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火繪葫蘆」傳承人廉毅翔,新京報小記者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

新京報訊(記者劉洋)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老北京火繪葫蘆」時遇到困難怎麼克服?7月20日下午,在第二十屆新京報小記者活動的首期學員結業儀式上,「神秘嘉賓」——非遺「老北京火繪葫蘆」技藝第五代傳承人廉毅翔來到現場和小記者們互動交流,帶領孩子們近距離接觸火繪葫蘆技藝、體會匠人精神,小記者也在採訪中進一步瞭解這位非遺傳承人。

「火繪葫蘆」傳承人廉毅翔展示葫蘆版「冰墩墩」「雪容融」。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火繪葫蘆」傳承人廉毅翔展示葫蘆版「冰墩墩」「雪容融」。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火繪葫蘆」技藝是一項傳統技藝。廉毅翔師從非遺「老北京火繪葫蘆」技藝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牛成果,他已堅守火繪葫蘆技藝傳承十餘年,舉辦文化惠民活動百餘場,讓火繪葫蘆技藝重回大眾視野,還曾經獲得北京青年榜樣的榮譽。

為了讓小記者深入瞭解「火繪葫蘆」這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廉毅翔帶來自己做的多個火繪葫蘆創意作品,其中有被改造成U盤的小葫蘆,用珠子和迷你葫蘆串成的精美手鏈,還有繪有山水畫的大葫蘆……小記者們被這些葫蘆作品吸引,「原來葫蘆還可以做這麼多的擺件」「這上面的畫不是畫的,而是燙印的」。小記者們七嘴八舌地說道。

廉毅翔教授小記者們繪製葫蘆的技法。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廉毅翔教授小記者們繪製葫蘆的技法。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在交流中,廉毅翔不僅講授了火繪葫蘆的概念和技法,還給孩子們普及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區別。廉毅翔介紹,有形的文化遺產,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築、人類文化遺址,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是物質文化遺產。而相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且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後,小記者們跟著廉毅翔一起分辨長城、戲曲、故宮以及皮影戲、書法作品等,哪些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書法作品’是物質文化遺產,書法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廉毅翔強調。現場,他還帶來了四個燙烙設備和葫蘆,邀請小記者體驗「火繪葫蘆」技法。「看上去很簡單,但畫起來比用筆在紙上作畫難多了。」來自垂楊柳中心小學的新京報小記者韓易霏感歎道,即便自嘲繪製出來的作品不夠完美,但她還是很珍惜這個親手完成的火繪葫蘆。

小記者們展示他們繪製的作品。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小記者們展示他們繪製的作品。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小記者們對這位傳承人的經歷充滿好奇,在新聞採訪環節,大家紛紛舉手提問。「傳承這一技法的意義在哪裡?」對於小記者的問題,廉毅翔笑道,首先,「傳統不能流失」是非遺作品在現代社會的意義;其次,葫蘆諧音「福祿」,具有「富貴、招財、平安、納福」的美譽,如果利用傳統技法將葫蘆製作成手工作品,人們可以利用它表達心意;第三,通過專業的技法繪製的葫蘆作品可以成為上乘的工藝品流傳。比如在北京冬奧會期間,「火繪葫蘆」便成為了北京市非遺作品的代表助力冬奧,作為禮物贈送給各個冬奧代表團及國際官員。

在傳承中你會遇到哪些困難?你是怎麼克服的?有想過放棄嗎……對於小記者的提問,廉毅翔一一作答。隨著採訪的深入,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地呈現在小記者面前。「首先,我做這件事情是基於熱愛,但數十年堅持做一件事情確實有困難,也曾有差點要放棄的時刻,但是我會調整自己,隨時主動去解決問題,我會找老師教我,也學會了勞逸結合。」廉毅翔表示,對小學生而言,長時間學習也會產生厭倦,但不要「悶著往前走」,可以通過充分地休息平複心情,然後重新來過。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