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後人傳承範氏家風助力鄉村振興

“心懷仁善 克己奉公”

範海全在改板溝村和包村領導一同入戶慰問患病老黨員。

範氏分支譜。

範文正公家訓百字銘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勤讀聖賢書,尊師如重親;禮儀勿疏狂,遜讓惇睦鄰。敬長與懷幼,憐恤孤寡貧;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字紙莫亂廢,須報五穀恩;作事循天理,博愛惜生靈。處事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兒孫堅心守,成家種義根。

每年夏末,遂寧射洪市大榆鎮改板溝村的菊芋(洋薑)種植基地,總能給人帶來“衝天香陣透玉太,滿溝盡帶黃金甲”(註:玉太為原地名)的意境韻味。

改板溝曾經是當地出名的貧困村,範海全在外打拚創業成功後,毅然回到家鄉競選黨支部書記,帶領大家脫貧致富。“我們是範仲淹的後人,從小奶奶便讓我背誦《範文正公家訓百字銘》,讓我“逆行”歸鄉、反哺故里的,正是那‘心懷仁善、克己奉公’的範氏家風。”範海全說。

由省紀委監委機關、省委宣傳部主辦的第二屆“天府好家規”徵集活動啟動以來,收到了不少家風家規故事。近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走進改板溝村,瞭解範仲淹後人傳承家風家訓助力當地鄉村振興的故事。

傳承先祖家風 範氏後人均“心懷仁善”

1741年,範仲淹第21代子孫範欽若率5子由廣東長樂縣(現五華縣)遷移到四川華陽,距今近300年,曆11代子孫。據範氏族譜記載,射洪改板溝村的範氏族人是由今南部縣一脈遷徙而來。

北宋政治家錢公輔在《義田記》中說:“範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鹹施之。”作為範仲淹後世支脈,範海全家族沿襲著先輩們的精神足印,一直傳承著文正公的寶貴精神財富。

“我小的時候,村里條件不好,奶奶常把地裡的洋薑洗淨,醃製成脆嫩可口的泡菜送與鄉親,讓大家的日子好過一點。”範海全回憶說,奶奶披星戴月地勞作,帶著孩子們努力生活,雖然自己家裡也不容易,但她秉持“心懷仁善”的家風,盡自己所能幫助別人。

範海全的父親是一名打石匠,村里鄉鄰修房子打地基,他都熱心幫忙,包括後來修路、修學校、修民渠,他都盡力參與其中。“他說自己辛苦點不算什麼,範氏家訓中講‘克己奉公’,自己應該這麼做。”

到了範海全這一代,便徹底把奶奶留下來的“洋薑泡菜”發揚光大,讓地裡的洋薑變成了“金疙瘩”,也讓家鄉因為洋薑產業脫貧奔小康。

1986年,範海全外出務工,一走就是30年。這期間,他團結帶領家鄉400餘人打拚創業,在西安辦起年均產值500萬元的裝修企業,跟著他幹的老鄉人均年收入達8萬元。

2016年,射洪有關方面邀請在外商人返鄉創業,範海全毅然回到鄉里,決心帶領大家脫貧致富。

助力鄉村振興 修路建特色農產品基地

改板溝村要脫貧,首先要解決的是資金、人力問題。為此,範海全變賣西安兩處房產,將年邁的父母接回村里居住,全身心投入改板溝村的脫貧致富事業。

為找到合適的產業項目,範海全把家鄉的泥土裝進口袋,自掏腰包到全國10多個農科所去化驗、諮詢,考察十多個特色農業產業基地,最終決定在改板溝村發展洋薑種植,成立合作社。他自己出資加上範氏家族籌資,把水泥路修到了村民家門口。

隨後,範海全籌資1200餘萬元,成立農業公司,對洋薑進行深加工,打造了屬於農民自產自加工自銷的特色農產品之路,其中開發的菊芋粉、菊芋粉掛面、洋薑泡菜三個產品成為“四川扶貧”集體商標用標產品,成功進入北京、上海、重慶、西安等大市場,年銷售額2600萬元。

從開始的缺技術、缺廠房、缺信任,到後來5000餘畝的洋薑種植基地,範海全帶領改板溝村以及金華、廣興、複興等6個鎮、7個貧困村發展洋薑產業,貧困戶年均增收12000元。

此外,他以“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之家訓,團結鄉親。2016年,楊柳書家中失火,房屋受損,範海全得知消息後,當場自掏腰包7000餘元,幫助其修繕房屋。

身為村黨總支書記和村主任,範海全以先祖範仲淹的家風文化,凝聚改板溝村範氏族人的精神力量,改變了改板溝村的落後面貌,引導了向善、向美、向好的精神風尚。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劉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