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掌門人:對40年前的自己說「我回來了」

    左圖:香港故宮博物館館長吳誌華。受訪者供圖

    右圖:2023年4月10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觀眾參觀第四批故宮博物院珍寶。視覺中國供圖

http://vod.cyol.com/vod/data/video/202305/24/5f6a91c0-dc2b-4631-dd53-6560563576b5/transcode_0789c52c-b75f-a49b-eb9a-33723ded.mp4/av-g.m3u8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誌華與故宮的緣分,可能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緣定」。

    「當時我在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工作,負責監督文化相關機構,其中就包括香港的14家公共博物館。2006年,為慶祝香港回歸10週年策劃展覽,同事說,不如把故宮的《清明上河圖》借來展出。」吳誌華回憶往事,當時對這個「大膽」的想法,第一反應是「不可能」,畢竟此前與故宮博物院從未有過合作。

    但是,吳誌華還是帶頭進行了提案申請,給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鄭欣淼去信,表明希望,「結果故宮竟然說可以,我們大吃一驚,真的大吃一驚。」那是《清明上河圖》第一次離開境內,在香港展出的40多天中,10萬觀眾慕名而來。在最近播出的訪談節目《君品談》第三季中,吳誌華講述了這段往事。

    2019年,吳誌華出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香港故宮」)館長,也是在這一年,香港故宮開始建設,並於2022年6月22日正式開館。在中國青年報溫暖一平方直播間里,記者帶大家回顧了「香港故宮」掌門人和這座博物館的故事。

    吳誌華出生於一個非常貧窮的家庭,小時候住在船上,是當時社會最「低等」的人。「當時我就思考,我的命運就這樣了嗎?我能用什麼方法改變我的命運?我從小就喜歡歷史,看歷史人物的奮鬥故事,給我一些鼓勵。」吳誌華說,歷史讓人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現在在哪裡、未來又可以選擇哪些路。後來,吳誌華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獲歷史學學士、哲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併成為資深博物館學專家。

    吳誌華笑言,要當香港故宮的館長,得「競爭上崗」。彼時館長一職全球招募,「我當時還有3年就要退休,很有趣,一個曾經負責很多博物館的副署長,要去競聘館長」。當然,「香港故宮」掌門人最終競聘成功。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位於香港Victoria港畔的西九文化區,建築像一座方鼎,面朝大海,金色的外觀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香港故宮借鑒了很多紫禁城的設計元素,比如正門的10扇門,每扇門上都有每排9個、共9排門釘;以立體中軸線串聯起不同空間。

    2022年7月向公眾開放的開幕展覽,共展出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900餘件,其中約七成文物為首次赴港展出,是故宮博物院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文物出境展覽。展品中「國寶」雲集: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北桑治摹本)、蘭亭八柱之《唐虞世南(傳)行書摹蘭亭序帖卷》、代表桑治徽宗藝術審美的《雪江歸棹圖卷》、北桑治定窯瓷名品孩兒枕……

    跟著吳誌華看展覽,能聽到一些不一樣的講解。他聊《洛神賦圖》,稱這是一個中國的「漫畫故事」:一個人坐著車離開京城,來到洛水,看到水邊有一個很漂亮的女孩子,於是送了一塊玉珮給她定情,但是兩個人最終沒能在一起,含恨分手,他無奈離去……傳統的故事有了現代的解釋,這也許就是文物穿越時空的意義。

    吳誌華透露,開幕展覽的文物,很多是香港團隊親自去故宮博物院挑選的,希望借助這些文物講清楚故宮文化的內涵。「當時我們列出清單,故宮的同行大吃一驚——其中166件是一級品,不但是一級品,很多還是正在故宮展出的。他們說碰到了識貨的專家」。吳誌華說,「我們與故宮博物院,不是另外一家博物館,而是作為自家人,一起把這個館做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也是我們今後合作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則。」

    吳誌華眼中最重要的不是建築,而是觀眾,「每天看很多觀眾過來就很開心」,不過,一天的觀眾會控制在5000人。「這個館不是做生意,不追求人數。」吳誌華說,「我過去管理的博物館,觀眾一般停留兩個小時左右。這個館,觀眾四五個小時都不走,非常仔細地看每一件文物。有的觀眾在短短兩個月內來了3次,看不完就再來。」

    《清明上河圖》2007年在香港展出後,數字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又在2010年被引入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吸引了百萬觀眾。「平均每7個香港人就有1個去看,而且看足一小時,不願意走。」吳誌華回憶起那個人山人海的場景,「我們香港觀眾最愛批評了,但很奇怪,那個展覽沒人批評。這給我一個體會,香港觀眾是熱愛中國文化的,應該多辦一些展覽。」

    曾有一名00後觀眾問吳誌華一個腦洞大開的問題:「如果讓您選擇一件個人物品作為文物流傳給後世,會選擇什麼?」吳誌華想了想,選了一個黑色的筆記本,「開館之前幾年我的所見所思,都記在這裡頭,這是表達我與這個博物館最好的一件文物」。

    香港故宮的工作人員構成像一個「聯合國」,這也成為其優勢之一。在吳誌華看來,要做好國際化,首先就是要掌握對方的語言、文化、背景、興趣以及網絡,「我們很多同事都在美國、英國的博物館工作過多年,溝通很容易,這是香港故宮的長處」。

    「這個館不僅是香港的館,還是世界的館,是在世界上傳播中國文化的博物館。香港故宮除了展示中國文化,還將促進中國與世界文化的交流,通過扮演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角色,作為中國與世界溝通的一個連接。」吳誌華說。

    除了故宮文物,香港故宮還同期展出來自法國盧浮宮的文物,路易十四的騎馬圖與清朝占士的打獵圖在同一個館中「同場競技」,而觀眾也在文物的交流與碰撞中生發出思考。有一個觀眾問吳誌華,西方文化中的騎士精神,崇尚勇武善戰,認為個人的榮譽比生命重要;而在東方文化中,也有相應的君子精神,這兩者有什麼異同呢?

    「騎士精神更強調個人善武,而君子精神更強調家國觀念。我偏向追求君子(精神)。我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幅字,寫的是‘和而不同’,講的是君子追求和諧而又獨立。」吳誌華說,「我喜歡書畫。它的創作不但追求藝術之美,而且有道德、誌趣在其中。知識分子在天地立身,對國家、對民族,應有擔當。我們對此的認同,從古至今是一脈相承的。」

    從1981年上大學開始,吳誌華每年都到內地旅行,而每次去北京,故宮一定是必到之處。當然,那時候這個年輕學生還沒想到,自己的後半生是和故宮在一起的。

    在香港故宮開館之前,有人問吳誌華,想對40多年前的自己說點什麼,吳誌華回答:「我回來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5月24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