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件多次收費,結果裝在一個盒子裡,外賣包裝收費亂象如何規範?

本文圖片均為 上觀新聞 圖本文圖片均為 上觀新聞 圖

“我點了四份食物,每份包裝費2元,減價後包裝費6元。可是收到的外賣僅有一份包裝,所有的食物都放在一個盒子裡。”市民王女士近日在消費投訴平台上,表達了自己的困惑,“為什麼要向消費者收取不存在的費用?”

外賣在解決人們快節奏生活需求的同時,也因為過度包裝、打包不合理收費等問題受詬病。消費者如何被“套路”?怎樣規範外賣包裝亂象?記者進行了一番瞭解。

包裝“貨不對板”等引詬病

近期,小方碰到了與市民王女士類似的情況。他在某外賣平台“專屬好店”排行第一名的燒烤店下單,點了42串烤串,進入付款界面後發現包裝費按件收費,每份0.1元至0.5元不等,總價(優惠前)達到11.7元,而實際上收到的外賣只分了2個盒裝。“多收的包裝費去哪裡了?”他很是不解。

一位消費者在線上投訴平台留言:有次外賣點奶茶,每點一杯增加一塊錢包裝費,總共點了三杯,送到只有一個包裝袋。難道奶茶裝進杯子裡不是應該的嗎?實體店都沒有收費,為什麼外賣需要收費?

外賣包裝套路多,正引發消費者諸多詬病。理論上餐飲外賣應當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外賣餐食的價格問題可以通過透明、公開、有效的競爭來解決,消費者最終會用自己的選擇來投票,商戶所要做的是用菜品和服務來吸引消費者。

不過,不得主動無償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塑料餐具的“禁限塑令”規定出台後,外賣包裝問題卻無法通過有效的市場競爭來實現價格和資源配置的合理化。上海市消保委聯合上海七方律師事務所進行的專題研究也顯示,包裝“貨不對板”並不是當前唯一的痛點,收費貴同樣引發爭議。

當前外賣平台入駐商戶根據包裝物材質和成本的不同,收取相應的包裝費,這無可厚非。不過,包裝物作為外賣訂單的一次性輔助物,除了安全衛生外,還應價格合理。不少店舖出於品牌宣傳等考慮,讓消費者支付遠高於實際成本的包裝費用,其合理性有待商榷。

還有消費者指出,同一商戶在不同平台收取的包裝費價格不同,同一品牌的不同店舖在同一個外賣平台上收取的包裝費價格也不同。例如,在某外賣平台搜索“肉包”,顯示出來的第一家是“巴比饅頭·小籠包(大木橋路店)”,在商品下單頁面顯示包裝費2元,點擊“包裝費說明”會顯示“按訂單收費,每單收2元”。然而在另一外賣平台搜索這家商戶,選擇同樣的菜品後卻發現外賣包裝費為3元,“打包費說明”中顯示“按件收取”的收費方式。

呼籲完善外賣包裝收費規則

《外賣業包裝塑料環境影響及回收循環研究報告(2021)》顯示,自2015年起,中國外賣行業開始出現爆發性增長,外賣訂單量從2015年的17億件增長到2020年的171.2億件,進而導致塑料包裝消耗(廢棄)量從2015年的5.7萬噸增長到2020年的57.4萬噸,5年間增長為原來的10倍。如何在外賣包裝方面反對浪費、促進環保節約值得關注。

從商家的角度來說,有的是為了能更好保證食物色香味,或者讓食物看上去更加有儀式感,儘可能選擇好的、貴的包裝物,提高消費者的體驗度。有的在滿減優惠、折扣優惠等價格壓力下,包裝費被用來抵消優惠費用,或者通過銷售包裝物來獲取利潤,且越貴的包裝物利潤空間可能越大。

對於這一做法,消費者當前並沒有選擇權,只能被動接受。“包裝還是應該回歸服務食物的本質。”市民小肖最近在外賣平台某店舖里選購了三個小零食,到手後發現包裝袋很大,零食體積只占其十分之一,有些“大材小用”。“很多外賣包裝過於花里胡哨,特別是油墨印刷味道十分刺鼻,這樣的‘濃墨重彩’顯然不是我們需要的。”

在業內人士看來,外賣包裝物與菜品的匹配度、外賣包裝物與用餐場景的匹配度等方面存在著不同的需求,因而很難製定出統一的外賣包裝規則。

例如包子、餃子等麵食需要良好透氣性的包裝,而餛飩、湯麵、湯粉類則需要固液分離式包裝;基於外賣配送距離還涉及到保溫、保冷的問題,不同食物需要選擇不同品類包裝物等。

對此,市消保委呼籲,無論是通過立法立規還是平台發佈指引等方式,都應該製定出更為細化的外賣包裝收取規則,將外賣包裝物的名稱、材質、規格、單價,以及不同品類食物的打包方式、包裝費的收取規則等關鍵內容予以規範。把外賣包裝的選擇權交給消費者,在商戶菜單頁面提供不同檔次的包裝,或者設置合併菜品包裝選項,有效實現外賣包裝的減量和反浪費。

(原標題為《按件多次收費,結果裝在一個盒子裡?上海消保委呼籲完善外賣包裝收費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