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圖汽車盧放:新造車要有思維的變化,國企改革發展需要容錯
6月13日,嵐圖汽車正式完成了包括中國工商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共150億元的授信。在活動現場,貝殼財經記者也受邀與嵐圖汽車CEO(首席執行官)盧放進行了交流。作為東風汽車走向新能源高端化的品牌,嵐圖汽車被東風集團寄予厚望。
在獲得150億元銀行授信的同時,盧放表示,相關資金會用於在品牌方面、銷售方面、客戶資源共享方面。除此之外,在採訪中,盧放也分享了他對「國企改革」「傳統造車人思維變化」等方面的思考。
國企改革要允許犯錯,不能以底線思維去嘗試創新
新京報貝殼財經:在6月8日-6月9日召開的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你曾呼籲,對於國有企業來講,體制機制或許要改變,要有容錯的機制,要有嘗試的可能性。國企不能以不犯錯的角度思考問題。你提出這個觀點的原因是什麼?
盧放:簡單來說是實踐出真知。剛才講犯錯的「錯」應該加一個引號,在實踐過程當中,應該是允許一部分人失敗。比如說互聯網企業經常會在幾個項目之間做一個PK,最後只有一個項目活下來,那幾個失敗的項目也不能說它是錯的。
在汽車行業里,像互聯網企業這樣不太現實。但在一些新的在嘗試過程當中,我們很有可能會有一些成果沒有達到預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允許失敗,那麼大家就不會再去創新了。
新能源智能汽車行業裡面,每一個領域、每一個人、每一個車企都在嘗試新的東西。我們必須要去創新、要去冒險。如果只是考慮底線,不考慮上限,那麼我們很可能就永遠在原地踏步,無法拓展邊界,而新能源汽車,就是需要我們去不斷拓展邊界。
曾經,我也要求我的團隊不許犯錯誤,一件事情必須把它幹成。但是,隨著我們進入軟件等新領域後,我發現很多問題實際上不是想像得那麼簡單。在我們駕輕就熟的領域,0失誤是可以做到的。但是當我們進入一個新的、未知的領域,0失誤確實比較難。我們一天也是24小時,沒有比其他人杜特別多。在這種情況下,要求任何事不犯錯,一定要做到,既不太客觀,也不太實事求是。
我們是國內第一個把中央集中式SOA電子電氣架構搭載上車的企業,將軟件、硬件解耦。從目前來看,可以說嵐圖是成功的,但是我們在背後付出了很多的代價。我們去理解軟件問題的時候,如果按照機械開發的思維,那就不太有利。
智能化時代,不能再用機械開發思路做研發
新京報貝殼財經:你曾提到,智能汽車時代,傳統車企要在做軟硬分離方面向互聯網企業學習,改變思維、方法上的挑戰,不能再用造機械方面的思維去研究軟件方面的問題。這背後有什麼深入的思考?
盧放:軟件開發,實際上是從用戶體驗出發,去定義一個產品,去做它的功能開發。但這件事不是那麼容易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
比如原來機械開發的是一個大的「V」字型的流程,給我輸入需求,我進行開發,然後你們再找人去驗證,符合你的要求就可以了。像一個接力棒,開發週期經常是一年、兩年。
但是軟件不是這樣的,人的體驗是時刻在變的,需求也是時刻在變的,我們需要非常快的速度完成這件事,小組有人負責功能,有人負責產品定義,有人負責開發,有的人負責驗證,有的人負責做項目上的管理。
如今,開發思路在變,開發的方式也要變,原來是一個大的「V」字型,現在要把它拆分成無數個小「V」,每一個小「V」里的幾個人要快速的循環,快速的迭代起來。這對於我們來講,是一個重大的思維變化。我們的工程師在一開始轉型是很痛苦的,因為他們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樣,我還專門找了搞軟件的人給他們做培訓。這是我講的觀念上的一些變化。
換個例子,比如我們原來講自動駕駛,我們更多說的是對車的控制,但是很多軟件一開始講得更多的是識別、感知。車的控制是我們的強項,但做感知不是我們的強項。我們要思考怎麼去感知,怎麼去決策,去執行,會形成怎樣的動作。很多互聯網企業,他們在這些地方很強,那麼我們要思考怎麼和他們形成合作,我到底是自研還是和他一塊來研究,這裡面都是需要去做嘗試的。
我們一直都在嘗試、摸索,摸著石頭過河,也是在不斷和合作夥伴探索邊界,一直在實踐。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白昊天
編輯 徐超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