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需“耐心資本” 北京白皮書支招破解資金難題

轉自:貝殼財經

作為首個減量發展的大城市,北京城市更新面臨著區域更新難統籌、更新資金難平衡、產業資源難導入等挑戰。4月13日,由北京城市更新聯盟聯合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戴德梁行共同編寫的《2022北京城市更新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正式發佈。

《白皮書》顯示,北京城市更新堅持減量和高質量發展,未來將呈現更加註重片區化推進、突出運營導向、強化區級統籌、凸顯國企擔當、注重低效產業園區更新等趨勢,同時在土地規劃、建設管理及金融稅收等方面盡快出台配套政策細則、完善相關機制。

《白皮書》提出,北京城市更新未來將呈現更加註重片區化推進、突出運營導向等趨勢。主辦方供圖《白皮書》提出,北京城市更新未來將呈現更加註重片區化推進、突出運營導向等趨勢。主辦方供圖

41個老舊小區改造引入社會資本

“北京市存量建設用地和存量建築規模較大,建成區內需更新的存量建築約2.45億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區約1.66億平方米。”《白皮書》顯示,作為首個減量發展的大城市,北京堅持減量和高質量發展,比如踐行綠色節能減碳,推動城市更新和“疏整促”有效銜接,不搞“大拆大建”, 堅持“留改拆”並舉,採用小規模、漸進式、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

2022年,北京在出台《北京市城市更新條例》、發佈城市更新專項規劃的同時,堅持項目化推進,探索適合首都發展的城市更新新路徑。其中,進一步優化示範項目選擇標準,在關注單體項目的同時,更關注片區化、產業類項目。比如,將方莊街道、玉橋街道、朝外片區、王府井街區等片區化項目和理想汽車、張家灣設計小鎮、海爾智造等產業園區改造項目納入年度示範項目。在102個示範項目中,片區化、產業類項目這兩類項目占比為50%。

老舊小區改造方面,2022年北京新開工330個、完工205個,持續推廣“勁鬆模式” “首開經驗”;此外,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的試點項目增加到41個,15個已完工項目運營效果良好。

與此同時,危舊樓翻建試點也取得突破。東城光明樓17號樓,朝陽光華里5、6號樓已經入住。在老舊廠房改造項目中、天空之境•產業廣場、北泡輕鋼一期、理想新能源汽車項目、金隅興發科技園等項目或即將竣工或進展順利。

在傳統商業與商圈改造項目中,昆泰商城更新改造後,將與僑福芳草地、世貿天階、工體國際體育文化綜合體等空間產生有機聯動,激活朝外大街整體活力;在公共空間改造項目中,京張遺址公園、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等項目,有效提升了區域風貌。

在低效樓宇改造項目中,模式口曆史文化街區項目、中坤廣場字節跳動總部、鼎好大廈等項目已陸續投入使用。其中,鼎好電子大廈賣場向服務於科技創新企業的高品質寫字樓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前身是大紅門服裝商貿城,關停之後進行更新改造,探索建立“空間+投資+服務” 新型園區運營模式,著力建設北京元宇宙承載空間。

正在更新改造中的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企業供圖正在更新改造中的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企業供圖

面臨片區難統籌、資金難平衡等難點

需要關注的是,北京的城市更新既要落實國家城市更新的相關要求,如嚴禁大拆大建等,又要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剛性管控措施,努力做到減量、提質、增效。這些決定了北京城市更新的難度遠超其他城市。

在近三年的實踐中,北京城市更新面臨著片區難統籌、資金難平衡、產業資源難導入、風貌難融合、政策難落地等難點問題,其中前三個問題較為突出。

北京城市更新具有資金投入大、回收週期長、盈利空間有限的特點。市場主體參與的城市更新項目所面對的資金平衡難題,主要是前期投資資金籌集難、運營期資金動態平衡難、退出期潛在風險導致回款難。

對此,《白皮書》提到,可以從資金的兩端共同破局,即提升項目外部的融資能力與保障項目內部的資金動態平衡。其中,由於城市更新項目普遍資金需求較大,因此需要靈活運用多種融資渠道:政府財政資金、金融機構資金、產權人投入資金和社會資本投入資金等。融資方式往往涉及多類型、多主體、多輪次的組合,城市更新基金及類REITs作為創新金融模式,可同時滿足多元混合的融資需求,將成為城市更新資金難題的重要突破口。

在城市更新項目的內部資金動態平衡方面,主要可分為前期開發投入及後期經營收益兩方面。《白皮書》建議,在前期開發投入方面,可採用分期改造、滾動開發的模式以避免前期改造投入過高,產生過大的資金壓力,同時多業態項目的合理開發順序可保障現金及時回流,緩解資金壓力,並延長項目整體曝光度,達到市場引流效果。

“有效降低項目時間成本和財務成本”

《白皮書》顯示,北京市城市更新的未來將呈現更加註重片區化推進、突出運營導向、強化區級統籌、凸顯國企擔當、注重低效產業園區更新等趨勢。

在《白皮書》發佈會現場,北京市委副秘書長王灝提出,繼續堅持項目推動、試點先行。堅持綠色、低碳理念推進城市更新,與健康城市、韌性城市建設結合起來,圍繞市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補齊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短板,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城市品質。以項目為抓手,在實施中檢驗和完善政策,以試點為方法,成功後再逐步推開,確保形成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和模式。圍繞示範項目落地實施,進一步優化完善現有機制,強化統籌、密切協作、加強調度,努力破解實施中的難點、堵點、痛點,不斷探索市場化路徑。

“鼓勵多元主體參與。”王灝表示,有效降低項目時間成本和財務成本,確定好市場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邊界,解決好“第一桶金”問題,吸引市場主體投資。城市更新是長線投資,需要“耐心資本”,要繼續傾聽企業需求,為參與城市更新的企業“鬆綁”、減負、賦能;要乘著條例實施的東風,加快製定配套政策,提高政策的可達性和透明度,助推打造微利可持續的盈利模式,讓市場主體敢於、更願意投入城市更新的“新藍海”,努力探索適合首都特點的城市更新之路。

為了促進和保障城市更新行動的有效實施,助力發展趨勢進一步加速,《白皮書》提到,未來需在土地規劃、建設管理及金融稅收等方面盡快出台配套政策細則、完善相關機制、加強宣傳解讀。其中,在引導鼓勵市場主體參與城市更新方面,建立健全與國有企業參與城市更新活動相適應的考核機制,支持企業盤活閑置資產;優化國企監管規則,從管資產轉向管資本;完善創新國企與民企合作的方式,探索輕重分離的資產管理模式。

新京報記者 袁秀麗 張曉蘭

編輯 楊娟娟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