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熱議:京津冀、粵港澳兩大城市群要「互學、互鑒、互享」

▲2023新京智庫春季峰會。圖/新京報▲2023新京智庫春季峰會。圖/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肖隆平) 4月12日,在「信心與繁榮——2023新京智庫春季峰會」主題論壇「京津冀對話粵港澳:融合與共生——世界級城市群的協同發展」上,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主任梁潔芝,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助理主任陳穎詩,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一級巡視員、市京津冀協同辦副主任劉伯正和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李國平等就京津冀與粵港澳兩大城市群如何更好發揮各自優勢,建立更高效連接展開了熱議。

科創是城市群發展第一動力

在論壇上,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表示,任何一個城市群,第一推動力是科創,而科創的基礎是生態體系。創新生態體繫在城市里的中觀尺度是企業集群。企業集群是指企業作為主體在地理空間上相互發生作用而聚集的一個特殊板塊。

仇保興表示,相比產業集群,企業集群更能體現出融合與共生,有利於科創公司的成長。那政府對「企業集群」能做些什麼?重點是補短板,接長板。包括為其植入「技術源」,設立科創基金,助招「科技特派員」,引入孵化器和加速器,提供人才公寓,完善質量保障機制等。因為城市政府管理的最重要職能就是提供足量、優質的「公共品」來提升城市的科創效率和人居環境。因此,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京津冀和粵港澳各大城市要持續改善營商環境、打造區域甚至全球一流的生活(教育、醫療)環境。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表示,香港聯交所、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北京證券交易所之間要有功能定位的不同,不能形成一種完全同構的競爭關係。這對我國建設成為21世紀新的國際金融中心至關重要。

吳曉求還表示,從歷史經驗來看,一個大國的金融應該具有全球金融中心的職能,比如倫敦是作為全球的貨幣交易和彙率定價中心。從我國的情況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的香港可以作為全球人民幣的結算中心,深交所可以是人民幣計價資產的交易中心(編者註:人民幣資產由人民幣的計價、交易和結算三部分的資產構成。)

港澳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主任梁潔芝表示,澳門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到了需要走多元發展道路的時候。因此,澳門特區政府將用好國家給予的支持政策,建設更加符合澳門實際的產業結構,以平衡經濟結構,實現更為可持續的發展。比如,以建設粵澳橫琴深度合作園區為柱蠆式,加強與大灣區各城市群的合作與交流,以「國家所需、澳門所能」為原則積極投入國家發展大局。

梁潔芝同時介紹,澳門正在採取「1+4」的適度多元化發展戰略。「1」是按照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目標要求,促進旅遊休閑多元發展,做優做精做強綜合旅遊休閑業;「4」是持續推動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四大重點產業發展,通過逐步提升四大產業的比重,不斷增強經濟的發展動能和綜合競爭力,以構建符合澳門實際的產業結構,實現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目標。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助理主任陳穎詩表示,香港作為國家與世界的「超級聯繫人」,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被賦予了八大中心定位,其中除了傳統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航空中心之外,也包括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立世界級科技創新中心是京津冀和粵港澳的共同戰略定位,兩大城市群在吸引和培育世界級大企業方面各具優勢。這也為兩大城市群在加強合作方面提供了基礎和空間。

陳穎詩還介紹,香港現在是京津冀和廣東省最大的外資來源地,一直善用著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服務著京津冀和大灣區企業「走出去」,並且協助港商「引進來」。香港特區政府一直鼓勵香港企業積極開拓內地市場,鼓勵企業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等國家發展戰略,充分發揮香港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的角色和作用。

兩個城市群要「互學、互鑒、互享」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一級巡視員、市京津冀協同辦副主任劉伯正表示,京津冀和粵港澳在區域協調發展中均肩負著重大的歷史責任,兩個特殊的區域都有特殊的責任。京津冀和粵港澳兩個區域發展既要造福於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又要在國家的發展中貢獻特別的積極因素。

京津冀協同發展要緊緊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在更大區域範圍內統籌探索人口資源密集地區優化發展的新路徑。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發揮粵港澳的綜合優勢,探索建立粵港澳三地協同發展的新模式,讓港澳深度融入祖國發展大局,保障港澳的長期繁榮穩定。

劉伯正還認為,京津冀和粵港澳是兩個優勢可以互補的地區,合作的前景非常廣闊。這兩個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也是創新能力比較強、開放程度比較高的地區,可以在互學、互鑒、互享中共同實現高質量發展。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李國平表示,京津冀和粵港澳兩大城市群有諸多相同之處,比如,都是國家重大戰略區域,都是優化提升的城市群,都是以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此外,也有一些不同之處,區域不同,所以兩個城市群的影響和作用也不一樣,而且南方和北方具體的做法也不太一樣,還有發展定位和發育程度也不盡相同。

李國平還表示,兩個城市群除了自身的發展以及聯動,在促進整個區域協調發展中,優化我國經濟發展佈局的國土空間體系中都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面向未來,兩個城市群還是要更多地強調如何進一步推進協同發展,尤其是京津冀之間的產業鏈和創新鏈的鏈接,以及區域的高質量發展。

在隨後的圓桌論壇上,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學者就「京津冀與粵港澳的產業融合之旅」展開了熱議。專家們建議京津冀和粵港澳兩大城市群要建立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的五鏈融合循環體系,形成密切的系統性關係。

編輯  柯銳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