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述評|原居安老,“五邊形”可以的!

轉自:新民晚報

姚麗萍/文

老了,去哪裡?養老院。要是這麼想,說明你還太年輕,不瞭解現在老人家的需求。

深度老齡化,養老需求多元化,才是現實。面對現實,申城積極構建15分鍾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打造原居安養幸福圈。這個幸福圈,長啥樣?“五邊形”——床邊、桌邊、身邊、周邊,手邊,體面養老有保障!

今天上午,申城“養老政策和機制完善情況”提交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五邊形”養老巧心思,引人關注。

在床邊,有照護。

去年,申城完成持續三十年的成片舊改。搬了家,人戶分離,養老服務還能繼續嗎?能!繆妙是老西門街道轄區養老機構的舊改誌願者,創新為老服務,有思路。

繆妙的底氣,來自“家床”照護。這幾年,黃浦區以優質養老機構為支撐,排摸老人個性化養老需求,設計專屬上門照護方案,採用雙方議價、簽約購買服務的市場化運作機制,率先推出“家床”照護,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專業養老服務。截至今年,5月底,黃浦區已有9個街道開展“家床”照護,新增簽約376戶,提前實現累計簽約破千目標,服務量與穩定性名列前茅,為全市推廣“家床”提供借鑒。

圖說:社區長者食堂(資料圖)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攝圖說:社區長者食堂(資料圖)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攝

在桌邊,有“食”惠。

目前,申城有社區長者食堂305家、 老年助餐點1303個,覆蓋城鄉、類型多樣、總體可及。

今年,老年助餐的一大新聞是——“老字號長者助餐聯盟”成立,豐裕、大富貴、滄浪亭、老人和……滿足老人個性化、多樣化的用餐需求。五里橋街道先行試點的5家老字號長者餐廳已全部運營,日均提供老年餐堂食超800客。其中,豐裕餐飲店率先試點半年多,門店適老化改造,很用心。門店裡,愛心小餐桌,桌子四邊,各有一個把手,握住把手,老人起身不費力。把手邊上的月牙枴杖嵌進去,穩穩靠住,夠安全。此外,老人們也可以選擇光明邨統一配餐到家,12元和20元兩種標準套餐,隨意選。總歸,老人家們評價老字號助餐,一個字——嗲!

在身邊,有幫扶。

宜居社區,老人家如何“身邊有幫扶”呢?答案是:“分階段”有序推進,“分梯度”實行補貼,“分類別”滿足需求。

居家無障礙,截至去年,申城已累計為1.3萬多戶家庭提供了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今年將完成改造5000戶。同時,既有公共建築、公園場地和街道空間,試點整體性適老化改造,都在推進中。

伴隨深度老齡化,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也是剛需,為老年人提供前期資源鏈接、中期細化篩查、後期干預指導的標準化、專業化服務,也在推進中。

在周邊,有布點。

目前,申城著力推進家門口養老服務站建設,場地不大,專為社區老人提供養老“微服務”——無論是“微助餐”“微日托”,還是“微健康”“微社交”……出家門,步行5分鍾,享受養老服務,很便捷。

98歲的老太太沈默,愛讀書。離家不遠,就是隔壁街道的老年日間活動中心,她能不能天天來這裏讀書看報呢?可以!原居安老,布點共享,社區里養老服務設施佈局,要均衡充實;點位服務集成性、功能綜合性、為老服務網絡密度,都在提升。特別是,相鄰街道為老服務空間和服務項目,向周邊居民開放,跨街共享,資源利用充分,睦鄰友好。

在手邊,有響應。

一位老人,日子過得怎麼樣?看看“畫像”,就知道了。

數字賦能,以老年人信息庫為基礎,精準獲取60歲以上老人的基本情況、生活狀況、健康狀況、享受政策等情況,形成老人“畫像”數據池,細分服務群體,精準匹配政策,也讓“手邊響應”更迅捷。

2017年,“居家樂”一鍵通服務開啟,為轄區“人在戶在”的老人提供緊急呼叫、主動關愛、健康管理、政策諮詢服務,老人居家過日子,有了好幫手。今年,申城為老服務“一鍵通” 已實現高齡獨居老人全覆蓋,耄耋老人,頤養天年,安全又安心。

在申城,“五邊形”養老,聚焦多元需求,盤活各類資源,因地製宜均衡社區養老服務佈局,讓“原居安老”成為體面養老新模式,目標就是——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