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換一個帶LOGO的帆布袋,理解那些“非必要”的慾望

轉自:貝殼財經

(來源:南都評論)

兩本書賣880元,還要排很長的隊,黃牛嗅到“商機”,紛紛代購,將價格再次向上助推,相關話題還登上互聯網熱搜。原來這是某國際奢侈品牌與三家咖啡館合作開展的“限時書店”活動。圖書類似品牌宣傳冊、紀念冊,經相關流程引入國內,平時在該品牌官網和展會期間銷售,這次特別舉辦“限時書店”線下活動。

活動很熱鬧,招牌下站著不少衣著靚麗的年輕人,有打卡拍照的、有買咖啡的、有排隊買書的,也有自媒體博主拍攝“種草”視頻。根據活動要求,買兩本書,290元的城市指南、1200元的影集,折扣後,消費者要至少支付580元,可附贈一個印有某奢侈品LOGO的帆布袋。

6月27日,武康路“限時書店”門口排著長隊。澎湃新聞圖片6月27日,武康路“限時書店”門口排著長隊。澎湃新聞圖片

有人道破天機,他們是為了買帆布袋。他們追捧這個帆布袋,其中有品牌價值,不能單純用580元買一隻帆布袋來衡量“值不值”。就像有人說的,“這包雖然很醜,但算是這個品牌最便宜的單品了”,那麼,平時提著這個帆布袋,可以當做行走的名片,向周圍的人宣示“我也是這個品牌的用戶”。這是一種身份的顯示,但也有人不屑一顧,認為不值,是品牌割韭菜,“背這個包買菜會減價嗎?”

那麼,該如何看待這種“買櫝還珠”?

一個奢侈品牌的產品,肯定有非常高的溢價,超過產品本身的成本和使用價值。但品牌獲得這個溢價是需要花大力氣、花很高成本的。在朋友圈收到一條愛馬仕的廣告,這是投放錯了嗎?未必,因為品牌需要面向普通大眾做廣告,才能建立起廣泛的品牌認知,如此富人購買才有意義。

當然,購買這個帆布袋的動機,某種程度上就是虛榮,但經濟發展的動力就是人的慾望,或者說,那些非必要的慾望。如果慾望都是“必要的”,經濟發展就會失去動力。如果奢侈品包包是非必要的,蛇皮塑料袋就足夠了,那不僅奢侈品的購買沒有了,圍繞奢侈品的廣告、營銷、展覽、活動也都沒有了。

包包如此,其他行業也如此。比如通勤,豪車肯定沒有必要了,5萬塊的車完全能滿足上班的出行需求。豪華大屏、真皮沙發、高級音響、寬敞的空間,都是沒有必要的,甚至品牌本身也沒有必要。至於駕駛的舒適性、加速、操控,都是沒有必要的。但這樣一來,整個汽車行業的發展、技術升級就都沒有了。

實際上,中國現在也正從品牌溢價中獲益。一國產品能夠在流行文化中得到認同,獲得高附加值,歸根到底是因為一國能輸出強勢技術產品。所謂強勢產品,是指那些凝結尖端技術、體現工業成就的產品,如英特爾CPU、蘋果手機、特斯拉、航天飛機。一國能輸出這類強勢產品,這類產品在消費者心中形成一個相互聯繫的矩陣,品牌形象相互影響,正向反饋,共同構成一國產品在消費者心智中的位置。由此就有了NBA、荷李活,然後又有了耐克、Calvin Klein、COACH。隨著多年的經濟與技術的發展,中國如今也逐漸有了自己的強勢產品:高鐵、空間站……在這些產品的支撐下,中國貨不再是低檔的代名詞。從這個角度,中國的產品獲得形象、文化意義上的認同,是曆史大趨勢。

不過,話說回來,慾望固然合理,但做道德評價還是可以的,虛榮畢竟就是虛榮。何況這個活動很多人都知道,懂行的自然明了這個帆布袋的由來,提著這個帆布袋,好比印了幾個看不見的大字“又蠢又窮又虛榮”,花幾百塊去獲得這樣一個標籤,又是何苦。 □ 劉遠舉

編輯:張子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