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高燒不退!潛伏期7-15天,已出現連續病例!兩地疾控提醒

  來源:中國基金報

  近日,兩地疾控發佈消息,報告了鸚鵡熱病例,需要警惕。

  浙江金華武義:連續報告鸚鵡熱病例

  浙江金華武義疾控中心發佈消息:2023年2月以來,浙江金華武義縣連續報告了鸚鵡熱病例,經治療均已痊癒。疫情發生後武義縣疾控中心立即開展個案信息詢問、流行病學調查、環境標本檢測等應急處置工作。

  武義縣疾控中心作為鸚鵡熱日常監測單位,定期開展鸚鵡熱嗜衣原體動物宿主感染狀況,以及其在外環境中的分佈與變化情況,在採集的各類標本中有檢測到鸚鵡熱嗜衣原體。

  深圳疾控:養這類寵物要注意

  2月18日,深圳疾控發佈提醒:養這類寵物要當心。

  到底咋回事?

  高燒不退,深圳市民查出肺炎

  2月初,62歲的深圳市民張爺爺(化名)突然發起了燒,最高燒到了近39℃,並且伴有頭暈、乏力、四肢肌肉痠痛等症狀。

  張爺爺以為是自己感冒了,但他不發冷,也不咳嗽,更沒有胸悶氣短等症狀。到了晚上,他還是覺得不得勁兒,於是,便急匆匆地去了醫院。通過CT一看,醫生發現他的兩隻肺都有感染的情況,因而被診斷為:肺炎

  經過一系列排查後發現,原來導致張爺爺生病的「元兇」是:鸚鵡熱衣原體。沒錯,張爺爺得的是鸚鵡熱。

  鸚鵡熱是鸚鵡熱衣原體所引起,是人類、鳥類及一些哺乳動物均易感的自然疫源性衣原體病,原是鳥類的特種傳染病,可傳播於人,主要是由排出衣原體的鳥類及其汙染物引起人類感染的,也是典型的動物源性傳染病。最初發現本病多見於玩賞鸚鵡者,故命名為鸚鵡熱。

  該病主要發生在鸚鵡、海鷗、鴨、火雞等鳥類或禽類,多表現為腹瀉或沒有症狀的隱匿性感染。

  經深圳福田疾控的流調員發現——

  原來,在1月初時,喜歡遛鳥的張爺爺去了一趟花鳥市場,買回來了一隻鸚鵡。在家裡,張爺爺每天都細心地給這隻鸚鵡喂食和清理糞便,並且沒有做任何防護措施。1月底,這隻鸚鵡出現腹瀉,並最終死亡,張爺爺處理完鳥兒的屍體沒多久,就發病了。

  根據流行病學史,流調員也對共同暴露者進行了檢測,結果均為鸚鵡熱陰性。在接受針對性治療後,張爺爺的病情明顯好轉,正準備康復出院。

  其實,鸚鵡熱並不算罕見,此前就出現過多宗案例過往案例。

  廣東中山接連出現2例鸚鵡熱

  中山市小欖人民醫院曾接診了兩位高燒不退的患者任先生和馮女士,而馮女士的情況則更為危險,被轉入ICU監護治療。醫生通過追問病史,發現馮女士發病前曾經在市場購買過活禽,而任先生工作場所的旁邊就是一個三鳥市場。最後兩人均被診斷為鸚鵡熱。

  深圳男子高燒10日上呼吸機,最後查出是鸚鵡熱

  吳先生(化名)是平湖一家工廠的廚師,2019年底,他突然發病、高燒不退、有肺炎表現、發病後呼吸急促,還接觸過禽類!11月27日,在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吳先生被確診得的是罕見的鸚鵡熱衣原體感染,因病情嚴重吳先生還上了無創呼吸機。

  杭州女子頻繁發燒,住院4次都治不好,罪魁禍首就是鸚鵡

  家住杭州蕭山的顧女士,2018年時,突如其來頻繁發燒,四次因發熱住院。令顧女士十分不解的是,自己身體一向來都沒什麼大毛病,也不是體弱多病的體質。可她就被發熱纏上了身,每次出院後回家沒多久又發熱。第五次發熱時,顧女士又住進了蕭山中醫院呼吸內科,治療後各項檢查均恢復正常。可回家才不到2天,又開始發熱了。

  醫生們對發熱原因進行了反復對比、排查,最後終於將導致顧女士反復發熱的「原凶」鎖定為她家裡養的鸚鵡,而顧女士得的病被診斷為「鸚鵡熱」。

  她在10天前看人宰殺鴨子,中招了

  2021年底,年近50歲的耿大姐平時身體一直很好。奇怪的是,她突然出現全身乏力,最初以為是勞累過度,休息下就能好轉,但休息1周後不僅乏力沒有改善,反而更嚴重了。漸漸地,耿大姐連走路都走不了,還出現劇烈乾咳,伴有發熱,體溫最高達39.2℃。耿大姐就診於當地醫院,但治療幾天不見好轉,遂轉診到了浙江省人民醫院。

  耿大姐到達急診搶救室時胸悶氣急明顯,吸氧條件下氧飽和度都不高,且炎症指標C反應蛋白高達327.7mg/L……相關的血液檢查提示肝臟、腎臟、肌肉均受到損傷,一查肺部CT顯示兩肺多發瀰漫性病變,急診科醫生考慮患者病情危重,病原學不明,忙邀請感染病科醫生會診。

  感染病科汪國運副主任醫師詳細詢問病史後認為,患者急性起病,肺部進展迅速,多肺葉病變,氧合低,符合「重症肺炎」。但蹊蹺的是,入院後相關常規檢查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體等檢測均為陰性,雖經經驗性抗感染治療,輔以高流量吸氧,幾天后複查肺部CT示肺部病變卻較前明顯進展。

  通過進一步詳細詢問病史,終於發現緣由:耿大姐發病前10天左右曾看人家宰殺鴨子,待了一小會……有活禽暴露史,得警惕人畜共患疾病可能。不出所料,肺泡灌洗液宏□因二代測序(mNGS)結果,檢測出鸚鵡熱衣原體核酸序列,耿大姐最終被診斷為「鸚鵡熱」。

  「吸貓」也可能患上鸚鵡熱?這一點值得注意

  2021年底,39歲的張女士突然高燒不退,經過一系列篩查,專家發現,「罪魁禍首」極有可能與貓咪有關。

  最開始出現發熱、畏寒、寒戰等症狀時,張女士以為自己就是普通的感冒。可是經過抗感染治療,她的體溫仍維持在40℃左右,不僅咳嗽、吐少量白痰,還覺得胸悶,而且症狀逐漸加重。經過胸部CT檢查,發現她左肺上葉及右肺下葉有炎症。經過輾轉治療,在將肺泡灌洗液送檢宏□因組學二代測序後,導致發熱的「真兇」終於找到了——鸚鵡熱衣原體。

  經過一系列抗感染治療後,張女士體溫恢復正常,咳嗽、胸悶症狀也明顯好轉。醫生進一步追問病史,才知道張女士在發熱前,沒有直接鳥禽類接觸史,但曾在寵物店「吸貓」。

  為何「吸貓」後會感染鸚鵡熱衣原體?貓與鸚鵡之間又有什麼故事?

  專家解釋,鸚鵡熱除了廣泛寄生於多種鳥類中,哺乳動物如牛、馬、貓、囓齒類等也是其較為少見的宿主。

  張女士極有可能在「吸貓」時,接觸了攜帶鸚鵡熱衣原體的寵物貓或者吸入含有鸚鵡熱衣原體的空氣顆粒而致病。經過對症治療,張女士已經痊癒出院。

  專家提示,養寵有風險,「吸貓」也需謹慎。

  關於鸚鵡熱,這些要瞭解

  傳染源

  鸚鵡熱衣原體主要在鸚鵡等寵物鳥身上發現,雞鴨等家禽偶爾也存在。

  最初這種病在鸚鵡愛好者中比較多見,所以叫「鸚鵡熱」,並且存在人傳人的可能,但可能性較小。

  鸚鵡熱的病原體

  鸚鵡熱衣原體感染引起人類的鸚鵡熱、鳥類的鳥疫。鸚鵡熱衣原體是專性細胞內寄生的微生物,同時含有 DNA和RNA,具有細胞壁和膜;通過二分裂方式增殖和特有的發育週期。革蘭染色呈陰性,在多種細胞培養系統中生長髮育均佳,對外界抵抗力較強,可於-75℃或雪藏乾燥狀態下存活,但置於乙醚中30分鐘、0.1%甲醛或0.5%的苯酚溶液24小時均可滅活,25%乙醇或40%甲醇均可直接滅活,加熱60℃ 10分鐘或37℃ 2-3小時可致衣原體喪失感染力。

  傳播途徑

  人體一般通過吸入帶病禽鳥已風乾的排泄物或分泌物等粉塵內的鸚鵡熱衣原體而感染,通過鳥類叮咬、鳥爪等傳播方式比較少見。

  一般情況下,人與人之間不會傳播,只有在症狀急性期有極小的概率傳播。

  人群易感性

  本病的暴發,多發生於與家禽和鳥類集市的經常接觸者,或有關的職業人群,在其生產活動或加工過程中,同時有大批人員受到感染,以至引起較大規模流行。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後不一定產生免疫力。

  特徵

  潛伏期長:潛伏期一般為7-15天,短則3天,最長可達45天。

  容易被漏診、誤診:一般的常規檢查很難檢測出來。患者常常會因為症狀多變、不夠獨特,醫生沒有懷疑患者的禽鳥接觸史而被漏診、誤診。

  重症「要命」:重症感染可能引起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有可能復發:治癒後有一定機率復發。從臨床上復發和患者的再感染表明,本病無持久可靠的免疫力,加上疫苗接種效果仍不理想,故對易感的健康人群尚少有效的防護手段。

  臨床表現

  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乾咳、肌肉疼痛、發冷、紅疹,重症患者會引致肺炎。

  少數情況會併發為腦炎、心內膜炎、心肌炎、肝炎和敗血症等病症。

  經過及時正確的治療,極少出現死亡病例,病死率大約為1%。

  預防措施

  • 去正規的寵物店購買寵物鳥,不收養來曆不明的寵物鳥。

  • 每天清洗鳥籠、食盤、水碗及沾有禽鳥排泄物或分泌物的物件。

  • 在清理鳥籠或被鳥糞汙染的表面之前,先用水或消毒液濕潤表面,避免吸入揚起的粉塵。

  • 接觸鳥類或糞便後,要用流動的清水和肥皂徹底洗手。

  • 如有多個鳥籠,置放時應注意避免食物、羽毛或排泄物在它們之間傳播(例如:不要堆疊鳥籠;鄰近的鳥籠應採用側面密實的箱子或隔板相隔)。

  • 隔離和治療被感染的禽鳥。

  • 處理帶病禽鳥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時需戴上手套及外科口罩。

  • 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來 源 | 深圳疾控、武義疾控、央視新聞、南方都市報、深圳大件事、共青團浙江省委·青春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