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讓熱浪更致命?

【什麼讓熱浪更致命?】#如何應對熱浪#據澳州「對話」網站5月31日報導,今年,甚至在北半球炎熱的季節到來之前,#高溫紀錄#已被打破。比如西班牙,4月的最高氣溫達38.8攝氏度,甚至超過了夏季最高氣溫。南亞和東南亞遭遇了非常持久的熱浪天氣,越南和泰國等國家經歷了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氣溫,分別為44攝氏度和45攝氏度。在新加坡,氣溫高達37攝氏度,也打破了較為溫和的紀錄。而在中國,上海剛剛出現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的5月最高氣溫36.7攝氏度。

我們知道,氣候變化加劇了氣溫變化,而類似程度的熱浪天氣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這取決於多種因素,如濕度以及一個地區為極端熱浪天氣所做的準備。因此,越南這樣一個潮濕的國家如何應對44攝氏度的熱浪?

東南亞地區最近的熱浪或許因其導致的熱應力水平而被銘記。熱應力主要由氣溫導致,其他相關因素也很重要,如濕度、輻射和風。

我們通過身體周圍的空氣、太陽照射或自己體內的消化過程和鍛鍊獲得熱量。因此,我們的身體也必須散發一些熱量。有些熱量直接散發到了周圍的空氣中,還有一些通過呼吸散掉。但熱量主要通過流汗散發,因為當皮膚表面的汗液蒸發時,它會從我們的皮膚和身邊的空氣中以蒸發熱的方式帶走熱量。

氣象因素會影響這一切。比如,如果沒有陰涼,身體會受到太陽光的直射;而濕度較高時,皮膚散熱的蒸發速度會放慢。

正是因為濕度問題,最近東南亞的熱浪才如此危險,因為東南亞本身就是世界極其潮濕的地區。

潛在健康狀況及其他個人情況可能導致某些人更容易中暑。可是,熱應力可能達到極限,超過這個極限,所有人、甚至並不明顯易受高溫風險影響的人(即健康和適應性較強的人)也根本不能承受。

評估熱應力的方式之一就是所謂的「濕球黑球溫度」指數(WBGT)。在陽光充足的條件下,這個極限差不多相當於39攝氏度的氣溫和50%的相對濕度。在東南亞最近的熱浪中,有些地方可能超過了這個極限。

在遠離熱帶、不太潮濕的地方,WBGT要低得多。西班牙4月最高氣溫達38.8攝氏度的熱浪,其WBGT數值「僅為」30攝氏度左右;2022年英國的熱浪,當時的氣溫超過40攝氏度、濕度不到20%,因此WBGT數值為32攝氏度左右。

研究人員最近利用氣候數據繪製了世界熱應力圖。研究顯示了哪些地區超過了這些臨界點、風險最高。熱點地區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東南亞、阿拉伯半島、赤道地區的非洲、赤道地區的南美和澳州。在這些地區,隨著全球變暖加劇,熱應力臨界點被突破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而現實中,大多數人在大大低於存活臨界點的條件下就容易中暑,這也是我們看到在熱浪下會有人死亡的原因。此外,這些全球分析往往未捕捉到一些非常地方化的極端情況。比如,一座城市的某個區域可能比周邊地區在吸熱功能方面效率更高,或者是有涼爽的海風吹過,抑或處於當地山脈的「雨影」區,因而濕度較低。

熱帶地區通常氣溫變化較小。比如,新加坡幾乎位於赤道上,它全年白天最高氣溫大約為32攝氏度,而倫敦仲夏最高氣溫一般只有24攝氏度。可是,倫敦的最高氣溫紀錄是40攝氏度,高於新加坡的37攝氏度。

考慮到東南亞這樣的地區一直以來已經有了很高的熱應力,這也許意味著人們能夠良好地適應熱浪天氣。初步報告顯示,最近這次熱浪的強烈熱應力導致的直接死亡出乎意料的少。

在另外一些地方,由於全年相對穩定的溫暖氣候,也許會對近期熱浪相關的氣溫大幅變化準備不足。考慮到即使是在沒有氣候變化的情況下,自然天氣變化也有可能導致出現打破當地高溫紀錄的嚴重熱浪天氣,那麼即使接近生理極限也可能是非常危險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