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打理的垃圾箱房沒有異味

每天打掃完後,朱鳳秀都會把垃圾桶擦一遍 本報記者 周馨 攝 每天打掃完後,朱鳳秀都會把垃圾桶擦一遍 本報記者 周馨 攝

垃圾箱房,能沒有異味嗎?能。

誰能做到?朱鳳秀。

該怎麼形容70後保潔員朱鳳秀?乾淨、勤快,幹活兒一把好手。10年來,在黃浦區五里橋街道汝南街小區,她做保潔員很有一套。

濕垃圾桶天天刷

昨天下午1時,記者在汝南街小區見到朱鳳秀。她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乾淨。

二三十平方米的垃圾箱房內,14只干垃圾桶、2只濕垃圾桶、1只有毒有害垃圾桶、1只可回收垃圾桶擺放得整整齊齊。最特別的是,這裏沒有一點異味,站在裡面聊天根本不用擔心氣味熏人。

不止垃圾箱房,整個小區也是干乾淨淨的。這個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老小區,共有17棟樓、525戶居民。小區的硬件設施老舊了,但環境很整潔,就像一件有些年頭的衣裳,顏色舊了,但清洗熨燙得清清爽爽。

當然,乾淨,是因為朱鳳秀夠勤快。

做了10年小區保潔員,朱鳳秀每天早上5時開始一天的工作,晚上10時離開,負責小區清掃和打理垃圾箱房。垃圾箱房裡,所有垃圾不過夜,一律當天清運完畢。至於濕垃圾桶,天天刷,乾淨無異味。

邊嘮家常邊宣傳

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垃圾“四分類”進入市民生活。

其實,在“四分類”之前,汝南街小區已經做了很多年的“兩分類”。“四分類”,意味著要求更高了,於是朱鳳秀重新學習——粽子葉,幹的還是濕的?干垃圾。玉米殼?干垃圾。大骨頭?干垃圾。蝦殼?濕垃圾……

“剛開始‘四分類’的時候,對這些還真的分不清楚。我自己先學習分類知識,分清楚了,不犯低級錯誤,再告訴居民該怎麼分。”朱鳳秀說,老小區里的老人多,可老人也好學,多教幾遍就分清楚了。

從“兩分類”到“四分類”,朱鳳秀是保潔員,也是宣傳員。她聰明勤快,發動居民很有一套。怎麼才能讓小區居民自覺自願做好垃圾分類呢?朱鳳秀有辦法。

打掃小區樓道,她會主動幫助老年居民把放在家門外的垃圾袋帶下樓,分門別類放入垃圾桶。幾次做下來,阿姨爺叔們都不好意思再麻煩她,樓道里不放垃圾袋的好習慣就一天天養成了。

每天一到垃圾箱房的開放時間,朱鳳秀就準時到場值守。遇見垃圾沒分清的,她也不埋怨,動手幫忙分好。居民看在眼裡,也跟著學了不少分類常識。

小區里,見到居民,打招呼、嘮家常,她三句話不離本行,少不了說一說垃圾分類那些事。那些話題,也很有趣。比如,阿姨們問:磨穿了底的皮鞋、破了洞的衣裳,算是干垃圾還是可回收物呢?朱鳳秀回答:不能穿了,就沒啥回收價值了,可以當干垃圾扔。老人們開始還捨不得扔,聊來聊去也就想通了——清爽過日子,垃圾分類,“斷舍離”也是必須的。本報記者 姚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