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千億市值光伏龍頭擴產 產能過剩陰影下強者仍將恒強嗎?

光伏行業「軍備競賽」再度打響。

6月6日,兩大千億市值龍頭隆基綠能與通威股份先後宣佈擴產計劃,擴產項目投資金額均超百億。

無獨有偶,晶澳科技、晶科能源等也在近期公佈擴產,其中晶科能源擬在山西投建的年產56GW垂直一體化大基地項目投資金額更是達到了560億元。

貝殼財經記者關注到,加強一體化佈局,以及抓住光伏電池技術迭代機遇成為龍頭企業擴產的共同目標。

百億擴產屢見不鮮:四大千億市值龍頭先後宣佈擴產

6月6日,通威股份(600438.SH)公告,擬在成都市雙流區投資建設年產25GW太陽能電池暨20GW光伏組件項目。項目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為年產25GW電池項目,預計固定資產投資75億元。二期為年產20GW組件項目,預計固定資產投資30億元。一二期項目分別預計將於2024年內、2025年內建成投產。

通威股份稱,公司將合理利用自有資金及金融機構貸款,統籌資金安排,確保該項目順利實施。

同在6月6日,隆基綠能(601012.SH)宣佈擬在陝西省西安市投資建設年產20GW單晶矽棒、24GW單晶電池及配套項目。

項目總體規劃分為三期,其中一期為年產20GW單晶矽棒項目、12GW單晶電池項目,二期為年產12GW單晶電池項目,三期為預留擴產和配套產業鏈項目,同時配套建設隆基全球創新中心項目。 

據公告披露,一期項目預計投資金額75億元(含流動資金),預計2024年下半年開始逐步投產,2025年底前達產。二期與三期項目將由隆基綠能與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結合一期項目實施情況和光伏市場需求情況另行協商,確定啟動時間和建設週期。其中二期項目預計投資金額35億元(含流動資金),三期項目根據後續雙方協商確定的投資內容另行預估投資金額,配套隆基全球創新中心項目由隆基綠能或下設機構預計投資約15億元。

除了通威股份與隆基綠能,市值同樣超過千億的晶澳科技(002459.SZ)與晶科能源(688223.SH)也在近期披露了擴產計劃。

6月5日,晶澳科技披露擬在鄂爾多斯高新區投資建設年產30GW拉晶、10GW矽片、10GW組件項目,項目預計總投資60.20億元,建設週期預計為36個月,項目將分期建設。

5月24日,晶科能源披露擬在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範區規劃建設年產56GW垂直一體化大基地項目,項目總投資約560億元。該項目投資金額之巨甚至引起監管關注。

另一行業龍頭天合光能(688599.SH)也在5月29日公告擬在四川什邡經濟開發區投資建設年產25GW單晶拉棒及配套項目,項目總投資約107億元人民幣,其中天合光能出資約87億元,什邡國有公司出資約20億元。

「在不少行業,數億元的擴產計劃已經算是規模很大了,但在光伏行業,百億規模的擴產甚至屢見不鮮。」有光伏行業從業者向貝殼財經記者感慨。

鞏固護城河:瞄準一體化佈局與技術迭代窗口

貝殼財經記者關注到,加強一體化佈局成為龍頭企業擴產的共同目標。

例如去年下半年自上遊矽料切入下遊組件的通威股份。憑藉成本優勢,通威股份在佈局組件當年即拿下相當市場份額,在第三方機構InfoLink發佈的2022年全球組件出貨排名中與韓華Q cells並列第九位。

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在5月下旬接受貝殼財經等媒體採訪時即表示:「這兩年,大家認為一體化是行業發展的方向,所以去年下半年通威進入組件行業。」就此次擴產,通威股份公告表示公司繼續強化圍繞高純晶矽、高效太陽能電池、高效太陽能組件等核心環節為一體的優勢產能結構 。

晶澳科技亦表示,鄂爾多斯新區項目有助於公司在西北組域形成完整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佈局,投產後可提高市場份額與一體化盈利能力。

光伏電池技術迭代帶來的機遇同樣成為龍頭擴產的動力。

晶科能源稱其擬在山西投建的年產56GW垂直一體化大基地項目將是行業最大的N型一體化生產基地,有望加速推進行業向N型升級,緩解N型產品「供不應求」的局面。

有光伏業內人士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行業龍頭持續擴產除了爭搶市佔率這一因素外,N型技術迭代帶來的機遇窗口期下,矽料、矽片、電池片、組件全產業鏈持續有攪局者新入場,對於目前的行業龍頭來說,持續擴產鞏固護城河因而成為必然的選擇。

擴產背後:產能是否過剩爭議再起

隨著龍頭企業先後拋出巨額擴產計劃,光伏行業是否已出現產能過剩的爭議再度甚囂塵上。

對於光伏企業而言,雙碳目標下全球能源轉型所帶來的對於光伏裝機的需求是支撐大規模擴產的最根本需求。

「在長期確定性需求的支撐下,光伏電池片行業面臨廣闊的市場空間, 將為本次垂直一體化項目產能消化提供良好的支持。」晶科能源在6月初就擴產項目對上交所關注函的回覆中援引了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的數據——要實現1.5℃巴黎氣候目標,到2030年全球在運太陽能光伏容量需達5200GW,到2050年全球太陽能光伏裝機總量需超過14000GW。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等統計,2022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 230GW、累計光伏裝機量1156GW,與2030年目標、2050年目標相比存在巨大缺口,因而廣闊的市場為項目產能消化提供支持。

也有頭部組件廠商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光伏產能是一個動態概念,目前企業公告的擴產產能均需要建設週期才能落定,且在新產能投產的同時不斷有落後產能被淘汰,如僅僅根據企業宣佈的擴產產能統計是否存在產能過剩是不合適的。

PGO綠色能源生態合作組織秘書長周元今年3月接受貝殼財經記者專訪時曾表示,發展較為快速的行業,在良好的利潤與市場預期下,產能出現適當過剩是正常的,產能適當過剩帶來的競爭可以刺激行業內的企業採用加大研發、降低成本、做好服務等措施取得優勢,進而促進行業發展。

「但短暫且急劇的過剩是會給行業造成傷害的。」周元表示,在過於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部分企業尤其新進的企業因為沒有完善的銷售渠道,可能導致資金無法周轉而倒下。光伏行業相對重資產,投資額數目都較大,動輒數十億乃至上百億,加之資本推動,各地政府招商引資也願意給予稅收等優惠,多重因素推動下,目前來看製造端確實存在一定過熱,呼籲行業還是恢復一些冷靜,適當調整自己擴產的節奏。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朱玥怡

編輯 徐超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