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守護者”的初心與使命:如何通過保護大熊貓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日

封面新聞記者 苟春

從本科學習生態學開始,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秘書長、西華師範大學副研究員楊彪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已有十餘年。

“最開始選擇生態學只是偶然,時間久了還是很喜歡,和動物打交道也很有趣。我主要研究大熊貓等大型動物,也做過竹子和一些其他植物的研究。”他說。

“保護野生大熊貓的關注點和目的,不僅僅是在熊貓本身,通過保護大熊貓、保護大熊貓的棲息地,可以實現保護區域生物多樣性的目的。”他介紹,近年來,保護地制度體系逐漸完善、監管和執法的力度不斷加強、全社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顯著增強。“整個生物多樣性發展是朝著正向的趨勢在增長。”

楊彪在野外開展工作。受訪者供圖楊彪在野外開展工作。受訪者供圖

保護大熊貓物種和區域生態系統

2021年10月,大熊貓國家公園被列入第一批國家公園名單。其範圍橫跨川、陝、甘三省,面積達兩萬七千餘平方公里。這為楊彪的研究帶來新的方向和思路。他說道:“過去的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往往是單獨存在的,通常一個縣里有一到兩個,只能由每個地區各自獨立管理。但國家公園將很多個保護區連在一片,擴大了保護區面積,意味著大熊貓種群的數量會增加很多。”

“就像不同地域的人類有著不同居住習慣和生活環境一樣,不同種群的大熊貓可能有不同的棲息習慣和偏好,而且面臨質量參差不齊的棲息環境。”因此大熊貓國家公園改變了大熊貓保護的形式,也帶來不同的問題。

在此前的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中,楊彪參與了技術規程、調查方案的編寫。在四川參與棲息地植物部分的調查和後來的報告編寫。在該調查的基礎上,他進一步進行學術研究,分析大熊貓種群的分佈面積、數量、密度、面臨的人為干擾等方面的情況。

大熊貓。楊彪 攝大熊貓。楊彪 攝

棲息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我們實地調查時會去尋找大熊貓的存在跡象,如糞便、皮毛、爪印等。過去山裡的環境比較惡劣,走路會比較辛苦,經常一天要走八九個小時。研究週期也比較長,每十年會有一次大型調查,其中報告初稿編寫通常需要一到兩年。”楊彪介紹,研究重點主要是大熊貓的保護問題。

楊彪還說,在三四月份大熊貓的交配季節,還可能看到野生的大熊貓。“有一次我和團隊一起做調查時,一隻野生大熊貓就從我們身邊不遠處跑過。”

四川野生大熊貓數量不斷增加,棲息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楊彪表示:“通過保護大熊貓、保護大熊貓的棲息地,可以實現保護區域生物多樣性的目的。所以保護野生大熊貓的關注點和目的,不僅是在熊貓本身,而是從以熊貓為核心的點,輻射到區域內同一分佈的所有生物的面。”

川金絲猴。楊彪 攝川金絲猴。楊彪 攝

他介紹,近年來,保護地制度體系逐漸完善、監管和執法的力度不斷加強、全社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顯著增強。“整個生物多樣性發展是朝著正向的趨勢在增長。”

楊彪在野外開展工作。受訪者供圖楊彪在野外開展工作。受訪者供圖

為野生大熊貓保護提出方向

2022年7月29日,楊彪刊發了景觀尺度下大熊貓集合種群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分析了大熊貓棲息地選擇的影響因素,給出了大熊貓出現地點距離發達地區的平均距離,還指出大熊貓更傾向於選擇太陽輻射、竹子覆蓋面積較大的環境。在此基礎上,論文針對岷山、涼山、邛崍山、小相嶺、大相嶺中的不同區域給出了六個具體的方案。

方案中包括改善棲息地的生態因素、調整離開發土地距離、調整基礎設施、人口隔離、增加連接等措施。比如在大熊貓個體數量過少的地方補充個體、增加多樣性、擴大種群;在環境不好的地區讓棲息地遠離工廠、鐵路、建築,減少人為干擾等。每個區域都有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對應的建議。

楊彪的研究為未來野生大熊貓的保護提出了方向,此外也為全球其他大型哺乳動物的保護提供了可借鑒的案例。他表示:“一個研究的結果可以由其他學者參考,去做其他物種的研究,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

除此之外,對於大熊貓保護的現存問題和未來發展方向,楊彪表示,目前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但仍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例如棲息地的改善修復和植樹造林不一樣,還需要開展許多其他的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