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後白璧村婦女老人成了「插花師」 每天兩萬枝插花遠銷國內外

69歲的張合珍是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白璧鎮後白璧村的一位村民,四年前,她在村里找到一份「插花」的工作。她自己也沒想過年近七旬,還能掙點錢,貼補家用。

在後白璧村,像張合珍一樣的「插花師」還有很多,他們大多是村里留守的老人和婦女。後白璧村曾是貧困村,2017年,脫貧攻堅戰正處於攻堅克難的關鍵期,後白璧村插花基地順勢成立,讓本村以及鄰近鎮村的村民,尤其是村里的特殊群體有了就業的機會。「現在村里每天約有兩萬枝插花銷往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年銷售額達到1000萬元,年人均增收1萬元左右。」後白璧村插花基地負人張豔英表示。

後白璧村村民在製作插花。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攝後白璧村村民在製作插花。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攝

插花基地幫村民增收

記者走進後白璧村插花基地製作廠房時,張合珍正和幾位同村的村民圍坐在一張桌子前,桌子上不同款式的塑料花零件堆成了一座座小山,村民們手拿花枝,將一片片花瓣組裝,動作嫻熟。「手快的村民一天能做出兩三百枝。」張合珍的動作不算最快的一個,但因為腿腳不便,幹不了重活,對於現在每月的業績,她挺知足的。「閑暇的時候到廠子裡上班,家裡有事走不開的時候就到廠子裡把材料領回家加工,只要質量過關,一樣給算工錢。」

插花製作簡便易學、不限制時間、不用投資、多勞多得,很快就成了村里搶手的工作。「最開始時候就十幾個工人,後來村民都找到我,想要加入。」插花基地負責人張豔英告訴記者,在過去農村貧困家庭中,患病、殘疾的弱勞動力半勞動力較多,有的因為需要種地、照顧老人、孩子和應付其他家庭瑣事,無法長時間外出務工。安陽縣白璧鎮經過調研,在2017年引進成立了一家工藝品包裝公司,建設插花扶貧基地,讓無力或者無法外出務工的貧困人口能夠有個脫貧、增收的路子。

後白璧村插花基地最初是在張豔英家的老院子裡成立的,倉庫和操作間加起來也不過200平方米。村民相中了插花工作的易上手、可增收、養眼還有成就感,商家也看中了後白璧村質量好、成本低的插花工藝品。插花基地剛成立不久,就有一家企業給基地下了一筆「大單」。

北漂返鄉做「插花師」

和張合珍一起插花的人群裡,還有一位年輕的面龐——薑利平。桌子上零件相對細碎,製作工藝有些難度的花多由她負責。

薑利平曾和很多村里的年青人一樣,在初入社會的時候選擇離開村莊,到大城市打拚,她成了一名「北漂」,後來因為結婚生子,只能留在村里。薑利平想過把孩子留給老人,但幾經權衡還是選擇了親自陪伴。

薑利平家在距離後白璧村十幾公裡外的一個村子,到基地上班後,她買了一輛電動單車,方便通勤。後來,因為年輕、能幹,她成了插花基地的一名「質檢員」,驗收村民的插花,順便還要負責送貨,薑利平把電動單車更新成了電動三輪車。

這兩年,基地的生意越來越紅火,薑利平的三輪車也因為「不堪重負」被迫淘汰。她考了駕照,買了一輛小汽車。薑利平說,村里的這份插花工作和在城市上班相比,收入是有一些差距的,但是能夠讓她兼顧家庭和工作,是她目前最好的選擇。

後白璧村的插花賣到了全國各地。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攝後白璧村的插花賣到了全國各地。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攝

插花基地的生意日漸紅火,客戶已遍佈全國大中小城市,出口到了國外。插花基地示範帶動了後白璧村鮮切花的種植。後白璧村80餘畝的鮮花基地,種植著觀賞向日葵花、菊花、弗朗菊、玫瑰、黃櫻花等多個品種。為了拓寬路子,插花基地、鮮花基地還與本地的陶瓷花瓶企業談了合作。

插花產業輻射安陽縣所有鄉鎮

後白璧村所在的安陽縣擁有44.2萬的農業人口,是典型的農業大縣。經過由上至下的全力攻堅脫貧,2020年底安陽縣全縣35個貧困村,5587戶15845名貧困人口實現了全部脫貧。

安陽縣在取得脫貧攻堅勝利之後積極尋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路子,突出黨建引領、產業振興、環境整治、創新基層治理、推進移風易俗。數據顯示,通過多種增收措施疊加,2022年度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18322.3元,增幅達12.4%。

後白璧村村民製作插花。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攝後白璧村村民製作插花。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攝

放眼到整個河南省,2022年河南全省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就業231.59萬人,完成年度任務的112.74%;脫貧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9元,增幅7.2%。

作為河南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神經末梢」,後白璧的插花產業也在逐步振興。轉眼幾年,插花基地已從最初的200平方米車間發展成近9000平方米的廠房,參與插花加工產業的脫貧群眾從最初的10餘人發展到2200餘人,輻射安陽縣所有鄉鎮。

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