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傳:別讓「磚家」害了真專家

  來源:浙江宣傳

  這段時間,網上有關專家的話題很火,相關的詞條頻上熱搜,如「年青人為何不愛聽專家建議」「建議專家不要再建議了」「央視評年青人越來越反感專家」,等等。

  「專家」二字本應代表著權威、專業,但在移動互聯網的輿論浪潮中,不少專家被「衝」上了沙灘,失去了原有的名聲,被人所厭煩。

  其實不難發現,人們反感的不是有真知灼見、能答疑解惑的專家,而是「磚家」。不禁要問,一些「磚家」為什麼讓網民尤其是年輕網民反感?專家又該如何避免成為「磚家」?

  圖源:視覺中國

  一

  「磚家」令人反感,主要是他們發言太「雷」,似乎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發表的觀點不僅給不了建設性的意見,還讓人產生牴觸心理。

  比如「建議年青人找不到工作可以先結婚生子」。這種建議,就是不瞭解大部分年青人的真實生活還指指點點,一邊是找不到工作面臨生活壓力,一邊還要結婚生子,這奶粉錢、學費、生活費怎麼承擔?而且對很多年青人來說,先找份好工作更迫切、更實際。

  比如,「年青人薪金低可能是能力不夠,在泰國、越南只要一半的薪金就能幹一樣的活」,這顯然有失偏頗。薪金水平的影響因素很多,包括行業、平台、機遇、大環境等等,完全歸結於個人能力,會讓努力拚搏的年青人寒心。

  比如,「可以將法定結婚年齡下調至18歲,以此降低成婚門檻促進單身男女建立家庭」「年青人不要為了錢而工作」「懲罰不生孩子的年青人」「給00後增加工作強度」,等等,沒有一個建議是從年青人角度出發、為年青人考慮的。看似為年青人好,實則年青人接受不了。

  再如,「勸百姓拿出三分之一存款買房」「建議對50萬以上存款徵收利息稅」等等,美其名曰「為了刺激消費、恢復經濟」,卻沒有考慮大多數老百姓並不是不想消費,而是有諸多現實無奈。

  這些發言的專家們,不少擁有光鮮的身份和頭銜,受過良好教育,為什麼還會說出一些看上去就站不住腳的話?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五個原因。

  背離專業的表達。有些專家雖然在自己領域頗有建樹,但熱衷於跨行業發言,比如研究經濟的說教育,研究健康的說法律,這不是不能說,但需謹慎冠以專家的名頭。不僅如此,網民之中臥虎藏龍,同樣不乏專業人士,一旦說錯就容易被揭穿,消解專家的權威性。

  譁眾取寵的心態。網絡時代是搶奪注意力的時代,有流量就有關注,有關注就有利益。因此,有些人故意大放厥詞、惹人非議,什麼話出格就說什麼,畢竟「黑紅」也是紅,有流量就行。還有一些偽專家通過包裝,冒充權威之聲,目的是最終實現「影響力變現」。

  謀求利益的需要。少數專家的發言,不是站在國家和人民的立場上,而可能是利益集團的代言人,要麼本身就是利益集團的一份子,說什麼話、怎麼說話,主要是看自己能不能獲取利益。

  缺乏換位的思考。互聯網世界里,專家失去了神秘感,網民普遍有個性有想法有表達欲,灌輸式的意見、說教式的道理缺乏換位思考,缺乏對人的理解和共情就容易讓人反感,尤其是「爹味」太重的言論,很容易讓年青人產生逆反心理,立馬給懟了回去。

  傳播的斷章取義。一些專家的風評每況愈下,部分原因是一些自媒體和媒體的斷章取義,它們從專家的完整發言中挑選最可能引發爭議的一句話做標題,放大奇葩性言論,從而引發網絡討論。

  漫畫 「建議專家不要建議」 圖源:視覺中國

  二

  當部分專家成了網民口中的「磚家」,權威性與公信力不斷削弱,專家是否不再被社會需要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建議專家不要建議」本身也不是個好建議。

  所謂專家,是指在學術、技藝上有特別造詣的人,他們擁有過硬的專業水平、廣博的知識學養。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經濟社會現象紛繁複雜,社會熱點層出不窮,再加上普通人知識、經驗有限,面臨著許多的煩惱和困惑,就更加需要專家貢獻智慧、出謀劃策。一味反對專家建議是從一種極端滑向另一種極端,同樣需要警惕和避免。

  問題的關鍵在於,社會需要怎樣的專家?

  比如,在危機時刻能穩定人心。在人類未知的災難和高度的不確定性面前,在人心惶惶、風雨飄搖之時,尤其需要專業能力強且有責任擔當的專家主動站出來,消除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恐懼和誤解,成為凝聚人心、安定社會秩序的力量。

  再如,為百姓發聲呐喊。涉世未深的年青人,以及老人、婦女兒童、低收入群體等都是社會上相對弱勢的群體,缺乏發聲渠道,權益難以得到充分保障。真正關心弱勢群體的苦與痛、為他們的利益奔走呼籲的專家,我們還需要更多。比如知名作家、全國人大代表蔣勝男的提案「建議延長男性陪產假」「建議提高拐賣婦女兒童罪量刑」等,切中女性權益與民生熱點,獲得了很多支持的聲音。

  我們也需要善於向大眾傳播知識文化的專家。如今,越來越多的專家教授走出學術圈、走上「雲課堂」,用通俗易懂、趣味詼諧的語言傳播知識、演繹經典,受到人們歡迎。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文學教授戴建業、史學教授於賡哲、哲學教授劉擎、人類學家項飆等紛紛「出圈」,他們總能對普通人看不透又總想看透的紛繁世界給出合情合理的解釋,讓人們感受到文化的滋養和浸潤。

  孜孜深耕、默默奉獻的專家,也令人尊重。並不是所有專家都活躍在公眾面前,更多的是在各自專業領域苦心鑽研、埋首窮經,以「後備甘坐十年冷」的精神從事著一項項真學問、攻克著一個個不可能、輸出著一個個大成果。比如「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等等,他們為世界、為中國百姓作出的貢獻不言自明。

  英雄常在無名處,國士隱於人世間。在中國的大地上,絕不缺少心懷「國之大者」、心念「民之小事」的專家。不能因為個別「磚家」的存在,就抹殺所有專家的聲譽與功績。

  圖源:視覺中國

  三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從某種角度來說,《論語》也是一部專家建議大全,這些修身養德的建議,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千百年來滋養著人們的生活。

  回到當今社會,除了那些雷人雷語的「磚家」之外,有學識、有擔當的專家學者是社會主流。他們中,有錢學森、袁隆平、屠呦呦、楊苡這樣的大家,也有跟我們日常生活密切關聯的專家,如醫生、教師、工程師、建築師等等。

  人們對專家的信任,來源於崇尚知識、崇尚文化的傳統和現實需要。然而,日益發達的互聯網,放大了「審醜」現象的效應,讓一些「磚家」被曝光在聚光燈下。這些所謂的「磚家」,不論是無心為之,還是為了博名聲、博流量,對整個社會尤其是對專家的公信力、權威性起到了破壞作用,也損害了輿論環境。千萬別讓「磚家」害了真專家。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說:「‘娛樂至死’的可怕之處不在於娛樂本身,而在於人們日漸失去對社會事務進行嚴肅思考和理智判斷的能力,在於人們被輕佻的文化環境培養成無知無畏又不自知的社會群體。」重建人們對專家的信任與尊重,為專家正名,是網絡治理需要面對的,需要專家與社會共同發力。

  先說專家,專家既要敢於表達想法,也要慎重發言,尊重常情常理,尊重公眾智商,尤其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一旦發言有錯誤的地方,應該開誠布公地和網民交流。另外,避免成為不食人間煙火的人,就要具備與大眾共情共鳴的能力。俗話說,「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當代年青人面臨著婚嫁、生育、就業、住房等各種壓力,更需有專家實打實支招,而不是空洞說教,專家要跳出「學術」的思維,多站在年青人的角度思考,多一些「過來人」的關懷,保持一定的邊界感、分寸感。

  此外,專家建議也得講究些「藝術」。就算是苦口良藥,尚且需要裹上一層糖衣,建議也得找到適當、貼切的表達方式,避免讓人產生「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誤解,甚至對年青人造成直接的冒犯和傷害。

  再說社會,一方面我們需要包容、歡迎和鼓勵專家大膽發聲,為專家發聲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機會,也需要更多呼籲有關部門和社會力量多為年青人站台,提供建設性、實際性的解決方案,創造良好外部環境。另一方面,針對那些故意製造矛盾、引發年青人與專家對立的不良媒體和平台,以及那些張口就來、沒有水準的偽專家,相關部門應加強整治,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輿論空間,特別是主流媒體平台要發揮輿論主力軍作用,不為「磚家」提供「表演」舞台,不為流量故意做博人眼球的標題黨,而是尊重真正的專家,放大有重要性的專家聲音。

  最後,建議是別人的,生活是自己的。對我們來說,也不必把那些「磚家」的奇葩建議都放在心上,不妨一笑了之。生活難免會面臨著這樣那樣的挑戰,通向理想的道路是崎嶇漫長的。相信自己、相信未來,保持清醒、保持理性,付出腳踏實地的行動,努力把每一天都過好,你就是人生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