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社區里的特警隊員,成了老人們的「忘年交」

在大眾印象里,特警不像民警、交警那樣經常和老百姓打交道,他們接觸的都是反恐、解救人質、緝毒等極具危險性、遠離普通人生活的事情,面對的都是窮凶極惡的對手,經受的都是生與死的考驗,這樣的特警像是籠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但其實,特警隊「藏」進居民區,也會有不一樣的碰撞。北京市局公安東城分局反恐怖和特巡警支隊特警大隊的駐地位於東城區的一個老舊小區內,居民以退休老人為主,因為樓里沒電梯、車位少,住戶常常遇到一些棘手問題。聞訊的特警隊員們習慣了出手,幫老人上下樓,替子女們上門探望,日子久了,這群特殊的鄰居和老人們成了「忘年交」。

居民給特警大隊送來的感謝錦旗。東城公安分局供圖居民給特警大隊送來的感謝錦旗。東城公安分局供圖

隨叫隨到的特殊「鄰居」

不久前 ,李女士給東城公安分局送來一封信,專門對特警大隊表示感謝。李女士說,她的父親是原第四野戰軍老戰士,新中國成立後被安排在地質出版社工作,晚年身患多種疾病,只能臥床休養。他就住在這個和特警隊比鄰的老舊小區,樓房沒有電梯,子女也因工作不在身邊,老人看病就醫非常困難。

聽說有緊急情況可以到特警大隊尋求幫助,李女士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聯繫了特警大隊,對方告訴了她大隊的值班電話,說只要有需要24小時隨叫隨到。自此,每逢李女士的父親看病就醫,特警大隊都會安排專人接送。每次出門上下樓,4名特警隊員小心翼翼地用輪椅抬著老先生,遇到樓梯轉角處,為了保持輪椅平衡,他們還要跪在地上抬。

從2017年開始直到2022年李女士父親病故,特警隊員風雨無阻,一抬就是五六年。雖然抬輪椅的特警小夥子們換了一批又一批,但老人得到的幫助和溫暖始終沒變。

李女士回憶,父親臥床在家期間,特警大隊的領導和隊員逢年過節都會提著水果、牛奶等營養品來家中看望。每到這個時候,老人都特別高興。老人過世後,家屬曾購買慰問品送到特警大隊表示感謝,但被特警隊員婉言謝絕。

其實,李女士的父親只是特警大隊幫助過的眾多老人中的一位。在上世紀90年代初剛剛搬到小區的時候,看到居民生活多有不便,特警大隊班子就召開會議,將幫扶群眾定為常態工作,定期參加社區黨支部座談會,並印製警民聯繫卡,主動協助社區居委會為社區居民解決困難。

2017年的一天,小區里楊珊珊老人的子女到特警大隊駐地值班室求助,稱「快90歲的老母親因發燒需入院治療,老人又行動不便無法自行下樓,急救車僅配了一名擔架員,無法將老人從4樓的家裡抬至救護車內」。接到求助後,兩名特警隊員立即趕往老人家中,合力將老人抬下樓,送上救護車。

半個月後,老人出院時正巧碰到特警隊員外出歸隊,在老人親屬正在為如何抬老人上樓而犯難時,特警隊員們又主動上前提供幫助,這樣的關係一持續就是很多年。

特警們陪老人聊天直到他的家屬趕來。東城公安分局供圖特警們陪老人聊天直到他的家屬趕來。東城公安分局供圖

有困難找特警

日常和老人打交道多了,特警隊員們也熟悉了老人的狀態,外出中會更加留意身邊的老人。有一次,特警大隊體能考核過後返回駐地途中發現一名老人在機動車道上漫無目的地逆向騎著電動車,十分危險,老人的樣子也有些反常。

大隊政委張科偉與民警王春遊、徐洪軍趕緊上前將老人引導至路旁便道,一番詢問後得知,這名81歲的張大爺剛從醫院開完藥準備回家,但走著走著忘了路,也不記得家裡人的聯繫方式,隨身只帶了身份證和一些藥品。當天入秋降溫,老人穿得卻很單薄,張科偉將自己的外套脫下為老人披上,並安撫老人的情緒。

王春遊、徐洪軍則利用警務終端,查找老人家屬聯繫方式,終於聯繫到了他的家人。為了確保老人安全,三人一直陪著老人聊天到其家人趕來。

經常在老人們需要的時候出現,特警隊員的舉動都被大家看在眼裡,居民也對特警大隊建立起信任。張科偉說,過去小區內車多位少,私家車經常一輛擋著一輛。為了方便挪車,不少車主直接把鑰匙放在了特警大隊值班室里,要是有人打電話要挪車恰好他們又不在家,特警隊員就搭手幫了這個忙。

還有一次,一位住戶出門扔垃圾沒帶鑰匙,家裡燃氣灶上還燒著水,開鎖公司一時趕不過來,這位住戶只能向特警大隊求助。值班民警劉洋沒多猶豫,帶上攀登裝備跑過去,從樓上住戶家窗戶下滑進求助人家裡,打開了門。

居民們說,自從特警隊員「住」在社區後,院內各類案件明顯下降,他們安全感直線上升,「有困難找特警,基本都得到瞭解決。」

新京報記者 張靜姝 編輯 劉倩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