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多措並舉推進楊柳飛絮問題治理

新京報訊 據首都之窗消息,北京市循序漸進、多措並舉推進楊柳飛絮問題治理。

近日,市園林綠化局和市氣象局聯合發佈了2023年北京楊柳飛絮始期預報。進入4月,包括北京在內的北方10餘個省市迎來楊柳飛絮高發期。楊柳樹在我國廣泛分佈,從北緯22°到70°,從平原到海拔4800米都有楊柳樹分佈,除了北方有大面積的楊柳樹栽植外,南方的上海、南京、合肥等地在城市綠化中也有楊柳樹的大規模應用,但楊柳樹飛絮期與南方雨季重合,雨水對飛絮有衝刷作用,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明顯小於北方。

近年來,北方各省市持續加大了對楊柳飛絮問題的治理力度,主要措施有:一是進行樹種改造。對於新栽植的楊柳樹明確要求必須為雄株,苗圃繁育樹苗時也要求為雄株。對於現有的楊柳樹雌株,通過高位嫁接雄枝、修剪雌株樹冠、逐步更新老弱雌株等手段減少飛絮總量。二是噴水濕化減絮。在每天10時—16時楊柳絮集中飄飛時段,對楊柳樹集中分佈地區進行樹冠高壓噴水作業,飛絮沾水後隨之落下,環衛人員跟進收集、清運飛絮。三是注射植物生長抑製劑。楊柳樹雌株注射抑製劑後,可以抑制雌株花芽產生,減少飛絮。

林業專家表示,楊柳樹作為北京的鄉土樹種,在生態作用上有諸多優點。研究表明,一株胸徑20釐米的楊樹,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72公斤,釋放氧氣125公斤,滯塵16公斤。一株胸徑20釐米的柳樹,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281公斤,釋放氧氣204公斤,滯塵36公斤,治理楊柳飛絮問題應遵循循序漸進、多策並舉的原則。一是因地製宜更新城市綠化規劃,在較長的規劃週期內,逐步減少楊柳樹種的綠化比例,慢慢調整到適合本土生長的、壽命較長、沒有飛絮的其它樹種。二是利用監測手段精準預報楊柳飛絮時間和區域,引導市民科學出行和防護。三是加大正面宣傳引導,引導公眾科學認識楊柳樹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中的重要作用,依法科學治理。

編輯 劉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