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古樹建起主題公園

在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鎮康陵村中央,有一棵碩大的古銀杏樹。每到秋季,天空湛藍,滿樹金黃的樹葉隨風輕搖,彷彿一幅流動的絢麗油畫。

康陵村村書記趙立新說,相傳,古銀杏已近千歲。他兒時,曾有人爬樹、摘銀杏果。隨著「古樹鄉村」的建設,村民對古樹有了更多敬畏、保護之情。「古樹曾陪伴父輩和我走過漫長歲月,我們希望古樹將來也能蔭庇子孫,成為村里變遷的見證者。」

保護古樹,不限於保護單株古樹,也要保護其周圍整體生境。

北京因地製宜,探索開展古樹名木主題公園、古樹保護小區、古樹鄉村、古樹街巷、古樹社區等保護新模式,推出20餘處試點,擴展古樹名木生長空間,保護和恢復其生長環境,讓更多市民親近古樹、愛護古樹。

每到秋季,昌平區十三陵鎮康陵村的銀杏樹滿樹金黃,十分漂亮。張宇供圖每到秋季,昌平區十三陵鎮康陵村的銀杏樹滿樹金黃,十分漂亮。張宇供圖

500歲「夫妻槐」見證歷史,「古樹村落」成旅遊新名片

夏至以來,北京連日高溫,康陵村村民經常坐在古樹下乘涼。村中古銀杏枝繁葉茂,綴滿了青綠色的扇形樹葉,如傘的綠冠向地面投下巨大陰影。每到秋天,銀杏樹格外壯觀漂亮,遊客在金燦燦的古樹下方懸掛祈福紅綢帶。大家往往要將手機調成全景模式,才能把古銀杏粗壯的樹體、伸向藍天的高大枝幹盡收於畫面中。

和古樹一樣,斑駁的古監牆也流露著滄桑美感。群峰環抱的康陵村,原是明朝陵園管理機構之一「神宮監」的遺址,這裏保留著十三陵地區較為完整的古監牆。除了古銀杏樹,村口500歲的「夫妻槐」也見證了康陵村悠久的歷史。

「古樹不僅承載了村民的鄉愁,也是綠色‘活化石’。」昌平區園林綠化局義務植樹高高長張宇說,康陵村共有百年以上的古樹51株,將村落作為「古樹村落」進行建設,可以打造古樹保護的樣板。康陵古樹村落整體規劃佈局被歸納為「兩軸一環五區六景」,其中「六景」包括夫妻槐話古樹、帝王樹談古今、古監牆話田園、古鬆群聽鳥鳴、古鬆柏講故事、穿越古樹村落。

村口的兩棵「夫妻槐」是項目首先關注的對象,它們關乎人們對於古樹村落的第一印象。兩棵槐樹高達15米,儘管古樹個體長勢茂盛,但其生境並不樂觀——槐樹周邊的地面鋪設的是青磚,透水透氣性差,不利於樹木根系自由生長。「我們拆除了硬質鋪裝,架設了竹木平台,增強土壤的通透性,保證樹根能得到充分的水分和營養。」張宇說。

為了防止攀樹、堆放物料等破壞性行為,古樹周邊還加裝了1米高的圓環形圍欄。圍欄採用了生態環保的竹鋼材質,兩棵古樹之間設置了竹木座椅,形成「大樹底下好乘涼」的自然場景。

趙立新說,以往春餅是康陵村的旅遊名片,現在,也有遊客慕「古樹」之名而來。「夫妻槐」圍欄的解說牌上介紹了古樹樹名、樹種、科屬、樹齡、根圍、花期、保護級別等信息,遊客可以深入瞭解古樹文化。

康陵村是明朝正德占士守陵人後代發展起來的村子,全部位於古監牆內部,村東側的監牆旁有一片柿子林。秋末初冬,樹葉落光,圓溜溜的柿子掛滿枝頭,給古樸的監牆增添了一抹亮色。古樹鄉村項目在古監牆邊佈置了木質休憩廊架,供遊客納涼、避雨、觀景。

村南的古鬆群中還建設了一條穿林而過的遊賞步道,道路材質是由枯枝落葉等製成的有機覆蓋物,色彩繽紛,還能起到保持土壤水分、吸附揚塵、抑制雜草的作用。遊客漫步其中,能夠聆聽鬆風鳥鳴,感受古村的獨特氣質。

古樹保護小區裝上「綠盒子」,掌握土壤氣象條件變化

房山上方山位於北京山前暖區區域內,七八百米高的山體圍成山間盆地,使濕空氣不易散失,盆地內溝穀縱橫,獨特的地形和小氣候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其中就包括多棵千年以上的古樹。

2021年,房山區以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為試點示範,在全市率先開展了古樹保護小區建設。

「我們根據前期踏勘情況,按照資源分類保護原則,將古樹保護小區分為東山寺廟區古樹群落、古青檀群落、天然原生古樹群落三個保護類型。」北京市園林古建設計院的規劃師許鵬飛說。

在上方山東山雲梯瀑布處,多棵表皮呈暗青綠色的青檀古樹生長於石灰岩地貌中,它們樹形優美、穹枝蒼勁,極具故事感和觀賞性。青檀為中國特有的單種屬,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考慮到這裏鄰近石板路,人流量較大,我們對古青檀進行實時影片監控,掌握古樹生長動態,並對個別古樹進行樹體支撐、去除距離古樹過近的雜木。」許鵬飛說,這裏還設立了標識牌,向遊客普及古樹保護知識。

天然原生古樹群落位於興隆庵西側,自然山坡上分佈有百餘株古柏樹,是太行山華北段石灰岩山地罕見的針闊混交原始森林群落,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這裏設置了幾處「綠盒子」,它們是自動氣象站、土壤溫濕度監測設備,可以通過傳感器長期監測空氣溫度、相對濕度、風速風向、光照、降雨量、土壤溫度和土壤濕度等,瞭解與古樹生長相關的氣象環境條件,掌握其變化動態和規律,找到古樹適應環境的特點。

此外,科研人員還在其中兩株古樹上安裝了植物莖杆液流監測儀器,重點用於監測植物樹幹液流速度和液流量,評估古樹的生長狀況及其水分消耗。「從監測情況來看,植物莖杆液流速度較慢,這與古樹生長緩慢、對水分的利用和耗散都比較慢的特性有關。」許鵬飛說,通過一年數據的分析,科研人員還發現,古樹的生長狀況與土壤濕度更為密切。

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植物莖杆液流監測儀器。許鵬飛供圖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植物莖杆液流監測儀器。許鵬飛供圖

在古樹保護小區建設中,科研人員還架設了紅外相機,目前已經記錄到猴子和野豬,將為評估野生動物對古樹生長的影響提供數據。

東山寺廟區古樹群落中坐落著一處文殊殿,其附近有十餘株古樹與建築群關係密切,容易受到人為活動的影響。在保護小區建設中,工作人員增設透氣鋪裝、安裝通氣孔,這些古樹複壯措施可以改善古樹的生長環境。

未來,保護小區儀器設備獲取的數據將為主管部門、管護責任單位及科研院所提供一手資料。

為保護「樹王」移路,建設古柏主題公園

上個月,密雲區新城子鎮的古流蘇樹進入盛花期,潔白纖細的流蘇花掛滿枝頭,如覆霜蓋雪,遊客蜂擁而至,讓古流蘇所在的蘇家峪村成了網紅打卡地。同樣是在新城子鎮,還有一棵枝幹舒展、綠蔭濃密的參天古柏。它的主幹要9個人伸臂合圍才能抱攏,巨大樹冠由十八個枝杈組成,因而得名「九摟十八杈」。

「九摟十八杈」誕生於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代,是北京最年長的「古樹王」。密雲區園林綠化局綜合高高長薑新推測,由於古柏身處深山,並沒有受到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另外,古樹周邊原來有一座廟,當地老百姓有講究,將其保護得比較好。」

去年,為了讓「九摟十八杈」更好地生長,北京將省級公路鬆曹路東移了19米。

密雲區「九摟十八杈」。密雲區園林綠化局供圖密雲區「九摟十八杈」。密雲區園林綠化局供圖

上世紀70年代修建鬆曹路時,出於保護古樹的目的,在古樹東側建設了高5米、長60米的擋牆。擋牆起到了防範滑坡的作用,但也限制了古柏根系的生長,給營養吸收帶來一定難度。為了複壯古樹,北京市園林綠化部門多次組織專家對古柏及生境進行診斷,並提出「護樹、移路、建園」的基本保護思路。

擋牆距「九摟十八杈」主幹僅4米,拆除難度和風險極大,為保障古樹安全,專家組多方論證,製定專項拆除方案。鬆曹路屬於省級公路,移路牽涉多個單位,為給鬆曹路改線騰出空間,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密雲區園林綠化局、新城子鎮政府以及電力、交通等多部門合力,拆除了公路局物資站和新城子衛生院的部分房屋。去年5月,鬆曹路東移完工,「九摟十八杈」生長空間擴大了約400平方米,達到1500平方米,從根本上解決了古柏長勢衰弱的問題。

薑新說,專家還對古柏進行了精細化體檢,結合體檢結果製定複壯方案,通過改良土壤環境、樹洞修補、病蟲害防控、防腐、支撐等措施,改善古柏生長狀況。「我們還在古柏東北側安裝了避雷塔,它高於古樹,能起到引雷的作用,防止雷電劈到古樹上。目前,古柏的葉子比原來更綠,還長出了長長的新葉。」

圍繞「九摟十八杈」,市區園林綠化部門還建設了320畝古柏主題公園。為了防止遊客過於親近古樹,將周邊土壤踩踏密實,影響根系呼吸,「九摟十八杈」的周圍建起了一圈圍欄,遊客可以遠觀古樹,欣賞它的氣宇軒昂的風姿。

古樹保護核心區之外,古柏公園的建設也考慮到了遊客的需求,配備了遊憩服務設施。踏著蜿蜒的卵石步道,遊客可以看到古樹保護範圍內的委陵菜等植物。「種植地被不僅防止雜草蔓生,也防止土地裸露,起到保水、保濕、防沙的作用。」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白爽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