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對墜亡母親多些善意,或許就沒有這場雙重悲劇

▲深陷喪子之痛的年輕媽媽卻遭遇無端揣測,不少網民也為之打抱不平。圖/社交媒體平台截圖▲深陷喪子之痛的年輕媽媽卻遭遇無端揣測,不少網民也為之打抱不平。圖/社交媒體平台截圖

  5月23日,武漢市漢陽區弘橋小學一年級男生譚某在校內被老師劉某駕車撞倒碾軋死亡,留下悲痛欲絕的父母。令所有人意外的是,6月2日,孩子的母親也墜樓身亡。一個家庭,在十天時間,接連失去兩條生命,令此事的悲劇濃度陡然上升。

  之前小學生譚某的不幸,或有意外因素使然,人們對其的關注,既是對幼小生命離世的悲痛,也有對校園安全問題的擔憂,而其母親在孩子不久之後的墜亡,讓輿論驚詫之餘,矛頭也指向了網暴。

  從媒體對當事者鄰居的採訪中,我們得知,「孩子出事後,她媽媽(孩子的姥姥)過來陪著她,寸步不離,怕她想不開。昨天是兒童節,我們都擔心她觸景生情。今天聽說是家人上廁所沒注意,她就從自家跳下了。」

  如果墜亡不是意外,這位年輕母親在兒童節過後,選擇離開人世,可見其內心之痛,已成了其生命無法承受之重。這種痛中,當然有對孩子的不捨。猶記得,聽聞自己的孩子被汽車碾軋時,她泣不成聲,「孩子得多疼啊」,這是任何一位母親都難以承受的重大打擊。

  但是,這種悲痛中,是不是也有被網暴戾氣所傷的痕跡?那些在一位母親失去愛子、痛不欲生之時,對其衣著打扮指手畫腳的聲音,那些對類似留言「嘖嘖」起鬨的圍觀,甚至有人煞有介事地擔心這位母親日後會開直播,質疑其賣慘……凡此種種,無疑都是在一位年輕母親的傷口上暴力撒鹽。

  網絡暴力,按鍵即可傷人,施暴者卻往往躲在暗處,未顯後果的,自得其樂,而一旦造成惡劣影響,產生嚴重後果,又由於因果鏈條不清晰、責任分擔難以判斷等原因,極容易逍遙法外。然而,輿論場早已對這種網暴行為深惡痛絕。

  事實上,在武漢小學生母親遭受網暴的第一時間,就有輿論對此批判,而在這位年輕母親不幸墜亡的今天,網暴再次成為譴責的對象。

  儘管我們不知道,造成這位母親墜亡的因素里,網暴佔了多大比例,事實上,隨著這位母親的去世,這筆賬可能永遠都算不清。但是,在別人陷入痛苦之際,冷漠圍觀、風言風語,對他人施以語言暴力的行徑,已經越來越不受輿論待見。即便有時法律不能窮盡施暴者的責任,難道施暴者自己的良心不會痛嗎?

  孩子去世後,這位年輕的母親一直想要追究相關人員責任,討要說法。這是對孩子的安慰,也是在「自救」。或許,她是因為「很想念孩子,想陪孩子一起去」,一時沒想開。但如果能對她少一些無端揣測,更多一些共情與善意,或許也就不會是今天這樣一個雙重悲劇的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