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部分醫療機構開設“夜門診”,患者就醫體驗如何?

“醫生,你們現在上夜班啦?!”近期,上海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區屬醫療機構相繼開出夜間門診,一時間,便民利好消息傳得飛快。有居民馬上通知家庭群、樓主群,“晚上可以去社區醫院看病,不排隊!”也有居民笑言,這是“夜色療人”。 

記者從閔行區衛健委獲悉,從下週一起,在前期試點基礎上,閔行全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全面推開“夜門診”。

夜間門診能看什麼病?患者就醫體驗如何?進一步優化全市分級診療格局,讓更多老百姓獲得就近就醫的更大便利,開設夜間門診對醫院意味著哪些新挑戰?如何把這件好事辦得更好?

記者近日蹲點閔行、嘉定等地的夜間門診,一探究竟。

社區診室晚上亮燈,便民就醫迎哪些利好?  

下午4點多,結束當日門診後,全科醫生顧紅偉快速吃下兩隻粽子,騎著摩托車上路。4點20分出發,4點40分到達目的地——閔行區虹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龍柏分中心。 

“吳中路晚高峰太堵,怕遲到!”顧紅偉平日上下班開車,這晚,他排班到分中心出“夜門診”,所以特地決定“四驅變二輪”,準時上崗。

一間亮燈的診室,一名醫生,晚5點,這個社區的“夜門診”準時開診了。

今年5月22日起,閔行區衛健委推出“夜門診”便民服務,希望解決部分居民尤其是“上班族”晚間家門口就醫需求。莘莊、古美、虹橋、馬橋等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率先在中心、分中心或服務站試點這一“夜門診”延時服務。 

晚上誰會來社區看病?“夜門診”的統一標示燈箱亮起,有人循著燈光來了。

臨近晚上6點,20歲剛出頭的小夥跑進來,“這能拆線嗎?”得到肯定答覆後,小夥快速在窗口掛號,緊隨護士李嘉昕進入操作間。“大醫院門診結束了,我這也不算急診,但明天一早我要去外地上船了,這裏能拆太好了。”小夥說。 

時鍾劃過晚上6點,就診者又陸續來了好幾位,基本不用排隊,來了就能看上醫生。

一名高中女生肚子疼,由媽媽陪同而來。“去年9月開學後,她就不太對勁,可能是宿舍合用衛生間不習慣,她甚至住校一週都不排便,急死人。”媽媽很心焦。“也許和精神壓力也有關係,不要急。”顧紅偉細細詢問,耐心開解。

“醫生,我下午開始頭痛,會不會是‘陽’了?”“阿姨,你有點低熱,我給你開點藥,萬一‘陽’了也別緊張,我們社區有小分子藥的。”顧紅偉安撫著老人。 

在龍柏分中心,“夜門診”運行一週不到,病人口口相傳:有“上班族”抽個空,跑來給家中老人開藥;有路過的阿姨感覺“近期胃不舒服”,前來預約一個白天門診的HP幽門螺杆菌檢查;還有人,查出了“意外的病”。

在顧紅偉的診室里,樂女士本想配點皮炎平藥膏。“你要不要測一個血壓?”插入她的醫保卡,顧紅偉的醫生電腦平台上自動跳出對35歲以上人群的“首診測血壓”提醒。一看測試結果,“160/106”,血壓明顯偏高了!在醫生的建議下,樂女士先去配藥,過10分鍾坐定再測一下。“170/100”。   

診室的氣氛有點緊張了。“也可能是看到白大褂緊張了,但達到170要警惕了,這兩天再自測觀察下。”顧紅偉叮囑樂女士,現在年輕人高血壓的不少,不可掉以輕心。

送走樂女士,顧紅偉摘下口罩喝口水。臨近晚上8點檔,病人沒有再一個接一個地來了,此時,他打開手機,開始利用碎片時間回覆家庭醫生簽約居民群裡的消息。

為急診減壓,“夜門診”扮演什麼角色?

在嘉定區中醫醫院,新掛上的藍色橫幅十分醒目:“夜門診工作日17:00-20:30”。

得知這一消息後,上班族侯女士吃過晚飯後,趕來掛皮膚科的號。就在前幾日,不知是被蚊蟲叮咬還是過敏,侯女士的右眼眼角處起了個小疙瘩,“很癢,一撓就腫了,現在又痛又癢。”聽完侯女士的自述,嘉定區中醫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劉傑開始觸診,“考慮是眼瞼皮炎,先給你開點藥膏。”頓了頓,他又有新發現,“眼瞼摸上去有個小硬結,可能是麥粒腫,建議你去眼科看一看。”

“那是不是需要再掛個號?”侯女士有些不解。劉傑用手指了指,“眼科就在對面,你先過去問一問。”稍走幾步路,“夜門診眼科”的標識牌很顯眼,眼科主任宋小莉正在診室內坐診。瞭解完情況,她建議侯女士先用藥、再觀察一段時間……前後不到10分鍾,兩位醫生“無縫銜接”,侯女士的問題順利解決了。

5月4日起,嘉定區中醫醫院正式推出“夜門診”,共有7個臨床科室擴容醫療服務,包括眼科、耳鼻咽喉科、中醫內科、針灸科、推拿科、皮膚科、婦科。方便患者的同時,為節約運營成本,院方還重新規劃了就診路線,將眼科、五官科、中醫內科、皮膚科、婦科診室統歸在3樓,針灸科、推拿科診室則設置在啟良路門診1樓。

“前期調研時,我們發現雙休日就診患者多,尤其是皮膚科、婦科、眼科等科室,年輕患者居多。此外,還有不少患者工作日比較忙,沒時間看病,不得不將就診需求延後,攢到雙休日。”嘉定區中醫醫院副院長金偉國介紹,正是基於這些背景,醫院開始醞釀新方案,考慮把晚上的時間用起來,進一步便捷市民就醫。今年年初,“夜門診計劃”被嘉定區中醫醫院列為年度重點工作計劃之一。經充分準備,最終選定7個熱門科室,在上個月推出。

隨著皮膚科夜門診運行半月有餘,劉傑觀察到,患者類型開始豐富起來。“剛開診時,患者以皮膚急性過敏為主,如過敏性皮炎、急性蕁麻疹、急性濕疹等。現在,病種更多樣,皮膚科常見的病種已基本覆蓋。” 

當天開診不到1小時,劉傑看了近十位患者。眼瞼皮炎、接觸性皮炎、玫瑰糠疹、疤痕、帶狀皰疹等各類患者均有,其中更不乏孩子。

“隨著‘夜門診’的推出,我們也希望打破一些患者的固有就診觀念。比如,白天有病可以看門診,到了晚上,稍微有個頭疼腦熱,可不要直接衝到急診去。”在金偉國看來,“夜門診”不僅便民,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急診壓力,將急診這條生命通道讓給更有需要的患者。

和白天相比,“夜門診”體驗如何?

對醫生來說,排到晚上出門診的班頭,很可能就意味著“白天連著夜裡上班”,辛苦自不必言。對此,白大褂們怎麼看? 

採訪中談到這個話題,顧紅偉不經意間想起了過去的一段職業經曆——多年前,他就看過“夜門診”,熟悉這個工作節奏。

“我們這代人20歲左右中專畢業參加工作,當時這裏還叫虹橋衛生院,大概在每年7月到9月,會開出‘夜門診’,晚上有時甚至要看六七十名患者,忙到天亮。”顧紅偉感慨,過去,由於生活條件有限,空調尚未普及,許多人晚上電風扇吹一夜,弄不好就著涼了。

此外,當時推出的“夏季夜門診”里,腸道門診的就診患者較多,因為夏天食物容易變質,從前保存條件有限,加上大眾的食品安全意識也不高,很容易就吃壞肚子。

顧紅偉於1986年參加工作,一晃已37年,看著這裏從虹橋衛生院一路變身為虹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如他所言,一度火熱的“夜門診”,其實與城市建設與衛生資源佈局緊密相關。

不過,對醫患雙方而言,在夜裡看病,有些體驗還是很不一樣。

“夜裡時間相對寬裕,病人沒那麼多,可以多交流點,患者感覺可能也會更好一些。”

包括顧紅偉在內,不少社區的白大褂都提及,隨著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對家門口的醫院抱有新期待,社區的全科門診白天有時很忙,病人免不了要排隊,醫生也只能悶著頭看病。

此外,全科醫院不僅要坐診,有時還要上門開展家庭病床服務、或到居民家裡協助開展長護險評估。各種事情疊加下來,社區醫生們和居民交流的時間就少了。

而在顧紅偉看來,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離不開醫生與社區居民之間的“黏性”,這份信任和默契是日常與居民一點一滴的交流中積澱下來的。相對來說,“夜門診”沒有這麼擁擠,醫患之間的交流也能更從容一些。

在閔行區,繼前期陸續推出“輕診室”“微急診”後,相關負責人表示,在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試點基礎上,綜合考慮居民需求,自6月5日開始,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夜門診”實現全覆蓋。

記者手記

合理設置“夜門診”,這是一道思考題

很多上班族沒時間看病?在上海,這似乎是一個偽命題。記者調查發現,上海的三甲醫院週末普遍開設雙休日門診,有的甚至是週末兩天門診“全開”。

那麼,對於“夜門診”,市民感受如何?有一名看過“夜門診”的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敲下這行字,“晚上下班後順便來看個病,可以把週末的時間完全留給自己,睡個懶覺也好的。”

採訪中,還有居民提問:為何開夜間門診的三甲醫院少?記者查詢發現,全市30多家三甲醫院里,部分醫院曾在近年開設過夜間普通門診。

去年6月,新華醫院開出“夜門診”,時間為17時至20時,方便市民錯峰就診。而每年夏季,新華醫院也會適當開設兒內科夜門診,方便上班族帶著孩子就醫。

不過,把“夜門診”擴展到成人科室,去年卻是首次,覆蓋眼科、皮膚科、兒童血液腫瘤科、兒童神經科、兒童呼吸與哮病科等9個專科,其中大部分是夏季常見病、多發病。

客觀地說,推出幾個夜間開設的診室,從患者的角度看意味著選擇更多元、更方便,但從醫院的管理來看,提供這項就醫便利服務,其實並不簡單,甚至稱得上是“挑戰”。

接受採訪時,也有醫院負責人直言不諱:上海不少三級醫院都曾開過夜間門診,但後來往往因成本問題而停辦。因為,大部分患者有白天就醫的習慣,有些“夜門診”一夜接診患者僅個位數。

“對患者來說,‘夜門診’只是延長了幾小時的門診服務,但對醫院來說,醫技、藥房、檢查、後勤保障、安保等各環節的工作人員需要和醫生護士一起加班,這都是成本投入。”

就拿嘉定區中醫醫院來說。為了輔助臨床科室開展夜間門診,醫院此次同步延長了中醫綜合治療、中藥房2個輔助科室的診療服務時間。

還有一個就診的實際問題是:即便能看“夜門診”,大部分檢查仍需要白天趕到醫院做。有醫院負責人談到,“不少醫學檢查需要患者空腹進行,夜間門診會給這部分患者造成困難。另外,夜間出現緊急情況的患者,往往也會直接選擇急診,而不會考慮到夜間門診就診,綜合考慮,不少醫院停辦了‘夜門診’。”

如何保障醫生休息,也是另一個需要多方權衡、統籌考慮的問題。在蹲點採訪時,記者遇到了一位針灸科醫生,傍晚五點剛結束一天的門診,匆忙扒完幾口飯,就要無縫銜接“夜門診”。一天忙下來,他顧不上歇口氣,又要投入新一輪工作……

聯想到近年來,隨著不少醫院陸續推出“夜門診”、雙休日門診,醫生的工作時間其實已在原先的基礎上被拉長。無怪乎有網友說,“‘夜門診’,對上班族來說確實很人性化,但對醫生來說未必人性化。”

2018年發佈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顯示,三級醫院醫師平均每週工作51.05小時,二級醫院醫師平均每週工作51.13小時,一級醫院醫師平均每週工作48.24小時。

在採訪中,也有醫院管理者向記者透露,曾有計劃推出“夜門診”,但來自醫生的阻力大,最終不了了之;也有醫院設法在醫患需求間取得平衡,根據季節動態調整“夜門診”的開放。比如,滬上不少二級醫院、基層醫療機構就曾試水夏季特色門診,推出中醫內科、針灸、小兒推拿、中醫綜合治療等火爆的“冬病夏治”診療服務。

開診半個多月來,嘉定區中醫醫院“夜門診”日均接診患者近50人次,最高峰時可達100人次。金偉國表示,此後將依據患者就醫需求動態調整醫務人員安排和診室開放情況。“我們也有計劃推出‘夜門診’線上預約服務,這樣也能有的放矢安排醫護人員的休息時間。”

(原標題:《上海“夜門診”調查:看哪些病?誰來看病?怎麼看病?| 蹲點調研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