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我們看了太多科幻劇,《羊毛戰記》還能殺出重圍嗎?

休·豪伊在網上發表的科幻小說《羊毛戰記》(Wool)是一匹黑馬,榮登2012 Kindle年度冠軍小說。局外人不依靠傳統出版社的力量殺入局,讓路人也對這本書心生好感。“科幻版《五十度灰》”的類比或許不準確,至少能說明當年的熱度。

《羊毛戰記》海報《羊毛戰記》海報

20世紀福斯迅速買下了《羊毛戰記》和前傳《星移記》(Shift)的版權,可惜後來版權幾經易手,小說遲遲不能完成影視化改編。

十多年的時間里,這個世界發生了很多改變。和“筒倉傳奇”同時誕生的Netflix從黑馬成長為行業巨獸,徹底改變了影視行業的生態。熱錢倒入這場競賽,生產出眾多豪華的科幻和幻想史詩劇。Apple也在其列,拿出良莠不齊的科幻劇集——《基地》(Foundation)、《為全人類》(For All Mankind)、《人生切割術》(Severance)……

在這期間,豪伊發表了“筒倉傳奇”系列的第三部《塵埃記》(Dust)。然後改變世界的疫情到來。徘徊不去,陰影仍停留在大地時,終於,Apple TV+把“筒倉三部曲”搬上了小屏幕。

但最好的時機已經過去。十年來,觀眾已經看過太多的科幻片,熟悉了各種設定與套路。他們不再對未來的廢土設定驚奇,甚至罹患上“末日烏托邦疲勞綜合徵”。

真實世界中,地球的溫度還在升高,極端高溫、乾旱、洪水頻頻光臨。幽閉的感受,能源危機,現在大家都已經體驗過。由誰來決定曆史和未來發展的方向,疑問的暗影浮現。我們開始思考這些問題,也經常想要逃避它們。

這時播出遲來的《羊毛戰記》,雖然已不可能像十年前引起驚歎,但獲得了別樣的優勢。有現實加持,觀眾更能理解一個“末日後,地下144層筒倉中的萬人烏托邦社會”。

《羊毛戰記》劇照《羊毛戰記》劇照

秘密引發好奇,好奇推動對筒倉的探究。這個烏托邦社會的腳下和頭頂各有秘密。住在裡面的10000個公民,既不知道地面上的地球變成了什麼樣(但他們以為自己知道),也不清楚144層以下的茫茫水域里有什麼。作為筒倉能源心臟的發動機,因為年老失修而氣喘連連。一旦停電,人在黑暗中不知道會生出什麼恐怖的臆想。

筒倉夾在天空和地下的雙重恐懼中,還有一觸即發的能源危機,以及謀殺。

這是當然的。一生生活在不見陽光的地底,雖然這裏的人似乎能免於維D不足、骨質疏鬆的困擾(個個看起來還相當強壯),長期幽閉的情況下,同類互相殘殺不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筒倉里的小型民主社會,屬於大滅絕後的小股孑遺種群。他們生活的年代不明,曆史缺失,所有公民遵守一個公約,公約的製定人和筒倉的建造者均是未知。他們生活在這裏,小心翼翼地維護開明的民主制度。公園、集市、辦公室、居所,各方面都呈現出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樣貌。

但有暗潮湧動,因為統治階層雖不採取激烈手段,卻疑似壓製好奇心強的個體,使他們無法生育後代。做法就像選育寵物,一代又一代,最終養成溫順又穩定的人類“品種”。

好奇心強的人去哪裡了呢?筒倉有個不容打破的規定:只要有人說想出去,就必須出去。這裏的公民被告知,外面是毒氣的世界,自然環境和人類文明都已毀滅。有一個攝像機鏡頭對著外面的世界。出去的人有義務(但不強製)拿一塊羊毛,為地下的同胞擦乾淨鏡頭,讓他們能看見“外面的世界”。離開的人,在地面活不到三分鍾就會倒地身亡。

前三集中,這樣的畫面出現過兩次。地下公民在公共空間聚集,通過巨型屏幕觀看出去的人。他們屏息等待,押注那個人會不會擦鏡頭;心中百感交集,既希望那個人能夠堅持得更久(說明外部環境或有改善),又在暗中等待他/她倒地身亡的那一刻,獲得預料之中的心靈衝擊。

這種難得的事件,是筒倉世界極其重要的公共活動,在功能上接近大型祭祀。人們心懷不捨地注視同伴走上不歸路,心中難過。離開者的選擇令人敬佩,讓賸餘公民相信他們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他們若遵守承諾,拿出羊毛擦子拭淨鏡頭,人群歡呼鼓掌。隨後,他們必然的掙紮、倒地與死亡,成為祭祀的高潮。人們通過觀看富有儀式感的死亡現場,確認自己的集體屬性,預演自身的死亡,加深對此生命運的印象。

屍體會永遠留在巨屏上的焦土世界中。因為身著白色防護服,人們看不到屍體腐朽的過程,只能每天凝望那具僵硬身姿。就像倒下的方尖碑,倒下比豎立時顯得更大,更沉重。

不超過三分鍾的儀式上,人們釋放內心深處的多重情感。騷動過後,複歸平靜,延續了一百多年(也許更久)的生活繼續。

提出離開筒倉,很明顯是一種自殺行為,卻得到允許和尊重。在筒倉內的自殺則被視作嚴重的罪行,是禁忌。這是一種值得玩味的設定。

在形形色色的末日烏托邦社會形態中,筒倉是一個特別的存在。這個社會不是原始社會,也不是發達的未來社會。科技發展水平和社會寬容水平都處於中間形態。他們有古早型號的電腦,電台,巨型屏幕,較發達的機械水平和溫室技術;沒有手機和升降機。

這種剛剛好的設定,限制了144層建築中的人員流動。人們很少遠離自己的出生區域,由位置劃分出階層。這個階層並非貧富階層,看起來上層的管理人員和底層的機械部門收入水平差別不大。這裏的階層,更多是心理上的隔絕。想想看,用兩條腿背著補給,走完144層樓需要多少時間。人們漸漸變得不愛走動,安心留在自己的生活區域。

《羊毛戰記》截圖《羊毛戰記》截圖

原著中,筒倉公民根據分工不同身著不同製服。劇集軟化了這種冷峻的色彩。除了警察,沒人穿製服;服裝色彩黯淡,但是風格自由。集市氛圍是大都市週末市集和賽博朋克街景的結合,不太“乾淨”,市井氣息濃厚。

這個社會的形態並不可疑。人們沒有被規訓成傀儡。前三集中出現的主要角色,無論是底層的機械工程師、電腦維修員,還是上層的IT部門員工、警長、市長們,都是人格健全而勇敢的個體。重要崗位上是這樣的人,說明這個社會的制度還不算,若非強力,不會輕易被摧毀。

一百多年前曾出現過叛變。叛變者銷毀了筒倉的曆史。執意離開筒倉的警長之妻,堅信外面是一個鬱鬱蔥蔥的世界,他們通過攝像頭所見的廢土王國或為偽造。

是什麼樣的人,建造了這個還不錯的社會,又抹去了它的曆史?風中吹來陰謀論的熟悉氣息。或許太過熟悉。演員們的台詞,更加深這種熟悉感。有一些被說爛了的一本正經的台詞—— “我想要真相。”“你必須相信我。”“情況越來越危險了。”“儘量別讓自己被殺掉。”——讓人耳朵起膩。

看了太多的陰謀論科幻片,說實話我不想再看這些了。但是對奇奇怪怪的社會實驗,還是抱有期待。筒倉社會沒有經濟,能源脆弱,環境封閉,生育控製,卻搭配著北歐的民主政治生態。這種奇異的組合,在現實中絕難存在,將會如何發展?

讓我猜一猜,筒倉,會是無數個失敗的社會實驗中,少數成功的形態之一嗎?誰創造了它不重要。重要的是,沒有曆史,看上去也沒有什麼創造力和想像力的人類群體,依靠公約和生育控製,能夠存在多久?他們會漸漸衰弱,最終陷入瘋狂嗎?只有勇氣與好奇,足以使這些人類免於毀滅嗎?

雖然吐槽了台詞(台詞和人物也往往是科幻小說的短板),《羊毛戰記》類似小說章回體的拍法,顯示出它的耐性。像翻牌一樣翻開每個人物,漸次展現出的社會現實嚴謹而真切。為此我願意忍受無趣的台詞和一張張鐵板的末日面孔,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羊毛戰記》截圖《羊毛戰記》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