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北京已形成全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城市博物館集群

北京作為世界著名古都、歷史文化名城,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豐富的歷史文化是一張金名片,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深厚的歷史積澱、包容的城市氣質、創新的文化成果,使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有著堅實的基礎和廣闊的前景。

北京有7處世界文化遺產、3840處不可移動文物、國有可移動文物501萬件(套),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02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05位,有著豐富的文物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這些曆久彌新的文物古建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構建了北京城嚴整有序、層次分明的城市肌理,也塑造了深沉厚重、創新包容的城市內涵。

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在「十四五」期間將加快博物館之城建設。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駛入快車道。

新京報邀請北京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祁慶國探討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經驗。

北京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祁慶國。受訪者供圖北京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祁慶國。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北京的博物館有什麼特色?

祁慶國:北京各區都各具特色。東城區、西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利用騰退後的文物建築、名人故居、會館,建設各具特色的小型博物館;朝陽區利用工業園區騰退空間和集體產業空間,建設了一批特色鮮明的主題博物館;海澱區的高校依託所在學校資源建設高校博物館;經開區鼓勵企業興辦科普場館,打造「科技館之城」……博物館依託著城區的特點,形成集群「多點開花」。

新京報:這10年,你看到北京市的博物館發生了哪些變化?

祁慶國: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學術中心,北京的亮點在於搭建兄弟博物館交流合作平台。北京的博物館牽頭甚至出資邀請外省份的兄弟博物館來北京辦展,把藏品資源充分利用、活化,深入挖掘文物內涵。部分北京大型博物館在人才培養方面也進行了新的探索。

新京報:什麼是「博物館之城」?北京為什麼要建設「博物館之城」?

祁慶國:一個城市依託於某一產業或事業,提出「建設XX之城」的口號,往往說明這一產業或事業在該城市具有很高的密集度和較強的集聚效應,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生產生活中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都能夠成為普遍認可的優勢品牌和形象標誌,具有一定的核心引領、輻射帶動作用,在城市品牌形象宣傳中形成了鮮明的特徵。

1989年6月,原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呂濟民先生最早將「博物館之城」的概念引入中國。

北京作為世界著名古都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悠久的歷史傳統與豐富的文化遺產,是首都北京的一張金名片,也是加強文物博物館工作,促進文化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寶貴資源。

新京報:北京市「博物館之城」的建設過程是什麼樣的?

祁慶國:2020年4月,北京發佈《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指出,北京要打造佈局合理、展陳豐富、特色鮮明的「博物館之城」。

2021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期間,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共建北京「博物館之城」戰略合作協議。北京市委市政府更是將「博物館之城」寫入北京市「十四五」規劃。

2021年5月24日,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國家文物局等國家九部委聯合發佈《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濃縮近年來博物館行業發展經驗,凝聚廣大博物館從業者智慧,為新時期中國博物館事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意見》指出,探索在文化資源豐厚地區建設「博物館之城」「博物館小鎮」等集群聚落。北京作為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國首都,在博物館發展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從博物館數量、密度、佈局、辦館水平、發揮公共服務效能上看,北京已經形成了全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城市博物館集群。

新京報:據你瞭解,這些年參觀博物館的觀眾有變化嗎?

祁慶國:這些年博物館觀眾的素質發生了很大變化。首都博物館新館2006年正式開館。當時我們提供免費的紙杯和衛生紙,有的觀眾拿一摞紙杯揣在兜里就帶走。現在沒有這種情況了。

目前全市博物館持續開放基本陳列520個,年均舉辦臨時展覽600餘項、各類活動逾千次,服務觀眾超過5000萬人次,全市博物館平均觀眾滿意率達99.54%。

新京報:你認為未來博物館發展的方向是什麼?政府正在哪方面加大投入?

祁慶國:目前北京正在推動形成地標性大型博物館群落;支持東城、西城、朝陽等有條件的區實施「博物館強區」戰略;探索利用騰退文物建築、工業遺產、空置廠房等閑置空間及城市綜合體,引入博物館文化功能;鼓勵非國有博物館「抱團發展」,形成一批博物館聚集區;支持、推動建設中國長城博物館、國家自然博物館、大運河博物館、北京奧運博物館、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博物館等一批代表首都形象的現代化博物館。

北京博物館之城的建設正在飛速發展中,期待政府可以提供更多政策扶持,讓各具特色的博物館在北京遍地開花。

新京報記者 郭懿萌 編輯 劉倩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