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字韓氏家訓,流傳500多年的家國情懷

“家國一體,國泰民安”

韓國平在先祖韓士英塑像前。

韓氏宗譜。

世陽,曲水河畔一個小鎮,距離南充主城區20公里。鎮名諧音“侍郎”,明朝這裏曾走出工部侍郎韓士英。韓士英親筆撰寫的320字的長篇家訓澤被子孫。家風代代傳,傳了500多年。7月6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來到南充市嘉陵區世陽鎮離場鎮3公里遠的龍鳳山下馬蘭溝村,傾聽韓氏家規的故事。

家訓代代傳 3代人4位“村幹部”

“我父親曾經是村里的農會主席,我也當了幾十年的村文書、村主任。”85歲的韓顯淼是韓士英第十五代後裔,鬚髮花白,口齒清楚,耳不聾眼不花。“我大半生都跟村民打交道,每位村民的家底、外來媳婦娘家情況、上門女婿的親戚朋友,我都瞭如指掌。”

那時候,如果有村民家裡突遇變故,沒有人手顧及田地,韓顯淼就會動員村里的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幫助這些農戶插秧。妻子弋玉清同樣熱心解決鄰里困難,每年青黃不接的時候,她愛端著麵粉或高粱到一些缺糧村民家裡去問候。

村里有兩口子鬧矛盾,老婆負氣回娘家。韓顯淼上門調解過後,讓妻子弋玉清乘車到幾十公裡外把她接回。那時候缺錢,來回搭個車都要買一鬥大米了。“老伴從不抱怨,看到人家和好如初,她打心裡高興。”

韓顯淼共有兩兒一女,每個兒女下面又有一兒一女,幸福美滿,是當地出名的“模範家庭”。到了退休年齡,韓顯淼離開村委會。村委換屆,村民又將他的大兒子韓國民選為村書記、村主任。按村民的說法,老韓主任是大家信得過的人,他的兒子也八九不離十。

高中畢業後,韓國民當過兵,退伍回家,自己也有一番創業的想法,後來當了村幹部,再後來調到鎮上治安室擔任負責人。離崗後,韓國民進入一家汽車製造廠,現在是該品牌汽車廣州分公司的一名車間主任。

幾年後,韓國民的弟弟韓國平高中畢業回家。村民在換屆時又將韓國平選為村幹部,韓國平在村主任這個位置已經幹了十多年。

“家為人根,國乃家藩。家國一體,國泰民安。”韓氏祠堂前,韓顯淼仍然能清楚地背誦出韓氏家訓開篇的16個字。韓國平3歲多的小孫子也能背出多句韓氏家訓。

馬蘭溝村,溝狀如馬蘭花,村民以韓、弋兩姓為主,分佈在溝兩岸,韓姓村民幾乎都是韓士英的後裔,兩姓人通婚較多,一個村差不多真正成了一大家人。

在韓氏家訓的熏陶下,村民們知足而樂、寬容忍讓,幾百年來都是歲月靜好的日子。現龍蟠鎮黨委書記孫偉曾在世陽鎮工作多年,對韓氏家風非常瞭解,“韓氏大姓在當地威望高,能服眾,遇上一些大事,請他們出面做鄉親們的工作,效果事半功倍。”

韓氏曾有一座幾百年曆史的祠堂,韓顯淼小時經常在祠堂里聽父親講故事。後來,老祠堂分給那些沒房的村民了。2018年,韓氏族人自籌資金,在龍鳳山腳修起了現在這座祠堂。

有了祠堂,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韓氏村民都會在祠堂里擺下宴席,粗茶淡飯,把酒話桑麻。開席前,有一個傳統節目,那就是集體誦讀韓氏家訓。大家比的是,哪家小孩考了多少分,能背家訓多少句。

家訓里滿滿的家國情懷 韓士英為人為官的真實寫照

明成化22年(1487年),韓士英出生在馬蘭溝的二房灣。

韓士英自小天資聰穎,博覽群書,勤習武藝,練就文武全才。24歲中舉,28歲那年(明武宗正德九年)與新都人楊慎同中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屢建奇功。他曆經明朝7代皇帝,72歲告老回鄉直至去世,享年86歲,葬於馬蘭溝。

44年官宦生涯中,韓士英始終履職盡責,忠心耿耿,不為利誘,敢於擔當。

江西榷稅期間,面對寧王的重金相賄,他婉言拒絕;面對寧王的恐嚇,不為所動。為此韓士英遭到報復,被誣告貪汙受賄、欺壓百姓。幸而韓士英一身正氣,有朋友的仗義執言、老百姓的擁護,終化險為夷。

明嘉靖年間,蒙古韃靼首領俺答汗因要求互市遭到拒絕,與明代朝廷矛盾加劇,遂入塞侵擾,韓士英奉命“督師”,保障了北方作戰軍隊馬匹、糧草和其他後勤物資的供給。嘉靖二十二年,韓士英領南京兵部尚書。他督師戚繼光轉戰浙江、福建,九戰九捷,把東南沿海倭寇驅逐出境。

72歲那年,韓士英如願落葉歸根,告老還鄉,為堵住眾人謀利之口,他寫了一副對聯掛在門上:朝廷放歸,誓不管閑事,內外親朋請勿開口;家庭宜靜,須早完公務,弟男子侄各當體心。

“賢良為本,百行孝先”“子孝媳賢,睦鄰善處”“博施於民,救人危難”……在老家安享晚年,韓士英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曆,寫下320字的長篇家訓,教育子孫怎麼做人、怎麼做事,滿滿的家國情懷。

曆史長河中,500年天地一瞬間。名望、地位和財富,都隨風而去,唯有家訓代代相傳,家風熏染,教化分佈在全國各地的韓氏子孫。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蘇定偉實習生陳娟娟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