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模式試點改革改了什麼

撫旗儀式。本版圖片均由北京協和醫學院提供

2015年高中畢業的時候,出生於醫生家庭的胡聖懿很想學醫。但“高中生對自己的未來規劃並沒有特別明確”,再加上自主招生專業的限制,他與醫學夢失之交臂。那時的他沒想到,2018年夏天,北京協和醫學院推出的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班,會給他人生第二次選擇的機會。

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班,也被稱為“4+4”醫學試點班,錨定國內外頂尖高校的優秀非醫學類專業學生,招收有誌於醫學事業的本科畢業生就讀臨床醫學博士,經多重考試錄取後,這批學生將進入北京協和醫學院,開始4年醫學專業的學習。今年也是北京協和醫學院首屆“4+4”醫學試點班的畢業年。

事實上,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創新早在20世紀初就開始了。“臨床醫學八年製”是北京協和醫學院自1917年建校即創立的長學製培養項目,開啟了中國醫學界的科學醫學之路。一個世紀以來,一批批青年進入北京協和醫學院,接受中國最嚴苛的醫學教育,在這裏成長成才。

與這個夏天同樣火熱的,恐怕要屬當下的學醫熱。前些年,動輒有人說“勸人學醫,天打雷劈”,醫學專業一度遇冷。但近些年,情況變了,去年6月,在部分高考服務平台臨床醫學的搜索指數佔據榜首。今年高考出分後,百度聯合中國教育在線掌上高考發佈了《百度熱搜·2023 高考大數據》。統計顯示,今年臨床醫學在熱搜學科中排名第一,熱度遠超第二名。

6月30日上午,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2023屆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2023屆博士畢業生胡聖懿在畢業典禮上發言。得知自己要上台發言的消息時,胡聖懿正站在華山的半山腰,望著遠處縹緲的山頂,大口喘著粗氣。近乎垂直的山坡讓他有些膽怯,但內心的一種堅定和倔強仍督促著他向前邁步,這一幕,讓他回想起了4年的協和時光。

事實上,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創新早在20世紀初就開始了。“臨床醫學八年製”是北京協和醫學院自1917年建校即創立的開辦的長學製培養項目,開啟了中國醫學界的科學醫學之路。一個世紀以來,一批批青年進入北京協和醫學院,接受中國最嚴苛的醫學教育,在這裏成長成才。

王辰院校長為攜子同來的畢業生的娃娃“撥穗正冠”。

醫學關乎人的終極利益,醫學生們不敢不優秀

走在北京協和醫學院的長廊上,可以感受到4個字,“精英教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在畢業典禮上說:“一個世紀以來,協和醫學院八年製學生一直都是高考中取分最高的學生,一批批堪稱精英的青年進入協和醫學院,接受中國最嚴苛的醫學教育,在這裏成長成才。”全世界都是如此,中國也應該如此。王辰校長認為,最優秀的人應當有一部分來從醫。

24歲的博士生平陸獲得畢業生最高獎項:優秀畢業生校長獎。2016年高考,他以712的高分考入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八年製)進行學習。

平陸非常認同精英教學的理念。“無論是在課堂、病房,還是學術交流活動中,我們都能感受到,醫學需要很強的記憶能力將知識快速地吸收和消化。”他坦言,在醫學領域內,確實有很多難題等待醫學生們去攻克。“目前,每一種腫瘤我們都沒有攻克,很多疾病也都是處在有待進一步研究的階段。”醫學關乎人的終極利益——健康和生命,醫學生們不敢不是精英,不敢不優秀。

平陸認為對於“最優秀的人”的定義,絕不僅僅是高考分數的高低。醫學是跟人打交道特別多的一門科學,“堅定的從醫信念,正直的品格、為人處事的綜合能力和情商,永葆熱情,都是考察一個醫生是否優秀的標準”。

給胡聖懿第二次選擇機會的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班,也被稱為“4+4”醫學試點班。2019年,協和推出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班。錨定國內外頂尖高校的優秀非醫學類專業學生,招收有誌於醫學事業的本科畢業生就讀臨床醫學博士,經多重考試錄取後,這批學生將進入北京協和醫學院,開始4年醫學專業的學習。

“我們在遴選‘4+4’優秀生源時,始終遵循王辰院校長提出的‘三納’準則,即納多學科背景者、納愛醫者、納天下賢才。”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學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唐琳負責“4+4”的課程設計、招生和學生培養工作。今年也是北京協和醫學院首屆“4+4”醫學試點班的畢業年。

胡聖懿本科就讀於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地質專業,2018年,正值大四的他報名了首屆試點班。“在傳統的中國醫學教育中,別的學科的人是沒辦法學醫的,突然有這樣一個機會,重新點燃我心中醫學夢的火苗,我沒有任何猶豫,直接就去報名了”。

試點班最新招生簡章顯示,推免生(推薦本科應屆畢業生免試攻讀研究生——記者注)生源校為國內37所高水平大學;畢業生生源校為國際知名高校,包括13所中國大學和167所國外大學。

儘管面向非醫學招生,但並非所有專業的學生都有機會。多學科背景的申請者在完成本專業學習的同時,還需修讀累計不低於70學分的醫學預科課程;完成至少40小時的醫療衛生機構誌願者服務;提交3封推薦信,3名推薦人中需要包含2名生物醫學相關學科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推薦人。此外,學術能力、中文寫作、英語水平、動手能力、溝通交流、醫學認知、價值觀取向等方面也是納入綜合素質考量的內容。

“報考協和‘4+4’的同學都非常出色,本科階段的GPA(平均學分績點)都很高,並且有多學科科研基礎。”唐琳說,“但我們更看重的是同學們對醫學的認知和思考,投身醫學照護患者的專業誌向和職業素養,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以及成長路上的韌勁和抗壓能力。”

“短時間內快速學習的能力也很重要。”胡聖懿記得,自己參加複試時,老師進行一次縫合打結人工皮的醫學操作示範後,立刻要求他進行一遍,看他是否能做對。

“這些考核實際上是評估報考學生們是否有做醫生的基本能力,也就是評價學生適不適合學醫。”胡聖懿認為,“4+4”的同學們是大學畢業之後選擇學醫的,因此他們的選擇包含了成熟的思考,對醫學的選擇也會更加堅定,面對困難也會更有心理準備,這是這種學製存在的兩個優勢。

王辰院校長在畢業典禮的發言中說,“八年製的同學接觸醫學比較早、比較久,臨床優秀,有其特殊的優勢和特點;‘4+4’則有‘4+4’的特點和潛質。如果在臨床學習中‘4+4’有可能‘示短於近’的話,未來他們一定‘見長於遠’”。他們所承載的多學科的基因將在醫學界未來的實踐與發展中獲得表達,開出絢爛之花,結出豐碩成果。

八年製畢業生代表平陸發言。

國內最嚴苛的考核機制

在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畢業典禮現場,巨大的五星紅旗從畢業生們的頭頂緩緩掠過,同學們帶著對祖國的熱愛與崇敬,高舉雙手、輕撫國旗,共同完成協和畢業典禮的經典環節——撫旗儀式。

放眼望去,現場紅彤彤一片。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席吳沛新宣佈2023年學位評定結果,正式授予826名同學博士學位,655名同學碩士學位,136名同學學士學位。

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入學分數線高,但畢業時要想獲得醫學博士學位,除了必須具備優良的醫德醫風和職業素養外,仍然必須遵循國內最嚴的標準。

不同於其他院校,在北京協和醫學院是“80分合格”,而不是“60分萬歲”。畢業標準中有一條就是:全學程中必修及專業教育限選課程GPA不低於3.2(相當於百分製80分——記者注),課程不及格數不超過1門且畢業前重修及格。

“‘健康所繫,性命相托’啊!試想一下未來給我們看病的所謂專家,是個只追求60分躺平的醫生,咱心裡害不害怕?敢把自己性命託付給他嗎?”談起這種看似不近人情的畢業標準,唐琳認為,協和培養的是“德厚、誌遠、才盛”的醫學領軍人才,無論未來從事臨床工作,還是投身公共衛生、生物醫藥、醫政醫管等“醫+X”領域,都應勤奮精進、力臻卓越。

事實上,從入學開始,精雕細琢、不甘平庸、追求卓越也成為協和學生的自覺。博覽群書而專精一門,是平陸一直以來對於博士的理解。“8年前報考協和醫學院時,我覺得自己畢業時可以看很多病,能夠解決很多醫學問題。”經過8年協和熏陶後,他和同學們受教於數不清的名師大家,成長是肉眼可見的,同時他覺得壓力也很大。“和前輩們相比,我們書讀得夠嗎?醫學得精嗎?”他在優秀畢業生代表發言中提出的“兩問”振聾發聵。

有別於協和傳統的八年製,臨床醫學專業試點班更接近於美國醫學教育的經典4+4模式。教育教學方法上以學生主動學習和小組學習為主,採用國際上通行的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以臨床問題為導向的教學、小組討論、翻轉課堂、模擬教學等方法。在臨床教學中實行學生融入病房醫療團隊、在實踐中學習的教學模式,強化臨床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

試點班的學生們要在4年學製時間內完成醫學基礎課程、臨床理論課程、臨床見實習以及全程學術能力構建,難度和壓力可想而知。跟本科階段的學習相比,胡聖懿覺得協和的醫學教育強度更高。“需要學的東西很多,學習的密度和強度也很大,而且因為跟生命健康相關,所以需要掌握的程度很高。”

除此之外,胡聖懿認為理科思維和醫學思維的轉換也是一個難題。理科思維就是直接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醫學思維不是這樣的。“醫學中,很多都不是是或否的問題,也不是治癒或沒治癒的問題,你需要和患者溝通,理解患者的情況,比如他的經濟情況、家庭條件,結合我們現有的治療技術,給他一個最優解,而不是正解。”

王辰院校長在畢業典禮上提到,“我與‘4+4’同學座談的時候,他們談了這4年的不易,他們用4年的時間學習醫學院本應5年學習的內容,而且內容更多、要求更高,因而他們沒有週六週日,沒有寒假暑假,少有在12點以前睡覺,很多同學沒有在1點以前睡過覺。對於一個青年學生來說,這麼大的生理、心理負荷,非常人所能想像。”這更足見“4+4”同學為醫學付出的決心之大、毅力之堅。

更為具有挑戰性的是,協和試點班在培養過程中有多個時間節點的通過性考核,例如臨床準入資格考試和實習準入資格考試。考核未通過者,可選擇重新修習,或通過分流機制由醫學博士(M.D.)培養項目轉入科學博士(Ph.D.)、科學碩士(M.S.)培養項目。

“4+4”試點班博士畢業生代表胡聖懿發言。

“未來的路還有很長,困難還有很多”

醫生就業的穩定、收入的豐厚、社會地位的崇高在社會輿論中廣為流傳,也是不少家長勸說孩子學醫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協和醫學院8年的學習過程中,平陸發現,救死扶傷的初心才是能夠真正支持他們走到最後的根本原因。

他提到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位患者。在外科實習時,平陸遇到一位50歲左右的男性病人,他左側的腰部有一個很深的洞,因為是感染傷口且一直流膿,需要經常來換藥。作為剛上臨床的小白,他一開始看到傷口很害怕,並且能夠明顯感受到病人的不信任。“因為我是實習生。他會覺得為什麼不重視他,讓實習生來做這個事情。”雙方都有心理上的壁壘。

但到後來,這位患者每次見到平陸過來都會很開心,平陸也感悟到了書本上沒有的人文關懷。“書本上冷冰冰地寫著:清除表面汙物直至露出新鮮肉芽組織。但是我在操作前會跟他說:鑷子進傷口時會涼會疼,您的傷口比上次好多了。”

在平陸的幫助下,這位患者的傷口從一個大概兩三公分直徑的洞慢慢縮小,直至完全乾淨。“一顆盡自己所能幫助別人的心,才能讓你在漫長且嚴苛的醫學培養過程中堅持下來。”

時至今日,他們的醫學生培養之路依然沒有走完。“即便現在畢業了,我們可能只是對於常見疾病有著基本的認識,而對於一些更為罕見、複雜的疾病還需要經過10年、20年的學習才能夠真正解決。不僅如此,臨床思路更是需要終身學習去鍛鍊和提高的。”平陸坦言,培養週期確實要比他想像的更長,付出的努力也要更多。

胡聖懿的父親作為一名基層大夫,親身體會過醫患矛盾的尖銳。近年來,社會上也出現一些傷醫行為。但他依然選擇堅持理想,實現自己的醫學夢。在他選擇從地質學轉到醫學專業時,就做好了未來要持續奮鬥的準備。經過4年的學習,他認為自己學的東西只是滿足了基本要求。“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未來的路還有很長,困難還有很多。”

在畢業典禮接近尾聲時,王辰院校長對2023屆畢業生說,未來每年畢業日,或許風和日麗,或許逢雨,或許烈日,或許疾風,這如同我們未來醫學職業生涯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情境和現實,並不以個人的意誌為轉移。作為醫學專業和職業人士,應當有所預期,坦然面對。遇風和日麗,取得成績,事業進展,一定不可膨脹,要更加謹慎勉力前行。遇驕陽烈日,暴雨雷電,要依然初心不改,苦心孤詣,勵誌兼程。

責任編輯:薑蕾,齊征,陳卓,李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