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健康科普,老中青各有「門道」

    胡錦華(左一)在第一屆上海市健康科普推優選樹活動頒獎典禮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胡錦華(左一)在第一屆上海市健康科普推優選樹活動頒獎典禮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崔鬆在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發佈會上進行健康科普。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今年5月,姚樂和李潔(左)在上海「世界無煙日」主題宣傳活動上表演健康訪問節目。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今年5月,姚樂和李潔(左)在上海「世界無煙日」主題宣傳活動上表演健康訪問節目。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與其治好一個人的病,不如教會一群人懂得自我預防保健而不生病;不僅不生病,而且懂得幸福生活。健康是福,無病為樂。這就是健康教育的價值所在。」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原副會長、上海市政府離任參事、原上海市健康教育所所長胡錦華常常這樣說。

    近日,在「科普點亮健康上海」——第一屆上海市健康科普推優選樹活動頒獎典禮上,包括胡錦華在內的一群老中青「健康科普人」走上領獎台。這次活動共產生健康科普作品、健康科普品牌、健康科普管理、健康科普人物四大類200多個獎項,科普作品總計網絡傳播量超過55億次。

    很多市民記得,疫情期間,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總少不了健康科普環節;被稱為「宛平南路600號」的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結合社會熱點推出心理健康科普文章;在上海市控煙行動中,關於戒菸的訪問節目、影片作品幫助不少菸民成功戒掉香菸。如何做好健康科普?來自不同崗位和年齡層的醫療工作者向記者分享了其中「門道」。

科普前輩:見證從「衛生宣教」到「健康促進」的華麗轉身

    年過八旬的胡錦華,已經投身健康教育事業60年,親曆並見證健康教育從「敲鑼打鼓」到「立項評估」的層層蛻變,從「衛生宣教」到「健康促進」的華麗轉身。

    胡錦華做健康科普的初心源於1959年。從公共衛生專業畢業後,他來到當時的上海市衛生教育館。由於衛生條件不佳,腸道傳染病、麻疹、肺炎、血吸蟲病等威脅百姓健康。他大量製作衛生知識小冊子,經常和同事們到農村考察,很快就跑遍了上海郊區。後來,他又開始做圖片、寫宣傳資料、辦各種展覽,忙得不亦樂乎,誓要把這份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

    1985年,胡錦華參加了我國第一個健康教育出國考察團,完成了自身觀念的轉變,也將「健康教育」理念引進國門。他在論文《對衛生教育幾個命題的思索》中提道:要將單向、指令與號召式的「衛生宣傳」,轉變為有針對性的、積極引導群眾主動參與的「健康教育」。

    在胡錦華的精心設計下,一份以戒菸為主要內容的科學報告,成為上海健康教育第一份按照統計學方法所作的項目建議書,最終通過審定,世界衛生組織健康教育合作中心就此成立,健康教育從此走上科學評價的道路。

    1988年,甲肝在上海流行,胡錦華把230萬份預防肝炎傳單和35萬份《上海大眾衛生報》「肝炎專刊」送到千家萬戶,3部自行攝製的電視片及時播放,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當時,不少人估計1988年春節後將有第二個流行高峰,但事實證明並未出現,健康教育功不可沒。

    2003年「非典」,胡錦華支持上海市健康教育所開通防治「非典」健康熱線「52285500」,開通一個月接聽量突破10萬人次,在防控工作中取得巨大效果。當12320上海公共衛生公益電話籌備建設時,他主動向當時的上海市衛生局請纓,2006年12月,12320在上海市健康教育所正式開通。

    退休後,胡錦華成為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並創辦公益機構「上海胡錦華健康教育促進中心」。因為他的多項提案,F1車賽破天荒沒有菸草廣告,上海世博會被世界衛生組織肯定為「無煙世博」,全市各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啟設立臨終關懷科。

    胡錦華說:「健康教育的效果不可能立竿見影,只能潛移默化。這些年,我親眼所見老百姓‘衣食足而知健康’,我更相信無論歷史翻過多少頁,健康始終是不變的主題。健康需要個人的維護,更需要社會的保障、環境的支持、政府的承諾。我可以用一生的時間,耐性等待一顆種子生根發芽、枝繁葉茂、碩果纍纍。」

資深專科醫生:健康科普要先「深入」,才能「淺出」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主任醫師崔鬆從事心血管專業28年,他的從醫經歷一直伴隨著健康科普。在他看來,健康科普的「初心」是一個醫生對病人樸素的關心和囑咐:在看診時總是多說幾句話,可以讓病人更好地貫徹治療。

    「記得有個高血壓病人,我給他開了3種藥,每種藥一週的量,告訴他一週後來複診,結果我等了他3個禮拜才來,原來他每週只吃了一種藥。」諸如此類的病例,推動崔鬆有意識地去做健康科普工作。

    有廣播主持特長的崔鬆,曾在上海有線電視台體育頻道參與製作一檔關於運動健康的節目,拜訪了上海很多醫院的康復科;接著,又在上海健康熱線電視節目中擔任主持人,將醫學專家的術語「翻譯」成觀眾能聽懂的大白話。那幾年,他訪問了很多「大咖」嘉賓,掌握了各科的基本原理和常見疾病,也練就了面對鏡頭絲毫不怵的本事。

    後來,崔鬆在影片網站、音頻App、微信公眾號等平台開設了講解醫學知識的帳號,科普越做越「順手」。早在2014年,他有一期講解CT、核磁共振、X光片、B超有何區別的影片,獲得了上百萬的傳播量。

    漸漸地,崔鬆意識到健康科普的作用。「有病人會告訴我,他(她)是聽了我的話去做了檢查,發現真是某個疾病;還有個有心理障礙的病人留言說,聽了我的科普後去當地看了心理醫生,現在可以重新坐飛機了。」

    2020年1月20日,崔鬆及時在抖音、快手上發佈短影片,講解防疫知識。當年2月開始,他成為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發佈會的常駐專家,並在發佈會後將健康科普內容剪輯成短影片做二次傳播。上海市疾控中心牆上的「曲突徙薪」4個大字,讓他再次感受到,健康科普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

    崔鬆被傳媒界的同事比作「點唱機」「崔一條」:「別人問我任何問題,包括在直播時,我不需要準備就能很好地回答上來;現在做短影片,我可以花一下午的時間一口氣錄好兩週要發的量。」這種「功力」,來自崔鬆多年的診療、教學、科普經驗。

    崔鬆總結說,健康科普最重要的是做到「深入淺出」:「首先要做好本職工作,如果有餘力、對自己熟悉的領域有表達慾望,那非常歡迎加入科普大軍。」崔鬆注意到,有些醫生「為了科普而科普」,作品傳播效果不好,很快就沒了耐性。他不建議年資淺的醫生在沒有底氣的時候就開始做科普,而是要「肚子裡有貨」以後,學一些傳播方式,在科普過程中與受眾形成良性互動。

後起之秀:「花式」提高全民健康素養

    來自上海市黃浦區健康促進中心的李潔曾是一名臨床護士,為患者和受眾普及健康知識,是她的本職工作。她很同意崔鬆的觀點:科普作品的科學性是最重要的一點。

    在李潔看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對健康科普來說是「雙刃劍」:一方面可以讓健康科普「走出病區」;另一方面,一些帶有偏差甚至是誤導性的偽科普也蔓延開來。如何與偽科普搶時間、爭跑道,她作出很多思考和嘗試。

    現在,李潔在單位承接健康科普條線工作。她參加了上海市衛生健康委、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上海教育電視台共同發起的國內首檔大型健康科普電視訪問節目節目《健康訪問節目》。

    李潔的訪問節目作品《電子煙也是煙》在線下多次展演後,不少身邊人發來微信,告訴她又有人因為看到這個訪問節目戒菸了。她說:「在創作過程中,如何把握好科學嚴謹和有趣好笑之間的槓桿一度讓我感到苦惱,但經過來回揣摩如何做好醫學文獻和老百姓之間的翻譯者,終於看到了實效。」

    在《健康訪問節目》節目中,李潔與同樣熱衷於健康科普的醫生姚樂結緣。兩人笑稱,在一來一回聊如何做好健康科普的過程中,逐漸聊到了民政局。

    在參加《健康訪問節目》之前,性格樂觀開朗的姚樂曾以講故事、講段子的形式,在公眾號中將接診時的案例記錄下來,科普急救知識。現在,姚樂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工作,除了在普外科看診,他專門負責醫院的健康教育管理工作,運營醫院的健康直播,作為主持人,承擔觀眾和專家之間的橋樑作用。

    李潔和姚樂告訴記者,這幾年,政府、衛健委出台了很多文件支持醫務人員投身健康科普工作,搭建了很多平台,「科普影響力」也成為評定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一項標準。兩人發現,天南海北參與健康科普的同行越來越多,但也存在魚龍混雜的問題。

    姚樂說,新媒體健康科普行業中,存在一些以營利為目的的偽醫生、偽科學,他們經過傳媒公司包裝,用易於傳播的模板批量製造影片;也有的醫生雖然資歷深,但不擅長做科普,講述的內容有歧義。以上兩種情況,都可能造成誤解甚至謠言傳播。

    因此,姚樂和李潔在科普形式上下功夫,用生動有趣的表現方式,將大健康領域的知識傳遞給受眾,希望培養老百姓辨別偽科學和謠言的能力。姚樂曾創作過一個關於體檢的訪問節目,以調侃形式勸說老年人定期體檢,不久後他發現這個作品在老年人群體中引起熱議,大家商量著要去做體檢。「有時候,正兒八經的道理人家不一定願意聽,運用反向邏輯,反而能觸動大家做出決策。」

    姚樂和李潔希望,未來以跨界聯動的方式,為老百姓帶來更多形式新穎、具有藝術性的科普作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7月11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