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弟倆不當白領返鄉種菜

    鐵銅洲是位於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的一個江心洲,常住人口僅1萬餘。小島上的人想去附近鎮上,需要乘坐輪渡。這些年來,年青人紛紛離開這裏去外面闖蕩世界。

    1988年出生的餘青青是個例外,和她一起回來的,還有她的弟弟餘永斌。

    餘青青大學畢業後曾在廣州從事教育培訓工作,實現了她小時候「走出江心洲,當一名教師」的夢想。餘永斌也曾在合肥的一家大型國企上班。

    當他們選擇回鄉種菜時,帶著家人的期待,也引來外人的不解。

    餘青青的父母原本一直在外從事蔬菜批發生意,年紀漸大,便有了回鄉種菜的打算。苦於缺乏技術和人手,他們便將希望寄託在餘青青姐弟倆身上,他們認為年青人腦子活、學得快,又都上過大學,只要他們肯幹、會幹,將來一定會有所作為。

    沒有猶豫,也沒有糾結,姐弟倆一口答應。2014年,他們一起辭職回到洲上,在村里流轉了200餘畝土地,種上了大棚蔬菜。姐姐負責種植和管理,弟弟負責銷售和送貨。那一年,姐姐餘青青26歲,弟弟餘永斌24歲。

    從都市白領到鄉村農民,餘青青對這樣的身份轉變適應得很快,白天跟著專家和父親學,晚上對著書籍和網絡學,還參加新型職業農民等各種培訓,很快就從一名種菜門外漢變成了「土專家」。

    皮膚曬得黝黑,很多人喊餘青青「黑妹」。但她並不在意。她說,比起自己的容貌,她更關心蔬菜的長勢。

    晚上沒事時,她常和父親一起打著手電筒去大棚,看看菜苗,摸摸瓜果,內心特別滿足。

    蔬菜種植是個辛苦活兒。每天一大早,工人還沒上工,餘青青就到蔬菜基地轉一圈兒,看看設施有沒有破損,蔬菜的長勢怎麼樣,病蟲害需不需要防治。工人來了,她也常常跟著工人一起幹活兒。

    她幹活時特別不喜歡戴手套,因為覺得不方便。長年累月,她的雙手上結滿了老繭,指甲縫裡也有汙漬,「洗不掉,我每次幹完活回去都會用肥皂洗,用刷子刷,可就是洗不掉」,餘青青笑著說,「幹農活兒不是手上髒,就是腳上傷。」

    2022年夏天,安徽普遍高溫乾旱,她光腳在菜地裡灌水,因為穿著鞋子在泥地裡幹活容易陷進去,不如光腳方便。結果腳底被燙出了好幾個水泡。

    「要想當好農民,光靠吃苦是不行的,還要懂技術、會管理,眼界也要放得長遠些。」這是餘青青這些年種菜得出的經驗。

    蔬菜種植需水量大,基地剛開始時用的是人工灌溉,費時費力,澆灌也不均勻,菜苗成活率沒有保障,蔬菜生長也受到影響。餘青青毫不猶豫投入80萬元,在基地建了一座聯動溫控育苗大棚,並對大棚進行電氣智能化改造,不僅解決了澆灌和保苗問題,還節省了一大筆人工費用。

    更重要的是,溫控育苗大棚育出的菜苗品質更好,除了穩定供應自家基地,還常年對外供應。

    能吃苦,會幹事,對大夥都特別好,這是基地工人對姐弟倆的一致評價。這些工人都是江心洲上的留守老人和婦女,在基地務工讓他們有了穩定的收入,困難戶每天得到的報酬也總比普通工人要高些。

    長期在基地務工的村民有20多人,其中的5名貧困戶全部順利脫貧。

    餘青青帶給他們的,不僅有經濟上的增收,還有種植方式的轉變。拿種西瓜來說,這些有著幾十年經驗的「老把式」總希望一棵藤上結的西瓜越多越好,餘青青卻讓他們只留兩個,多餘的全都掐掉。工人覺得可惜,偷偷地留下來。

    可等到西瓜成熟時,他們才發現,按餘青青的方法種出的瓜,又大又甜,多留果子種出的瓜,無論個頭還是口感,都要差很多。

    這讓他們堅信,傳統的方法並不一定行,種地更要靠科學。

    如今,姐弟倆將家庭農場以及父母的蔬菜基地都打理得井井有條,每年能出產各種有機蔬菜近2000噸,多個品種獲得國家綠色產品認證,年銷售額達到三四百萬元。

    同時,二人還無償為洲上蔬菜種植戶提供苗種和技術服務,帶動鄉親形成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

    餘青青說,返鄉種菜之前,她最喜歡的顏色是黃色,因為沙灘、落葉、油菜花、玉米苞等景色,蘊藏著她對家鄉的眷戀和牽掛。

    然而,她現在更喜歡的顏色是綠色。這不僅是眼前蔬菜的綠,更是心中希望的綠。她希望能有更多青年投身鄉村、紮根鄉村,共同用青春繪出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通訊員 方盼亮 吳彬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3月28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