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爸爸去哪兒」到「爸爸當家」

    《爸爸當家2》劇照。節目組供圖    《爸爸當家2》劇照。節目組供圖

http://vod.cyol.com/vod/data/video/202305/24/c1a4ceb8-b9c5-49a1-9b40-ffe3012b6c58/transcode_9cda9347-9099-8bab-f2f5-f8da005a.mp4/av-g.m3u8

    作為一個80後,我小時候對爸爸媽媽的「功能」是有明確定位的。比如,當我餓了,我絕不會想不開去找我爸,而當我想出去放風箏,那必須好好跟爸爸說說話。這可能也是一個傳統中國家庭對於父母的角色分工。

    真人秀《爸爸去哪兒》第一季在10年前橫空出世,獲得了豆瓣9.1的高分,此後又陸續出了多季,口碑收視均長盛不衰。明星爸爸單獨照顧子女的飲食起居,看點除了明星+萌娃,更重要的是,他們是爸爸。在帶娃這件事上,媽媽一貫被認為是當仁不讓的主力,儘管只是短短幾天的單獨帶娃,手忙腳亂的爸爸足以承包眾多話題。

    但世界變化很快,2022年,觀察真人秀《爸爸當家》上線,素人全職爸爸成為主角,沒有明星光環的加持,所有的焦點都在「全職爸爸」的身份上。爸爸也不是帶娃出去玩兩天,而是得踏踏實實地撐起家庭過日子。大眾關注爸爸,對爸爸的要求也從「去哪兒」上升到「當家」。

    有趣的是,這檔節目的主力觀眾在18-23歲之間,就是一群還沒娃的年青人,樂嗬嗬地看著爸爸帶娃,不知道他們是否回憶起了自己的童年,以及暢想了自己的未來。

    最近,《爸爸當家》播到第二季,節目的主題從「爸爸當家,讓媽媽輕鬆一下」,變成了「爸爸當家,請再堅持一下」。這句話沒了主語,不知道該堅持的是爸爸、媽媽,還是娃?不過我覺得,都得堅持。畢竟在節目展現的家庭中,爸爸忘記做飯這類事情是很正常的。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曾對1987名已婚青年做過問卷調查,對於丈夫成為全職爸爸,男性讚成的比例(52.4%)甚至高於女性(45.8%)。《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老婆年薪好幾百萬,要不要當全職爸爸?辯論開始前,男女比例1∶1的觀眾,投出了空前對等的50∶50。

    不過,讚成歸讚成,投票歸投票,現實中全職爸爸的比例顯然低於全職媽媽。村上春樹在婚後做過「家庭主夫」,還說世上的男人一生中應該去做半年或者一年左右的「主夫」,那樣才能明白現在社會上許多所謂「共識」,是建立在何等脆弱的基礎之上。

    作家毛利以自己的親身體驗寫過一本書《全職爸爸》,副標題是「一個上海家庭的角色互換體驗」。這是一個活生生的現實樣本,而且輕鬆點,全職爸爸是一個話題,但不是問題。

    原來,毛利與丈夫小陳在還是新手爸媽的時候有個約定,將來誰成功了,另一半就回來帶娃。最初只是個玩笑,畢竟文字工作者想發財近乎做夢。沒想到幾年後,她的一部小說賣了版權,入賬100多萬元,「發達了」,於是,到了小陳兌現承諾的時候了。

    不得不說,「刻板印象」有時候也是有道理的。爸爸當家,第一天就是bug。小陳給自己定了3個鬧鍾:7點05分、7點15分、7點35分。最後那個是極限,因為兒子8點要上校車,25分鐘內完成穿衣刷牙洗臉吃早飯,對一個5歲小朋友來說,已經相當於極限挑戰。然後,第一天,小陳和毛利,雙雙睡到了10點半。

    之後儘管問題不斷,但是一年後,毛利承認,如果現在讓小陳出去上班,家庭可能原地崩潰。毛利總結,家,就是兩個人的互相支撐。有人出錢,有人出力,並不用分男女,更不用分勝負。

    事實上,無論綜藝還是文學,與其說是注目爸爸怎麼帶娃,不如說是在生活的一地雞毛中探討家庭如何分工。並不一定全職爸爸或者全職媽媽才是最佳模式,但家庭分工可以有更多選擇的可能性,以及無論爸爸還是媽媽,對孩子的成長都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性。

    而且從心理學上,對男孩子來說,爸爸的陪伴和教育可能更加重要。在青春期之前,父親是兒子心目中的英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到了青春期之後,父親的英雄形象會逐漸消減;而當兒子也終於成為父親時,新的交替又開始了。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寫過:「14歲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的父親如此無知,以至於我很難和他相處,可是,等我長到21歲,我吃驚地發現,老爸居然知道那麼多東西。」其實,無論孩子還是成年人,什麼時候重新認識爸爸,或者認識自己,都不晚。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5月24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