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會失效,沒有抗體需及時補種

    人體肝臟模型。視覺中國供圖    人體肝臟模型。視覺中國供圖

    6月9日,中國疾控中心週報發佈《2023年4月全國法定報告傳染病報告病例和死亡情況》。其中,乙型病毒肝炎(以下簡稱「乙肝」)新增病例11.64萬例,僅次於流行性感冒。

    眾所周知,乙肝是我國比較常見的傳染病。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全球約20億人曾感染過乙肝病毒,其中約3.5億人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死於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硬化、肝癌等疾病的患者多達上百萬人。因此,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

    28歲的陶女士在前段時間的乙肝五項檢查中發現,自己的乙肝表面抗體呈陰性狀態,也就是說,她的乙肝疫苗保護力「過期」了。

    我國在2002年將乙肝疫苗納入免疫規劃管理,所有新生兒在出生24小時內就要接種乙肝疫苗。記者經調查發現,同樣是在出生時接種了乙肝疫苗,在同年齡階段的人中,有些人檢查依然有抗體,而有些人卻像陶女士一樣,體內乙肝疫苗失效了。

    我國曾是乙肝病毒感染高發區,近40年來,針對乙肝防控,我國在預防接種、血液篩查、診療服務的監管方面都採取了有力措施。通過多年免疫規劃的實施,我國兒童乙肝防控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但僅靠出生時接種的3針乙肝疫苗就萬事大吉了嗎?成人群體如何判斷是否需要接種疫苗,如何選擇乙肝疫苗,使用多大劑量等問題,很多人並不是很清楚。

    成年後,你接種過乙肝疫苗嗎

    在我國,成人乙肝疫苗接種率很低。2006年乙肝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15-59歲乙型肝炎病毒(HBV)易感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種率為9.35%,而且城市高於農村,年齡越大,接種率越低。2014年乙肝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20-29歲人群乙肝疫苗接種率也僅為38.2%。

    雖然很多人出生時已接種過乙肝疫苗,但常常忽略了乙肝疫苗注射後產生的抗體並不是終生有效,隨著時間推移,人體內的乙肝抗體會逐漸下降或消失。而且,乙肝抗體產生保護作用的時間也並不固定。「乙肝表面抗體保護作用的時間因人而異,與其在體內濃度和每個人的免疫反應有關。」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醫師張劍認為,通常情況下,人們按0、1、6個月免疫程序接種3劑乙型肝炎疫苗後產生的表面抗體,其有效濃度可以維持5~10年。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顯示,我國目前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數高達8600萬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為2000萬-3000萬例,肝硬化和肝癌的人數約為270萬。乙肝的傳播方式包括血液傳播、母嬰傳播和性接觸傳播,除此之外,修足、紋身、紮耳洞、醫務人員意外暴露、共用剃鬚刀和牙刷等容易造成乙肝傳播。

    乙肝疫苗最主要的意義是保護未成年人。胎兒、新生兒感染乙肝病毒後,約有90%-95%成為慢性病毒攜帶者,成人感染乙肝病毒也有3%-6%發展成為慢性乙肝病毒攜帶狀態。乙肝起病隱匿,大多數人在感染乙肝病毒時,並不出現明顯的症狀。即使是長期攜帶乙肝病毒的感染者,也可能很長一段時間內無症狀。乙肝感染後易轉為慢性,進而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

    乙肝是臨床常見傳染性疾病,具有患病率高、易傳染、病程長及難根治等特徵。在中國,乙肝是負擔很重的一種疾病。據估計,我國有2800萬例慢性乙肝患者需要抗病毒治療,但目前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僅約350萬例(佔比12.5%),87.5%的慢性乙肝患者未接受抗病毒治療。

    張劍表示,隨著時間推移,乙肝表面抗體的濃度會逐漸降低。「多年後,當其濃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時,需要再次接種乙肝疫苗,以提高體內表面抗體的濃度」。

    如何判斷是否需要接種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是提純的乙肝表面抗原。注射乙肝疫苗後,身體可產生高水平的乙肝病毒表面抗體(抗HBs),當血液中出現了乙肝病毒時,表面抗體能刺激免疫系統,免疫系統激活後能夠及時滅殺病毒,保護機體不受乙肝病毒侵襲。張劍認為,按照0、1、6個月免疫程序接種3劑乙型肝炎疫苗後,95%以上的人,體內會產生高濃度的乙肝表面抗體。

    根據我國發佈的《中國成人乙型肝炎免疫預防技術指南》,成人的接種對象包括:所有未接種或者未全程接種乙肝疫苗或接種史不詳的18歲以上人群,及所有自願接種乙肝疫苗的18歲以上人群。也就是說,只要你沒有接種過乙肝疫苗,或者乙肝抗體陰性,不論多大年紀,都建議接種乙肝疫苗。

    對於成人群體來說,判斷體內是否存在抗體需要檢查乙肝五項指標,乙肝五項指標的檢測有定性和定量兩種方法。根據檢測結果可以確定自己是否需要接種疫苗。

    首先看乙肝表面抗原:如果定性檢測為陽性、或定量檢測值>0.05IU/ml,表示你已經感染了乙肝病毒,再接種乙肝疫苗也是無效的。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不需要接種乙肝疫苗。

    其次看乙肝表面抗體:如果定性檢測陽性,一般不需要進行接種,但是這種檢測方式無法知曉表面抗體的濃度大小及其對人體保護作用的強弱。因此最好能夠進行定量檢測。在定量檢測中,當表面抗體值>10mIU/ml時,定性檢測即可表現為陽性,但是結合我國的流行狀況,一般認為表面抗體達到100IU/ml以上會起到比較強的保護作用。因此,如果乙肝表面抗體水平在10-99mIU/ml,這屬於「低應答」,可以考慮接種乙肝疫苗加強針;如果五項指標全陰性,或者乙肝表面抗體<10mIU/ml,則稱為「無應答」,即體內無乙肝抗體,那麼需要進行3針全程序的乙肝疫苗接種。

    尤其是對於以下4類高危人群,世界衛生組織乙肝檢測指南建議開展接種後檢測:乙肝患者的家屬;長期需要使用血液製品的人員、血液透析患者;高風險的職業人群(醫務人員、公安司法人員等);免疫力弱的人群(如愛滋病毒感染者)等,每年接受一次乙肝表面抗體檢測。

    如何選擇乙肝疫苗

    不論兒童還是成人,只要沒有注射過乙肝疫苗,又符合注射的條件,都要完整打完3針疫苗才起作用,並且需要按時接種。乙肝疫苗的3針中每一針都發揮不同的作用,只有完整注射才能有保護作用。不完整注射可能會使乙肝表面抗體滴度過低,或者沒有產生抗體,達不到預防乙肝的目的。

    在注射完乙肝疫苗後,也需要複查乙肝五項指標,以判斷是否產生了乙肝表面抗體。疫苗接種後,大概有5%左右的人對乙肝疫苗是無反應的。主要見於40歲以上、肥胖、飲酒、接受血液透析以及各種原因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者。

    張劍表示,通過國家質量檢驗的乙肝疫苗,都可放心接種,無須特別選擇。關於疫苗劑量,我國《中國成人乙型肝炎免疫預防技術指南》里早已明文規定,成人注射20μg的乙肝疫苗才能達到保護的效果。

    張劍建議,在接種完第3劑疫苗後1個月,可以檢測血清表面抗體濃度,以明確體內乙肝表面抗體濃度。少數人在接種完3劑疫苗後沒能產生表面抗體,可再接種1劑60μg或3劑20μg乙型肝炎疫苗,並於完成第2次接種程序後1-2個月時,再次檢測血清表面抗體濃度。如仍無應答,可再接種1劑60μg重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近日舉辦的2023年學術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莊輝表示,成人普種乙肝疫苗對減少乙肝病毒相關疾病負擔具有很大意義,不僅可以降低急性乙肝病毒感染,還可進一步減少暴髮型肝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肝細胞癌和乙肝相關疾病死亡風險。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陳曉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6月20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