」,對信鴿的競翔成績也有比較大的影響。海澱區信鴿協會會長張輝曾介紹,因為他當時住得比較遠,需要騎單車去天安門廣場報到,「可能我的信鴿歸巢一個小時了,成績還不如其他參賽者剛歸巢的信鴿成績,因為人家住得離報到點近嘛。」

在只能依靠地圖測距的情況下,將比賽的統一點更加接近參賽者的位置,是減小空距誤差最直接的方式。20世紀90年代,在北京市信鴿協會從事宣傳工作的黃劍,推動了空距測量方式的改革。他介紹,為了更接近參賽者的具體住址,主辦方把北京分成多個區塊,後來再按照經緯度,在地圖上把每個區塊細分成辦事處,每個辦事處覆蓋的範圍是南北長度600米、東西長度500米的區域範圍,將該區域的中心設為統一點,在這一區域的參賽者以該點計算空距。

雖然這種計算空距的方式還存在一定誤差,但已經做了很大改良,也減少了參賽者需要騎單車或跑步去很遠的地方報到。直到1997年前後,北京信鴿協會和球會一直沿用這樣的測距方式。

GPS衛星定位技術在信鴿賽事中的應用,使得空距測量更為精準。1997年之後,GPS開始應用於信鴿賽事的測距。根據中國信鴿協會的要求,參加信鴿賽事的鴿友必須是協會會員,每個會員在入會時,協會派工作人員到會員家中測量鴿舍的坐標,並上傳至鴿會的信息庫。會員在參加不同距離的信鴿賽事時,鴿會根據測量的鴿舍位置、比賽司放點來計算空距。

黃劍介紹,當時一套GPS測距儀器的價格在1000元左右,而當時很多人的薪金並不高,因此GPS只在公棚賽中使用。2008年後,各地信鴿協會、球會開始廣泛使用GPS,如今一套GPS測距儀器已不足千元,鴿友都能夠接受。

新京報記者 王繼鬆

編輯 王春秋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