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正好遇見你》的魚在藻是一個孤獨的天才丨角色

正在熱播的都市劇《正好遇見你》女主角、節目編導魚在藻性格天真中有些魯莽,為了更好地完成節目時不時會有一些大膽舉措。日前,張楠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她看來,魚在藻那些突如其來的表情和動作,都是因為她是一個腦子轉得非常快的人,「快到可能一秒鍾腦子裡閃過好幾個念頭,就像一台高速運轉的計算機,對運算結果的處理也會非常迅速。因為她是一個極其簡單直接的人,她有一百分的興奮就會完整地表現出一百分,不會出於所謂成年人的妥帖和體面去偽裝自己。」

張楠飾演節目編導魚在藻。

「老師們現場演示工藝,對我幫助特別大」

在張楠看來,《正好遇見你》用現代職場的外殼去包裹非遺文化的內核,而魚在藻作為《傳承》這檔文化節目的編導,需要探尋不同文物和傳承人背後的故事,來完成每一期選題的拍攝。張楠表示,自己看到這個劇本之後就覺得這種觀劇體驗太神奇了,「觀眾會透過《傳承》節目組的視角看到很多個單元故事和很多種非遺文化,我相信每個人都能從劇里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正好遇見你》中涉及到不少非遺文物,張楠坦言,開拍之前自己也很怕在文博知識上有不足,幸好整部劇都有大量的非遺匠人和相關專家支持劇組的工作,給到大家很多專業的資料和建議,「我也能親眼見證很多老師們現場演示工藝,這對我的幫助特別大。只有親眼領略了非遺之美,才能發自內心地對匠人們的熱愛感同身受,也更能理解魚在藻為什麼這麼拚命地想做好這檔節目。」

張楠稱,看到很多非遺匠人展示技藝,對於她塑造角色大有裨益。

女主角的情感表達直接、簡單

劇中,張楠飾演的女主角魚在藻是一位編導,有著取之不竭的創意和敢想敢做的精神,為人爽直,甚至一些行為有點「不過大腦」。對於魚在藻某些比較「誇張」的表現,張楠表示,自己最初接觸這個角色的時候,也有點沒想明白她怎麼會有那麼誇張的表情和動作,「我是一個很慢熱的人,除非和很熟悉的人會放得比較開,平時絕對不會像魚在藻這樣能隨時隨地‘誇張’起來。」張楠說,但後來她一遍遍讀過劇本,給人物建立了一個底層邏輯,一般人的語言和行為可能都要在腦子裡先思來想去,再很妥帖地傳達,但魚在藻是只要想到什麼新鮮有趣能讓她有興奮感的,她就會立刻表達出來,情不自禁拉著身邊的人大笑或者大跳。「她的情感表達極其直接和簡單,其實這很可愛很難得。」

演繹魚在藻,對張楠而言,最大的挑戰也恰恰在於控製表演上的「度」,魚在藻這個人物多一分顯得聒噪,少一分又不夠極致,「我也不敢說我的演繹找到了那個最完美的度,但這確實是我在拍攝時琢磨最多的部分,尤其是怎麼去處理她那些誇張的部分。」在張楠看來,魚在藻的這種性格形成也是因為她過去受到的關愛很少,不太會感受愛和表達愛,很多時候要靠模仿別人的喜怒哀樂來豐富自己的感知,「比如魚在藻模仿汪姐抱著兒子哭的那場戲就特別誇張,導演讓我怎麼誇張怎麼演,就像小孩那樣哇哇大哭。我想了想其實這樣是合理的,魚在藻作為一個很生疏的模仿者,她學來的哭和笑就是很荒腔走板的。」

魚在藻為人爽直。

——對話——

新京報:魚在藻這個人物有什麼吸引你的地方?

張楠:魚在藻在我眼裡算是一個孤獨的天才,她是一個腦子裡有很多奇思妙想的人,而且只要想到一個好的創意就會立刻付出行動想要把它落地,有時候會顯得有些跳脫和莽撞,觀眾一開始可能沒法共情她的很多行為。我希望通過我的演繹合理化這個角色,隨著故事的發展,能呈現出她也只是因為曾經受到的愛和關心很少,才在感情上有些遲鈍,大家會慢慢看到她的改變,看到她學著去關愛別人。在她身上既有人物的稀缺性,又有人物的成長感,我就很想挑戰一次這樣的角色。

新京報:就性格而言,自己和魚在藻有什麼相似或者不像的地方?

張楠:相似的地方是,我們對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挺堅持的,尤其是魚在藻剛來這家公司的時候,受了很多挫折和質疑,很像我剛開始當演員的時候,也有一段比較艱難的時期,但因為真的很喜歡演戲,好像也沒覺得多難多痛苦,還是很享受這個過程。我們不像的地方就是,我作為巨蟹座還挺敏感的,不可能像魚在藻那麼沒眼力見(笑),基本身邊的人情緒上有什麼變化,我都會第一時間感覺到,不過這樣還挺累的,沒有魚在藻活得那麼瀟灑。

新京報:劇中有哪一種文物的故事讓你印象最深嗎?

張楠:前兩集緙絲的故事我就很喜歡,五代女性一代一代傳承緙絲這門工藝,甚至她們不是因為血緣在一起的,不是親生母女卻也有很深的感情,而且都對緙絲有著共同的熱愛,才能代代相傳,用一輩子堅持做一件事。幾位老師也都演得很感人,從人到故事都很美。

新京報:拍完這部作品,自己對於非遺以及文物方面的認識、瞭解有什麼變化嗎?

張楠:在接觸這部劇之前,雖然心裡也對非遺和傳統文化有崇敬之心,但覺得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說都很神秘和遙遠,好像都是放在博物館里的精美文物,只能遠遠觀望很難近距離接觸。拍完這部劇之後我才發現非遺文化離我們也很近,很多同齡人也接了他們父母或者老師的班,繼續發揚光大這些手藝,而且這些傳統工藝也在努力和現代生活做更多結合,不都是一成不變的。我也希望通過這部劇,會有越來越多的觀眾朋友愛上我們的傳統文化。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佟娜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