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通古今 科技賦未來——香港「維園慶回歸」活動見聞

新華社香港6月30日電  題:文化通古今 科技賦未來——香港「維園慶回歸」活動見聞

新華社記者王茜、陸芸

球形幕布上層樓疊榭、仕女簪花,躺椅上的市民愜意地欣賞著融合了大唐文化與新型技術的球幕電影。影院外,眾多香港市民排隊等待。

30日的香港Victoria公園一步一景。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6週年,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於當天至7月2日舉行「維園慶回歸」活動。慶委會邀請陝西省、遼寧省、山東省代表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多家創科企業,到Victoria公園舉辦展覽和表演。

陝西西安展區內,仿唐建築飛簷斗栱,在紅色幕牆裝點下,將盛唐文化的濃豔與華貴展現在港人面前。

家住天水圍的香港市民林玲和姐妹們一早來到維園,化上美美的唐妝,裝扮上雲鬢襦裙,在唐文化體驗區里打卡留影。

「我們把大唐不夜城地標性的文化元素搬進Victoria公園,以唐風唐韻為主線,展示優秀傳統唐文化,讓香港市民現場體驗、感悟中華傳統文化魅力。」陝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馬川鑫說。

在遼寧展區,宣紙烙畫將紙與火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以火為「墨」,以烙鐵為「筆」,在宣紙上「燙」出剛勁奔放、「燙」出清新淡雅。在只有33毫米長的桃核上,雕刻上24扇窗子、18個人物,每扇窗子都能活動開合——這個名為「核舟記」的作品,引得香港市民俯身觀看。

在山東展區,薄如蟬翼的葉雕、構圖大氣的煙台絨繡等作品前,不斷有香港市民觀看問詢。萊州毛筆、吉紋齋銀壺、葫蘆雕刻、茌平剪紙……每一份展品都呈現著傳統工藝的風采。

文化穿越古今,科技賦能未來。大灣區科創展區內,濃濃的科技元素讓香港市民姚先生大開眼界。對著電子屏幕,姚先生練起了「投籃」。拿起左手邊虛擬的「籃球」,他轉身並瞄準屏幕中的球框,投出一條漂亮的拋物線,「籃球」穩穩落袋。

廣州紫為雲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該展品通過攝像頭識別人體的骨骼關鍵點,實時捕捉人體動作並判斷運動軌跡,讓運動變得更加輕鬆、有趣。

「真是大飽眼福。展覽有很多新科技和新技術,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姚先生說。

在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展區,市民遊先生與人工智能機器人下起了中國象棋。執紅方的遊先生每走一步,機器人總能不假思索伸出機械手臂迅速回應。一不留神,黑方的「炮」吃掉了紅方的「馬」。

「這麼聰明?反應速度太快了。」遊先生感歎。他說,下棋機器人在教育等領域有很大的應用空間,想買一個回家,培養孩子對中國象棋的興趣。

在粵海水務展區,一段介紹東深供水工程的沉浸式宣傳片將71歲的香港市民黎先生帶回到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黎先生回憶,當時香港供水非常緊張,家住5層的他經常要去樓下打水。1965年東深供水工程建成通水後,香港的供水難題得到極大緩解。半個多世紀以來,清澈的東江水奔流入港,將內地與香港的民心緊緊相連。

「飲水思源,心懷祖國。祖國一直關心、愛護香港,我們都從心底裡感激。」黎先生說。

(本文來自於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