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用獨特的中國紅,向世界講出中國故事丨獨家專訪

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以下簡稱北影節)於4月22日開幕,天壇獎國際評委會主席由中國著名導演張藝謀擔任。電影節期間,新京報記者對其進行了獨家專訪,和他聊了聊電影節,以及對電影行業、對年輕一代的看法與建議。

年過七旬的張藝謀,對工作仍然保持著「不敢懈怠」的態度,因為他始終熱愛著這個行業。  受訪者供圖年過七旬的張藝謀,對工作仍然保持著「不敢懈怠」的態度,因為他始終熱愛著這個行業。  受訪者供圖

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導演,能給張藝謀貼的標籤實在太多,全球唯一的雙奧總導演、中國第五代導演代表之一、中國電影的旗幟……他也在用實際行動告訴所有人,不管什麼年齡,處於哪一個階段,他仍有極強的表達欲。這些年,他以常人無法企及的狀態不斷產出,他說自己「不敢懈怠」:「我一直保持著感恩時代的心態,細想一下,我的同代人,可能比我小的人都退休了。並且,我本該是一名工人,我的工友,他們也都早就退休了。我呢?非常幸運地把自己的愛好當成了職業,這實在是因為時代,時代給了我這樣的機遇。

不管是從前還是過往,張藝謀面對過太多「你還有什麼不滿足」「你的終極目標究竟是什麼」之類的問題,而答案的根本只能歸納為兩個字——熱愛。他說,不願虛度光陰,「大概我們這代人就是這樣,努力工作,努力工作。

是的,年過七旬的張藝謀對電影和創作是單純赤誠的熱愛,這也讓他更珍惜每一次能擁有的機會。再累他都是快樂的,那是他戒不掉的習慣和願意為之努力的事業,他的履曆和電影片單還遠未結束,就如同正在復甦的中國電影,向著「越來越好」的方向一路前行。

北影節

用一抹中國紅,向世界講出中國故事

北影節期間,作為評委會主席,有很多事情要處理,但繁重的工作並未讓早已習慣「時間緊、任務重」的張藝謀抱怨一個字。他堅持著以往的做事風格,把評選做到極致,不僅要帶著整個評委會在緊張的時間內觀看完15部入圍天壇獎主競賽單元的影片,還要出席評委見面會回答媒體關注的問題,並參與大師班、大學生電影節等一系列北影節活動。不管多忙多累,只要你在活動上看到張藝謀,他總是把腰板兒挺得直直的,娓娓道來他對電影的看法,對行業的熱愛。第一次擔任北影節評委會主席的他,希望將這次的電影節辦好,展現電影行業生態的新面貌,他需要和評委會成員一同把天壇獎的入圍影片評好、選好,選出真正好的,也能得到觀眾認可的影片。

張藝謀現身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國際評委會媒體見面會。  圖/IC PHOTO張藝謀現身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國際評委會媒體見面會。  圖/IC PHOTO

「從1988年的《紅高粱》到今年的《滿江紅》,紅是我最喜歡的顏色。我希望用這一抹耀眼又獨特的中國紅,向世界講出一個個中國故事,公平公正,認真負責,完成評審工作。」開幕禮上,張藝謀的致辭擲地有聲,他要把更多好的電影推薦、呈現給觀眾。

電影情

吸引不到觀眾,就是孤芳自賞

「我愛電影」,在很多場合,張藝謀都會提到自己對這個行業的熱愛,他從不說空話,也在用行動實踐著自己對電影的愛。他對電影有深厚的情誼。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的他,成為那屆學生中年紀最大的一位,被人稱為「老謀子」。

彼時他對北京、電影一無所知,他是興奮的,但也是焦慮的,因為他從不認為自己有極高的天賦與才華,給自己定了很多標準,深知必須比別人更刻苦。

1984年上映的電影《黃土地》中凸顯的視覺效果,讓張藝謀成了令人矚目的攝影師;1986年他主演了第一部電影《老井》,便獲得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讓人看到他純粹生動的表演能力;1988年其執導的第一部電影《紅高粱》成本僅80萬元,卻極富影像風格,重塑了銀幕上的中國人,也獲得中國首個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電影《紅高粱》是張藝謀作為導演完成的首部作品,他也憑藉該片拿下了中國首個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張藝謀的命運因此改變,也讓世界看到了前所未有的中國電影。

三部作品,讓他從攝影師走向演員,並最終走嚮導演領域,也創造了中國電影的奇蹟,更是電影時代的傳奇。剛出道不久,他也曾因為「不是藝術」而看不上一些作品,認為這些商業電影就算賣錢,也不值一提。後來他越來越認為,電影不應該文以載道太重,要用更平和的心態、多元化的接受度去面對市場。尤其是現在,他越來越看重觀眾,並多次感歎現在的觀眾極其聰明,在激烈競爭的舞台上,最重要的是對觀眾的吸引力,他曾說,「應該最大限度地吸引觀眾,吸引他們來電影院,坐在電影院里。觀眾沒有了,就是孤芳自賞。」

新京報:過去的三年,電影行業度過了艱難時期,那段沉寂的時間讓您有了哪些思考?

張藝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們這一代人常用這樣的話來形容現狀。我認為,現在的電影市場已經逐漸恢復到了之前的狀態,不斷有新的電影定檔,有新的劇組開機,這是一個很好的形勢。只有更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電影才是強大的,電影產業才能強大。

新京報:您從不避諱談及票房,也總說《滿江紅》獲得這麼高的票房是個「意外」,比起票房您更看重的是什麼?

張藝謀:與其說票房,我們更多的來看觀影人次吧!1億和100萬的觀影人次是兩個反差巨大的數字。說回電影產業,我們都知道要做大做強,那怎麼做?觀影人次是至關重要的。觀眾走進電影院,決定了什麼是電影產業,什麼是電影工業的終端,他們構成了產業最後的環節。如果觀眾不走進電影院,都去互聯網上看,去電腦上看,看短影片、長影片,電影換另一個方式存在,但可能電影產業就沒了,電影工業也沒有了,因為(他們)不進影院了。

由張藝謀執導的影片《滿江紅》截至目前,累計票房達45億元。

新京報:這些年您拍攝的電影類型分明,在自我表達和商業考量兩者間如何做平衡?

張藝謀:我希望始終能夠嘗試不同類型的電影。拍電影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每一位電影人的努力,好的電影才能在市場上成為主角,好的作品才能支撐市場。我認為要把自己想表達的藝術想法放在後面,要放下身段,儘量做到雅俗共賞,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我們的事業才能發展。

新京報:任何導演都渴望自己的作品受歡迎,作為一名行業內的精神老將,您還有拍戲的壓力和緊張感嗎?

張藝謀:我喜歡拍電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不會感到壓力,心甘情願為你熱愛的事業付出。另外,我越來越覺得「好電影」是非常神聖的一個詞,一部好電影是很難拍的,總是希望下一部更好。

外界聲音

我總說,自己是在罵聲中成長起來的

2002年,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國家開始改革電影製片行業,也實現了院線製,中國電影徹底步入商業化進程。張藝謀則交出了電影《英雄》,超高的票房成績,讓他成了華語電影全球化的品牌象徵,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傑出導演。曾經他也認為《英雄》幾乎是一種「絕唱」,畢竟「調動無數人,不遺餘力地追求畫面和詩情畫意的風格,半個月輾轉幾個省,確實苦,並且如今能集結到這個陣容幾乎不可能了」。

張藝謀曾經認為當年的《英雄》幾乎是「絕唱」。

而在他的電影作品中,總能看到一批又一批明星陣容,他用自己獨到的眼光和導演風格,持續為電影產業輸入新鮮人才,鞏俐、章子怡、周冬雨、張譯、雷佳音、沈騰、易烊千璽……這些演員在張藝謀的電影中貢獻了極其精彩的表演。當外界認為這些演員都應該謹記張藝謀的知遇之恩時,他卻認為演員才是一部電影成功的核心動力,沒有不好的演員,只有沒看對的導演。

新京報:您的電影總是集結到大家口中的「夢幻陣容」,比如《英雄》《十面埋伏》《歸來》這些班底,作為導演如何與他們形成向心力?

張藝謀:演員是主要的生產力,在塑造人物上幾乎是唯一的生產力。只有好的演員,或者可以說只有差的導演。我覺得電影主要看導演選擇的演員對不對,這個很重要。有時候我們覺得,有些演員可能比較差或者水平不夠,問題還是導演。或許他跟這個角色不搭,但是是導演請他來的,導演是有責任的。好的團隊、優秀的人在一起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我很幸運,遇到的演員都非常好,比如沈騰在電影《滿江紅》里被灌醋,是完全實拍,吃盡了苦頭;比如張譯在電影《懸崖之上》受到的電刑,演繹得非常真實。

電影《滿江紅》中,沈騰飾演的張大被灌醋的場景,是完全的實拍鏡頭。

新京報:您是很多電影人心中的「偶像」,但面對外界的評價時一直很謙虛,所以您是如何看待這些聲音的?又是如何在紛紛擾擾的互聯網時代自處?

張藝謀:互聯網時代是完全開放的,人人可以發言,可以充分表達自己。但我對這些評論和聲音一直還好,也曾經開玩笑說,我一直在罵聲中成長。或許沒有哪個導演能完全不在意這些聲音,關鍵是要怎麼看,怎麼分析。我一直本著一個態度,「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但凡這些評論中講得有道理的、給你提出問題的,我都會記住,這是你走下一步的時候需要注意的。

未來

學無止境,電影始終是年青人的藝術

自張藝謀執導第一部影片《紅高粱》開始,他便保持著一年至兩年上映一部新作品的速度。除了電影,他還執導歌劇、室外大型實景劇、奧運會開閉幕式,將電影的觀念用在不同的介質上。

近些年《懸崖之上》《狙擊手》《滿江紅》接連上映,已經73歲的他談起創作從不掉隊,思維活躍,工作精力旺盛。這種狀態,或許很多年青人與之相比都自歎不如。

這幾年,張藝謀一直在嘗試不同類型題材的作品。(上圖:電影《懸崖之上》,下圖:電影《狙擊手》)
這幾年,張藝謀一直在嘗試不同類型題材的作品。(上圖:電影《懸崖之上》,下圖:電影《狙擊手》)這幾年,張藝謀一直在嘗試不同類型題材的作品。(上圖:電影《懸崖之上》,下圖:電影《狙擊手》)

和張藝謀多次合作的張譯就說,「導演絲毫沒有老年人的作息,每天睜開眼後所有時間都在工作,忙起來一天只吃一頓飯。」《滿江紅》里的演員嶽雲鵬也感歎著張藝謀的自律,「不管幾點收工,他回去都要快走一小時,風雨無阻。」

就在所有人都認為張藝謀擁有了一切的時候,他卻謙卑地認為,創作機會的獲取,著實難得:「拍電影是特別的事情,你的藝術追求、理想和情懷要靠別人掏錢才能實現,而且要掏很多錢來拍,所以有機會就多拍點。」

在身份看待上,他一直用清醒的態度去追隨自己喜歡的東西,也知道外界對他的期待,但大概沒人能夠做到每部作品都十全十美。他不認為自己有多厲害,始終保持著普通電影工作者的姿態,為他喜歡的事業努力。張藝謀曾在一次採訪中提到,「我不太想背中國電影的包袱,不想背大目標,我一點都不想成為中國電影的符號,因為那不是哪個個人能承受得起的。任何人都無法作為中國電影的一個代表,也不可能成為領軍者,我儘量不去這樣看待自己。」

新京報:您總是精神矍鑠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也保持著難以想像的高產,是如何做到心態、行為都年輕的?

張藝謀:自律一點,就不要那麼多時間去玩。另外,注意飲食,也要保持每天的運動。身體健康很重要,能讓你思路敏捷,沒有身體什麼都談不上。還有就是需要進行大量的學習,比如我有時間就在互聯網上看大量的東西,亂看也要看,保持自己對信息的理解,及時反饋。我真的覺得思考、學習很重要,不要總是老一套。每拍一部電影,我都希望創新,干自己沒有幹過的事情。比如後面我要拍網劇《英雄聯盟》,那是一個我完全不瞭解的遊戲,但我希望拍出酷帥的感覺。

張藝謀在電影《一秒鍾》片場。  受訪者供圖張藝謀在電影《一秒鍾》片場。  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無論哪種創作,您都樂於與年青人合作,他們給了您怎樣的感受和觸動?

張藝謀:我很喜歡和年青人合作,他們很有朝氣,也有很多想法,在和年青人的創作中也能感悟到很多。我也希望能給更多的年青人機會,並尊重每一位年青人的付出。

新京報:作為前輩有什麼建議給年輕一代?

張藝謀:我永遠認為,也再次重申,電影是年青人的藝術。電影本就是年輕的,它的歷史也就只有一百多年。所以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它都屬於年青人。那麼,希望也在年青人的身上,願他們熱愛它,並且要堅持。

【記者手記】

這次專訪,或許是我離導演張藝謀最近的一次,也有可能是最遠的一次。

因為時間緊、壓力大,採訪前關於問題是不是他想答的,他會用怎樣的回答面對,有太多未知。

這幾年,張藝謀出品的電影一部接一部,有戰爭題材、懸疑題材、諜戰題材……每部都不同,皆是精品;他嘗試挑戰極限,北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季奧運會的開閉幕式皆被譽為歷史上最為震撼壯觀的一屆。但張藝謀從不故步自封

北影節活動期間,在懷柔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的一樓,每逢飯點,總會遇見這幾天忙碌著的電影節評委們,無窮無盡的集體看片,激烈的探討,早已成為天壇獎評委們的日常。一次,正逢晚飯結束,在一樓走廊上撞見了張藝謀導演,彼時他裹著一件北京電影學院的羽絨服,頭頂的鴨舌帽遮著一張消瘦的臉,沒有前擁後簇的工作人員,但眼神中依舊堅毅有神。張藝謀導演習慣快走,瞭解他的人大概都明白這個步速背後的原因——還有很多事情等著他。因為採訪機會難得,連忙感謝他對這次專訪的應允。他點點頭,笑著說,「問題我看了,有點多,時間緊,盡力答」。他喜歡親力親為,若一件事情他答應了,便一定會做到最好。

「可這樣會讓自己變得很累。」面對記者這個怎麼都找不到完美答案的疑問,張藝謀卻早已心有定數——「因為喜歡,因為熱愛,所以你願意做。對我來說,拍電影已成為一種習慣,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很喜歡創作,人在創作狀態中不怕苦,不怕累,是最快樂的。」正如他所說的,張藝謀導演從來不會選擇懈怠,他最怕的就是「原地踏步」,不管什麼時候,只要有精力,他一定邁著熱愛的步伐,昂首向前。

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

首席編輯 吳冬妮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