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輦現身:比亞迪不僅「飄」了,還「跳」了

王傳福在他的「魚池」中又撈出來一條「大魚」。

「比亞迪有技術‘魚池’,裡面有各種各樣的技術,市場需要時,我們就會撈一條出來」。比亞迪集團董事長王傳福曾在多個場合提及「技術魚池」。

「哪怕掉了一個輪子,車輛依然可以保持平穩行駛」。4月10日晚,比亞迪預熱已久的新能源專屬智能車身控制系統——雲輦發佈。產品矩陣包含雲輦-C、雲輦-A、雲輦-P等產品,將從舒適、操控、安全、越野等維度提升駕乘體驗。

現場演示中,搭載雲輦-X的比亞迪百萬級跑車「飄」著現身,還表演了原地起跳,隨後在網絡上引發熱議。抖音、快手、頭條等迅即出現大量相關影片。

王傳福在發佈會上表示,行業目前針對車身垂直方向控制的研究,主要從單一技術或者單一硬件入手。比亞迪率先拿出了車輛垂直方向系統化解決方案,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這也意味著比亞迪成為首家自主掌握智能車身控制系統的中國車企。

「新能源豪華看技術、看產品」

「雲輦」出自《魏書》,命名靈感源於中國古代的帝王座駕「輦」。

雲輦的推出,是比亞迪繼刀片電池、CTB(Cell to Body)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易四方後的又一自研安全技術。

在發佈會現場,王傳福表示,雲輦是首個在垂直方向系統化解決車身控制問題的車身繫統。該系統可以實時感知人、車、路三者的狀態,可以使得車輛在複雜路況下依舊保持舒適性。

在安全性方面,得益於雲輦技術的應用,車輛的整體安全性將進一步提升。「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哪怕掉了一個輪子,車輛依然可以保持平穩行駛」。

提起車身控制系統,業內大多會提及平治的「魔毯系統」、奧迪的「智能穩姿系統」、路華(Rover)的「全地形反饋系統」等。在過去一段時間內,車身控制系統技術一直被高端豪華汽車品牌壟斷。如今,比亞迪推出專為新能源汽車設計打造的雲輦車身控制系統,成為首家自主掌握智能車身控制系統的中國車企。

「在傳統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領域,車身控制系統技術大多被博世、大陸等國際零部件企業或國外車企所壟斷,雲輦發佈後,比亞迪成為首個推出此技術的國內車企,且針對不同車型有不同的產品,如仰望U8將搭載雲輦-P、騰勢N7將搭載雲輦-A等,意味著中國車企將不再依靠國外,自主掌握造車核心技術。」中博聯智庫特聘專家、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

「我們認為,變革不只是一次簡單的新老品牌的交替,而是對整個行業底層技術架構的顛覆,聚焦需求,以技術創新推動用戶體驗的變革,才能構建新時代的品牌價值。」王傳福認為,傳統豪華看車標看歷史,新能源豪華看技術看產品,要在安全基礎上兼顧操控和舒適。新能源汽車不僅在電動化、智能化方面對燃油車進行革新,更要在能帶來獨特體驗的技術上進行創新和突破。

「快魚吃慢魚」

「行業現在是喜憂參半,喜的是我國汽車市場的巨大,憂的是市場競爭異常激烈。這個時候行業不是大魚吃小魚,可能是快魚吃慢魚。」在今年4月1日舉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3)上,王傳福曾指出,在大變革期,企業要有創新的技術,精準的戰略和靈活的決策,三者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過去三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站在了「雙碳」的風口,實現了爆髮式增長,市場滲透率從2022年的5%左右增至2022年的27.6%(乘聯會口徑),提前三年完成2025年規劃目標。

今年一季度,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131.3萬輛,同比增長超20%,中國汽車全面電動化時間表和進程在加速。王傳福表示,這對任何企業來說,都是危中有機、機中有危,需要關注市場的微小變化。

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比亞迪仍堅持「快、技術和戰略」,認為在當下市場環境,「快魚吃慢魚」比「大魚吃小魚」更恰當,要趁更多的品牌尚未站穩腳跟時確定並捍衛新能源領導者的地位。

在王傳福的帶領下,比亞迪在汽車業務、動力電池、半導體領域不斷研發新專利、擴充新技術,蓄水「養魚」。

2020年-2021年比亞迪研發費用分別為74.65億元和79.91億元。2022年,比亞迪研發費用大幅增長,達186.54億元,與2021同期相比增幅達133.44%;在整體營業收入中佔比約為4.4%。研發人員從全年的4萬增至6.9萬。年報信息顯示,其研發投入包括刀片電池、CTB(Cell to Body)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DM-i混動、魔方儲能系統等14個項目。

從上遊的鎳、錳、鋰金屬原料,到電解液、隔膜等電池組件,到動力電池的核心「三電」——動力電池、電機、電控,以及半導體芯片和整車製造,比亞迪幾乎全產業鏈縱向整合。

按照王傳福的說法,比亞迪除了玻璃、輪胎和鋼板不能自己製造,「其他所有零部件都將是Made In BYD」。

「今年底前成為中國第一大汽車製造商」

憑藉著從「技術魚池」里撈出來的一條條「大魚」,比亞迪走得穩且快。過去一年,比亞迪已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最炙手可熱的玩家之一。

2022年,比亞迪實現營業收入4240.61億元,同比增長96.1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66.22億元,同比增長445.86%。

停售燃油車後,比亞迪不僅再度扭轉淨利下跌趨勢,全年淨利潤規模突破100億元,更交出了上市12年(以比亞迪A股上市時間為基準計算)以來最佳年度成績單和單季度淨利潤歷史之最。

比亞迪曾在公告中表示,新能源汽車行業持續爆髮式增長,公司克服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及諸多超預期因素衝擊,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實現強勁增長,推動盈利大幅改善,並有效緩解上遊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

去年全年比亞迪一路高歌猛進,以50餘萬輛的年度銷量優勢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2022年,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186萬輛,同比增長212%,大幅高於當年新能源乘用車行業97.3%的平均增長率。

規模效應帶動比亞迪汽車相關業務營收為3246.9億元,同比增長151.8%,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升至76.57%。單車利潤方面,除去比亞迪電子板塊,比亞迪去年四季度單車利潤約為1.01萬元,創下歷史新高。

進入2023年,比亞迪增長形勢未減。根據其最新發佈的產銷快報,1-3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已經連續三個月銷量超15萬輛;一季度累計銷量已超55萬輛,同比增長92.81%。

在2022年度業績發佈會上,王傳福表示,中國1-2月汽車需求同比弱於去年,但比亞迪的銷量較去年同期顯著增長。他更是直言,「比亞迪的目標是今年底前成為中國第一大汽車製造商。銷量目標是300萬輛,爭取翻倍到360萬輛。」

對此,比亞迪將用全新的品牌矩陣迎戰。

2022年,比亞迪全面佈局高端化,去年8月騰勢D9上市,騰勢迎來品牌煥新;2023年1月發佈了高端子品牌仰望,進軍百萬級新能源市場。

今年2月,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比亞迪還計劃推出一個專業個性化的品牌,與用戶共建共創,內部代號為「F品牌」,在比亞迪體系內將介於仰望與騰勢之間,整體價格定位將比肩BBA等豪華汽車品牌,主打多品類、獨特性的專業級新能源車型。預計年內發佈,並獨立於現有比亞迪品牌運營。

在比亞迪藍圖中,未來,其乘用車業務將形成比亞迪品牌(王朝網、海洋網)、騰勢品牌、仰望品牌和專業個性化全新品牌所構建的多品牌梯度佈局,覆蓋從家用到豪華、從大眾到個性化,滿足用戶多方位、全場景的用車需求。

不過,在多品牌戰略下,如何將母品牌和多個子品牌進行區隔、讓外界對不同品牌產品有不同的認知,或將也是比亞迪面臨的考驗。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冰

編輯 徐超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