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輪椅上班”?吐槽背後是電動自行車路權的真問題

廣州電動自行車限行的事,一直是近期網絡的熱點。

電動自行車作為草根市民的重要出行工具,還是快遞員基層勞動者的“勞動工具”,自帶著民生的關切和焦灼。而且社交網絡傳播之下,關於電動自行車限行的討論,成了網絡支離破碎的信息的大雜燴:個別極端的衝突場景被反複呈現,也有疑似外賣小哥扛著電動車的視頻片段,還有一些電動輪椅廠商乘機帶貨,網上鋪天蓋地流傳著所謂“年輕人乘電動輪椅上下班”的“看圖說話”。

偽故事不能代替真新聞,網絡吐槽最終要回歸嚴肅的公共政策討論。

7月10日,終於等來了廣州市電動自行車通行管理措施聽證會,交警就電動自行車“分路段分時段”限行方案聽取意見。廣州交警表示,下一步,將對“路段限行”方案進一步優化完善。

根據此次聽證會透露的數據,電動自行車上牌數量超過360萬,可見其規模很大。舉行聽證會之前,廣州交警曾在全市多個路口嚴查電動自行車非法改裝,據媒體報導,後視鏡、置物箱等外觀配件等都屬於非法加裝;更換電池、輪轂、避震器等行為如被查獲需進行整改,這引致不少車主的不滿,於是,自發在各個社交平台分享相關檢查信息,提示其他車主及時避開檢查路口。

此外,網上還盛傳廣州街頭湧現出不少坐電動輪椅上班、遊玩的年輕人,雖說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但在限行的背景下,電動輪椅被認為不屬於交通工具,可以規避限行問題,又成了一個吐槽點。

當社會討論對電動自行車規範管理,不可脫離這樣一個現實:廣州電動自行車很多,且以往相當部分車輛經過自行改裝,速度很快,與行人碰撞的事件不時發生;另外,由於廣州大部分路段缺少專門的非機動車道,有一些電動車主不守規矩,開上人行道、機動車通行隧道、快速路是常有的事;疊加外賣小哥的送貨需求,電動自行車與行人、機動車搶道較為常見。

同時,廣州交警也認為,在現階段要正視電動自行車是出行剛需的客觀事實,而不是一刀切像以前那樣大範圍限行。

關鍵在於,電動自行車的問題不僅僅在於限行,而在於路權的分配。限行必定涉及到一個政策邏輯自洽的問題:既然承認了電動車出行是市民剛需,為何又將剛需排除出某些交通動脈,限制其行駛。有關部門當然可以說,是為了提升通行效率,但隨之而來的疑問是,通行效率為何要以機動車,特別是大量的私家車為標準。

表面上看,此次聽證會針對的是限行問題,實際上卻蘊藏著人車矛盾、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矛盾。

廣州交警收到的5040份市民的意見和建議,17.2%的市民支持限行,部分還認為目前的限行方案過於寬鬆,要求擴大限行範圍;36.3%為諮詢或者其他加強管理的建議。這兩者相加,超過了50%。17.2%的市民支持限行,還要求擴大範圍,為的是提升通行效率嗎?

很可能不是,從日常生活體驗來講,更可能指向橫衝直撞的電動自行車對行人通行道路的擠占、對機動車正常行駛造成的安全隱患。而36.3%的人投出了“其他”選項,比例最高,這在投票中並不常見,也說明了限行並不能解決電動自行車日常行駛的主要問題。

長期來講,還是要考慮到非機動車,比如電動自行車、自行車的通行權,在道路上為這類車輛留出空間。要從根子上改進城市的交通,使各類出行方式滿足市民的多元需求,就是要對現有道路的通行權進行再劃分,為非機動車留出通行空間,重塑城市道路通行的規則意識。某種程度上,電動自行車搶道正是因為城市道路本就沒有為這類交通工具留出特定的道路;限行阻力很大正是因為以百萬計的電動車主認為自己沒有獲得應有的通行權利。

從政策趨勢看,限行應是終會落地的靴子,只是具體限行路段還會有所調整,但在有關電動自行車治理的社會討論中,在社交平台拿電動輪椅玩梗的戲謔中,不可忽視路權劃分的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