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丘成桐:不能只盯著應用,更要推動數學基礎研究

活動現場 澎湃新聞記者 朱奕奕 圖

“未來期望上海能夠在基礎科學尤其是數學的研究方面取得成績,成為世界重鎮,我相信上海是個在科學上很有前途的城市。”首位菲爾茲獎華人得主丘成桐這樣說道。

7月24日-26日,來自國內外的近40位頂尖科學家將齊聚上海,其中包括多位菲爾茲獎得主、各國院士。他們將在2023浦江創新論壇會議季活動——浦江基礎科學發展論壇上,共同探討“基礎科學的現狀與未來”。

47年前,33歲的丘成桐成為曆史上第一位榮獲菲爾茲獎的華人數學家。在業界,菲爾茲獎被稱作是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年輕的丘成桐一戰成名,在這之後,他又先後獲得了四個世界級的最具含金量的獎項。從此,丘成桐也成為目前為止全世界唯一一位囊括了所有重量級數學獎項的大滿貫得主。

1979年,丘成桐回到中國,堅持在國內開辦數學機構,悉心培育數學人才,一心助力中國成為數學大國和強國。如今,他是清華大學講席教授、求真書院院長、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

對於基礎科學的發展,丘成桐直言,中國改革開放至今,更要看到,除了技術以外,要從根本的創新能力上有所改進,因此近年來中央對基礎科學非常重視,他也很高興看到這一點,因為這對未來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丘成桐提出,基礎研究發展的關鍵因素除了政策經費的支持,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也很重要。“要把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同時進行,不是單單依靠經濟手段,當人才來到中國之後可以發揮所長,可以和中國的學生、教授一同努力,打造全世界最先進的成果。”丘成桐表示,良好的學術環境是對人才最大的吸引力之一,他在北京也做了很多相關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目前很多海外教授願意全職來到北京工作,他相信上海也可以做到。

同時,丘成桐表示,上海應當致力於打造世界一流高校,從而推動國際化的交流,吸引全世界的學生來求學。

對於如今的多學科交叉發展,丘成桐說,上海本身就是一個多學科交叉交流的地方,其中數學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學科,並和多學科發生交叉,“傳統上數學和基礎物理是交叉最深的,現在有了更多的學科交叉,例如生物醫學和數學的交叉,例如人工智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多學科交叉,但也需要數學家的幫忙。”

丘成桐也指出了多學科交叉發展的一個誤區,“現在的多學科交叉不能只看到應用,要看到學科本身的發展,不是只要學科交叉了就能有成果,而是每個基礎學科都很強,得到充分發展,以基礎科學為主,以應用為場景才能得到成果,並且要打造從基礎科學到應用甚至到上市公司的全鏈條發展。”

丘成桐指出,打造數學研究重鎮,不能只盯著數學的應用領域,更要推動數學本身的基礎研究。“沒有數論、代數、幾何等數學基礎的強勢,應用是做不出來的。交叉學科的發展,也需要兩個學科都很強,才能做成交叉。”他以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為例,“在雁棲湖(研究院),25%的人進行基礎研究,75%的人進行應用研究。做應用研究的項目,一半可以用在產業中,目前好幾個項目可以進入公司化階段。從基礎研究到上市公司,我們不要缺少任何一塊內容。”

“我們有信心也有雄心,相信能看到上海成為基礎科學重鎮。”丘成桐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