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學」大師被抓 為何中小企業主成學員主力?

今年2月下旬,一場由「成功學大師」楊濤鳴主導,浙江吸引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辦的名為《超級說服力》的培訓課程在浙江寧波舉行,現場有上百人參加,引起關注。但有部分學員向警方報警,稱培訓課程涉嫌精神傳銷。近日,媒體向寧波警方證實,楊濤鳴及其團隊已落網,目前案件正在偵辦中。

據報導,楊濤鳴自稱師承「成功學大師」陳安之,從農村少年搖身一變成為天上少有、地上無雙的傳奇成功人士,儘管後者2019年被媒體曝光後銷聲匿跡,但楊濤鳴仍通過種種形象包裝、開設「成功學培訓」班大肆斂財,有學員動輒掏出數萬乃至數十萬購買其課程。所幸的是,有覺醒了的學員向警方舉報,讓騙局不再得以繼續。

近年來,各地警方陸續偵破不少「成功學大師」涉嫌欺詐案件。2019年,深圳警方查處了一家疑似以課程培訓和企業營銷為幌子,從事詐騙和傳銷活動的公司,抓獲了多名在網絡上流傳很廣的所謂「成功學」和「營銷學」的大師,涉案資金超過2000萬元。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採用同樣手法獲利的「成功學大師」仍層出不窮,也總有學員上當受騙。

由此,一個弔詭的社會現象呈現在公眾面前。不少被抓的「成功學大師」文化水平並不高,所謂光鮮履曆也經不起推敲,而這些學員往往是具有一定身家的中小企業主、或者企業管理人員。「成功學培訓」更像是非對稱遊戲,一方人數眾多,但沒有任何可用武器,而另一方孤身一人,卻掌握足夠的裝備。在「成功學培訓」中,「大師」們之所以能迷惑學員,在於當下確有不少人過度追求物質和財富,將人生幸福等同於經濟層面的單向成就。很多「成功學大師」雖然在其推銷過程中,也會巧妙包裝所謂禪學、佛學等內容,但終極目的是向學員灌輸物質成功的至高價值,恰恰擊中了這些人的精神弱點。

不少中小企業主之所以青睞「成功學培訓」,則與其成長背景息息相關。部分企業主人生起點同樣不高,但憑藉自身的吃苦、奮鬥與敢闖,在中國經濟起飛階段享受到了國外發達經濟體產業轉移、我國廉價勞動力、資源優勢顯現、民眾收入增加帶動市場需求井噴等多重增長紅利,企業發展與個人財富積累都超出預期。那時候意氣風發的他們,恐怕更相信的是自己的能力。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法律政策的持續完善,依靠關係網絡、高槓桿運轉的企業運轉模式受阻;國家政策干預和產能過剩的雙重因素影響下,曾經的資源暴利型產業逐步退場;當宏觀經濟發展從「狂飆」週期轉向「平穩」週期,房地產、股票為主的資產價格膨脹也走下高點;市場競爭加劇帶來的壓力,更讓其焦慮和恐慌。為此,部分中小企業主則選擇了能夠帶來成功新「捷徑」的「大師」。

這些企業家無法從容應對新時代挑戰、又擺脫不了固有的「賺快錢」思維,急切想從「大師」那裡獲得解決問題的萬能錦囊。換言之,這些學員並不熱愛大師,也未必真願意花時間鑽研大師口中的成功學,而只想通過大師,快速獲得長久延續的成功之路。「成功學培訓」更像是一場利益交換,雙方各取所需,但騙子往往會利用學員的投機心理,將「培訓」變成只為個人造富的騙局。

其實,形形色色的「成功學培訓」恰恰消解了成功的本質,那就是他人的成功經驗無論真偽,都不可能成為其他人的複刻。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等科技革命對於各行各業的顛覆式創新,意味著任何企業如果不在核心技術上持續投入、在產業價值鏈佔據中高端、以具備技術創新、高性價比的產品贏得消費者用腳投票,無論什麼樣的外在支持都無濟於事。如果某些人仍然抱著「信自我奮鬥不如信大師」的心態,恐怕所要付出的就不只是幾萬「培訓費」,而是更沉重的人生學費。

財經評論人 畢舸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