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所聯動:探索城區矛盾化解機制

民警、律師、人民調解員在為糾紛雙方調解 資料圖 民警、律師、人民調解員在為糾紛雙方調解 資料圖

本報記者 潘高峰

家住虹口區涼城新村街道文苑小區的伍先生怎麼也想不到,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不但把他家燒成了廢墟,還殃及樓下鄰居,造成兩家人難解的糾紛。

關鍵時刻,社區啟動了派出所、司法所、律師事務所“三所聯動”糾紛調處機制,為居民釐清是非、化解矛盾,不但有情有理,更於法有據,讓事件有了妥善且溫暖的結局。

在上海這座超大城市,大量糾紛警情的背後,其實是複雜的經濟關係和法律關係。很多矛盾通過110報警現場處置,可能暫時平息,但矛盾還在,只有靠“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上海虹口區正在探索的“三所聯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為釐清超大城市中心城區矛盾糾紛特徵,用法治思維書寫新時代“楓橋經驗”提供了實踐與樣本。

災後的情理法糾葛

今年5月21日,虹口區涼城新村街道文苑小區某棟樓的601室發生火災,房主伍先生幾十年積累的家當付之一炬。

當時,消防部門出水撲滅了601室的明火,卻無可避免地產生“附帶影響”——大量消防用水滲入5樓,不僅造成501室周阿姨家的天花板、櫥櫃、電器等損壞,還因異味和漏水導致的安全問題讓周阿姨有家難歸,正常生活被打亂了。

為了讓受災居民早日恢復正常生活,社區民警決定啟動“三所聯動”機制,為雙方調處糾紛。5月30日進行的首次調解並不順利,周阿姨指責伍先生家的火災讓自己“有家不能回”,災後也對自己的生活缺乏關心,伍先生認為周阿姨給出的損失清單過多,導致消防部門無法快速完成事故認定,才讓清理工作一直無法開始。雙方互相指責,各執一詞。

穩定雙方情緒後,社區民警建議將調解現場搬到周阿姨家中。在居委幹部、律師、人民調解員多方見證下,雙方共同對物損情況進行清點、核實。民警還聯繫消防部門,就火災事故調查進度、後續處置流程等為雙方當事人作好政策解釋,並請來物業專業維修人員幫周阿姨檢查電器線路,排除隱患。

消防部門很快查明起火原因,原來是電氣故障引燃了周邊的可燃物。6月2日,在涼城新村派出所的“三所聯動”調解室內,民警、人民調解員從和諧鄰里角度進行共情分析,律師從減少訴訟的人力、財力成本投入進行專業釋法。曆經5個小時,在對30餘條賠償清單逐條“會商”後,雙方從劍拔弩張到握手言和,從針鋒相對到相互理解,當場簽訂了調解協議並立即履行,矛盾糾紛得到徹底化解。

調解成功後,居委幹部又將小區238名居民捐贈的39592元現金交給伍先生。面對這份“雪中送炭”,伍先生百感交集,一再道謝。各方力量彙聚成的暖流,不僅鼓舞著受災家庭,也推動著整個居民區向上向善,一起火災引發的矛盾衝突,終於有了一個圓滿而溫暖的結局。

送“法”到百姓身邊

類似這樣的“三所聯動”糾紛調處,僅今年在虹口區就有數千件。

虹口區面積不大,只有23.48平方公里,實有人口約有74.7萬人,人口密度3.18萬人/平方公里,60歲以上老年人口約占41%,人口密度和老齡化程度全市最高,日常糾紛較多。

今年以來,在大興調查研究的背景下,上海虹口公安分局會同相關部門不斷健全完善“三所聯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形成街道、居委、社區三個層面各有“三駕馬車”的解紛格局。據統計,今年虹口區共排摸矛盾糾紛7837起,對小糾紛早發現早介入並分級調解後,3106起矛盾糾紛被納入“三所聯動”機制化解,化解率達98%以上。

“三所聯動”為何能得到百姓認可?在虹口公安分局黨委書記、局長柳國青看來,“群眾路線”和“法治思維”,是解決矛盾糾紛難題的“兩把鑰匙”。

以往的基層糾紛調解過程中,人民調解員、社區民警往往以“老娘舅”的傳統方式進行糾紛調解,但隨著法律意識提升,居民群眾迫切需要律師等第三方法律工作者給予“解惑”和“支招”,在涉及大額賠付款的民事糾紛中,當事人更需要法院司法確認予以“背書”,為雙方履行協議提供充足法律支撐。

“很多矛盾糾紛激化,不是群眾故意要鬧,而是法律服務離他們太遠,大家不知道去哪裡找‘法’,加之訴訟等途徑成本高、時間長,部分人就放棄走法律途徑了。”柳國青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糾紛,還是要堅持“法治思維”,把“遇事找法”作為重要價值追求,努力把“法”送到百姓身邊。

據統計,目前虹口公安分局推動在全區建成9個派出所矛盾糾紛調處室、8個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11家簽約律師事務所參與到“三所聯動”中來。在此基礎上,全區198個居委內都建立了法律服務室,230名社區民警、105名律師和310名居委幹部調解員有機整合,讓居民真正感受到“法在身邊”。

從糾紛調處到社區治理

“三所聯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過程,無形中也在不斷推動社會各方力量積極投身社區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正在逐漸深入人心。

加裝電梯中的矛盾糾紛,是社區治理中常見的難題。虹口區水電小區建於1983年,常住人口4000餘人,60歲以上老人占比超過一半。大部分老人腿腳不便,居住在中高樓層出行困難。2021年下半年,水電小區啟動加裝電梯改造工程,共計29個樓棟參與。但隨著項目不斷推進,居民矛盾不斷凸顯,令加梯工程推進緩慢,到2022年3月,小區僅成功加裝兩部電梯。

加裝電梯涉及較高的安裝費用,傳統的“老娘舅”式講情說理調解方式效果較差,隨著居民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提升,強烈需要律師等第三方法律工作者給予“解惑”和“支招”。

關鍵時刻,“三所聯動”機制成了各類矛盾糾紛化解的核心平台。在這個平台上,社區民警、街道幹部、加梯專業律師、電梯公司、業委會、居民自治小組不斷參與進來,自發組成“加梯專班”,29個樓棟組長、黨員幹部、居民代表也各自成立了“三人自治小組”。

“加梯專班”先後舉辦六場加裝電梯宣傳會和徵詢會,為居民集中解讀加裝電梯政策、惠民條款,提供技術諮詢等服務;同時開展矛盾調處、法律諮詢等工作,先後走訪有意見的居民600餘戶,收集彙總每棟樓電梯加裝的難點,製定“一梯一方案”,全力解決居民訴求……最終,29個樓棟居民全部完成意見徵詢,目前已有7個樓棟完成電梯加裝,10個樓棟正在施工,12個樓棟正開展專家評審。未來所有電梯完工後,將惠及居民1800餘人。

小區“殭屍車”難清理,同樣是社區治理的痛點。在虹口區中虹小區,有多輛“殭屍車”長期無人問津,佔用了本就緊張的小區公共停車資源,居民對此反響強烈。物業、居委多次介入,但是每次溝通,有的車主雖口頭答應,卻無實際行動,有的乾脆矢口否認車是自己的。

“殭屍車”的處置難點在於車輛權屬。車主不主動配合,物業沒有執法權,而交警、城管等執法部門因無明確法律規定,處置稍有不當就可能造成侵權,引發糾紛。涼城街道試點通過“三所聯動”處置“殭屍車”,由社區民警通過公安機關的車輛信息管理平台,及時找到並約談車主。約談中,社區民警告知“殭屍車”的危害,律師進行釋法教育,調解員就車主與小區物業管理公司之間欠繳的停車費問題開展調解,達成一致意見後簽訂人民調解協議書。

經過約談,大多數車主表示配合自行清理,也有車主因對小區物業公司管理服務心存不滿,拒絕配合。居委幹部、調解員、社區民警、律師、小區物業主動上門與車主溝通,物業公司當場承諾改進服務,並就欠繳停車費問題與車主達成一致,最終成功解開車主心結。

不斷探索 突破難點

今年5月22日舉行的上海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上,市委書記陳吉寧強調,要優化大調解工作格局,進一步擴大平台覆蓋範圍、注重作用發揮,強化法律服務,用好典型案例,更好助力治理數字化,維護城市安全穩定。

對照這一要求,“三所聯動”機制無疑有不少瓶頸需要突破。比如,如何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將“法在身邊”的體驗從線下搬到線上,惠及更多市民?

“三所聯動”微信小程序應運而生。這個小程序共設置“法律援助”“調解預約”“線索舉報”三個欄目,如果有法律問題諮詢,律師會在24小時內回覆,如果有需要調解的矛盾糾紛,則可以在線預約。小程序上線不久,社區民警孟凡亮就通過“調解預約”功能,與居委幹部、律師接待了一起因社區內房屋整體修繕,導致租客需臨時外出租房的補償糾紛,最終房東和租客簽訂補償協議,矛盾成功化解。

令人驚訝的是,年邁的馮阿婆竟然也通過小程序提交了關於指定監護人的法律諮詢。在上海,馮阿婆孤身一人,只有一個遠在安徽的哥哥。接到法律諮詢後,民警和居委幹部十分重視,經過多方調查,瞭解到馮阿婆哥哥的女兒楊女士具備贍養條件。經過多番溝通努力,楊女士同意承擔贍養義務。關於馮阿婆對財產管理、遺贈的顧慮,律師也進行了詳細解答,並為雙方起草了遺贈扶養協議,從法律上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6月2日,在虹灣居委“三所聯動”調解室內,馮阿婆與楊女士簽訂了協議。

如今,隨著“三所聯動”微信小程序逐漸為居民熟知,平台每月都能收到200餘個線上的矛盾糾紛調解預約、130餘個線上法律諮詢。

要讓居民群眾感受“法在身邊”,基層律師配置能否跟上也是關鍵所在。今年以來,虹口區大力擴充社區律師力量:原則上要求每三個居委會配一名律師,每個“三所聯動”平台至少有三名律師參與,每個參與律所每週不少於兩個半天有一名律師固定坐班,每週有兩名律師巡迴社區參與調解。

在涉及大額賠付款的民事糾紛中,“三所聯動”機制還在探索建立訴調對接的綠色通道,在最短法定期限內為當事雙方提供司法確認服務,有效提升化解成功後的執行效率。

很多律師參與“三所聯動”機制後認為,雖然不能對所有糾紛“藥到病除”,但通過該機制可以讓居民日常矛盾的“疑難雜症”得到法理和情理的“專家會診”。確實要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的矛盾,也可以及時向司法機關分流。

此外,“三所聯動”機制還在探索將解紛工作延伸至社區圍牆外,目前已深入全區10個商圈、3家醫院、4處工地、31所學校等群眾矛盾易發場景。隨著越來越多的矛盾糾紛被第一時間處置化解,今年虹口區糾紛類警情環比下降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