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劇將登大銀幕,影片研討會在京舉行

新京報訊(記者滕朝)6月2日,由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辦的「青銅史·傳奇曲·江南影——蘇劇電影《國鼎魂》研討會」在京舉行,專家學者及影片主創人員進行了專題研討。

嘉賓合照。  主辦方供圖嘉賓合照。  主辦方供圖

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館長(主任)孫向輝在致辭中對蘇州市蘇劇團和主創團隊的辛勤付出以及蘇州市委宣傳部給予影片創作團隊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她說,「拍攝戲曲電影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希望戲曲和電影創作者在《國鼎魂》中的努力,不僅能為世人留下堪稱經典的戲曲電影作品,也能培養出更多由衷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和戲曲藝術的愛好者,弘揚傳統文化,彰顯民族精神。」

蘇劇是蘇州的特有劇種,距今已有近四百年歷史,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崑曲、評彈並稱為蘇州藝壇「三朵花」, 2019年,原創舞台藝術蘇劇《國鼎魂》榮獲了第十六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大獎」,該劇的電影化改編也應運而生。在多方支持下,目前影片已經拿到公映許可證,即將和全國觀眾見面。

研討會上,中共蘇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楊芳介紹了影片的選題背景和創作情況。她表示,「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主創團隊始終堅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僅保留了戲曲特有的寫意美學風格,還充分利用電影的視聽語言,將兩者有機融合進行再創作。可以說,《國鼎魂》是依託地域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有益嘗試和探索。」

各位主創也分享了影片創作拍攝的經歷和感受。主演王芳表示,蘇劇藝術門檻相對較高,能把劇目搬到大銀幕上是戲曲演員非常嚮往的事情,「希望能通過這部影片讓更多觀眾瞭解蘇劇,瞭解蘇州潘氏一族為國護寶的故事。」戲曲電影講究手眼身法步的結合,為了更全面地展現蘇劇魅力,導演藍天在創作中嘗試了大量的運動鏡頭,他說,「我們通過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的變化和過度,非常柔緩地去表現這些運動鏡頭,希望能夠儘可能展現蘇劇在手眼身法步各個點上的魅力。」

電影《國鼎魂》改編自同名蘇劇,源起於發生在蘇州的真實歷史事件,以蘇州潘氏一族尤其是潘達於保護並捐贈大盂鼎、大克鼎的故事為主線,描繪了華夏子孫重禮崇文、守護文脈的家國情懷,譜寫了一曲為國護寶、九死不悔的「時代正氣歌」。討論中,專家們結合蘇劇原作和影片創作手法,分別就主題立意、人物塑造和片中蘊含的民族精神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研究員仲呈祥認為,《國鼎魂》以保護國鼎入手,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博物意識、文物意識和文明意識。他表示:「蘇劇電影《國鼎魂》具有獨特的思想內涵和文化意義,跟我們今天的主流價值觀非常吻合。」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於蘭從戲曲表演的角度對影片給予了肯定,在她看來,戲曲藝術是「角兒的藝術」。「角兒立住了,這個戲就成了大半。」於蘭表示,「觀影中,我仔細讀了每一個字,聽了每一個腔,我覺得王芳在表演中字、味、勁俱全,尤其是在最後一段中的演繹,那種味道和勁頭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融媒體中心主任、《當代電影》社長兼主編皇甫宜川表示,《國鼎魂》體現出了傳統藝術形式在新時代下對歷史故事的當代表達,令人印象深刻。他說,「這部電影在主題思想里的當代性,在藝術表達上的探索創新都值得肯定和鼓勵,這樣的優秀作品也值得用心推廣和宣傳。」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電影文化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左衡認為,戲曲和電影可以互相成就。「我覺得最高新的電影技術特別適合提升戲曲的藝術表現力,電影和戲曲未來可做的事情還非常多。」

《國鼎魂》也是蘇劇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首次登上大銀幕。研討會上,蘇劇和電影結合所體現出的藝術特色得到了與會專家的一致認可。專家紛紛表示,電影《國鼎魂》將蘇劇搬上大銀幕,充分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用光影將戲曲審美特色與園林美景、江南文化融為一體,展現了個體追求與民族複興之間的緊密聯繫,是一部高立意、有巧思且展現中國審美風範的精巧之作,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編輯 徐美琳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