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爾善揭秘《封神》三部曲拍攝:不是最貴的,但一定是最高效的

隨著口碑的不斷髮酵,烏爾善執導的中國神話史詩《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後文簡稱《封神第一部》)在市場上也實現了排片佔比逆轉,上映第7天,票房已經超過6億元。

三部曲連拍、18個月拍攝週期、438個拍攝日、烏爾善單人單組有342個拍攝日,華語電影中從來沒有劇組經歷過這麼漫長的週期和複雜的拍攝。20個國家的外籍工作人員,先後進組工作人員超過8000人,如此複雜的劇組能夠用一個統一專業的工作流程去運作,對於中國電影工業化來說,已經是非常大的進步。

《封神第一部》的口碑不斷髮酵。

在烏爾善看來,《封神三部曲》在整個中國電影的工業化進程中,邁出了巨大的一步,證明中國的整個電影製作團隊,可以達到國際一流水準。

《封神三部曲》的整個拍攝過程,用烏爾善的話說,就是有序穩定,每天跟正常上下班一樣,「我覺得拍電影,不是大家想像的亂七八糟,趕來趕去,拚命熬夜,我覺得那好像不是電影正常的工作方式。」飾演薑子牙的黃渤,也驚歎於劇組十分有序的管理和工作流程,「不像我們平時拍個戲‘雞飛狗跳’,東改西改,幾千人的劇組有著極強的協調性」。

烏爾善是一位拍戲很慳錢的導演,三部連拍的方式就節省了20%的預算。他拍戲很注重準確度,不會因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浪費大家時間,所以342天的拍攝日鏡頭有效率很高。烏爾善很自豪地說,《封神三部曲》單片拆分開來,並不是中國最貴的電影,難度卻是最高的,「你之前看到的一些電影比我們貴多了」。

在等待《封神三部曲》上映的日子裡,烏爾善也沒有任何焦灼,反而覺得能用認為正確的電影工作方式拍戲,「整個感覺還挺幸福的」。

【視效】

數字角色雷震子能做到情緒交流

在電影籌備初期,烏爾善就清楚,《封神三部曲》會觸及視效層面中非常高難度的一些創作,比如雷震子這樣的數字生物角色,以及龍鬚虎、九尾狐、墨麒麟等這種數字生物,還有一些大規模人類戰爭場面、奴隸搭建封神台、朝歌民眾迎接凱旋隊伍等集群動畫。要想令如此體量和難度的視效技術在大銀幕完美體現,當時國內視效公司很難做到。

2016年,烏爾善和團隊考察了美國、新西蘭的一些視效公司,它們是有技術能力,但不可能配合劇組這麼長的工作週期,讓這些視效藝術家5年時間來中國工作不現實,成本也承受不住。

2017年,烏爾善為了拍攝《封神三部曲》專門成立了一家視效公司「魅思映像」。公司集結了海內外的藝術家,比如四季的末那眾合工作室、徐天華的天何言工作室等,這些概念設計全部都是來自中國的藝術家完成,而視效製片人、視效總監,還有一些專門寫軟件程序的藝術家在美國。這樣就組成了北京公司和洛杉磯公司,針對這個項目去整合全球資源,能全程配合電影從概念設計到拍攝以及到後期的系列工作。

《封神三部曲》的第一副導演、執行製片人孫曄,還有另一個身份,就是視效公司「魅思映像」的負責人。他會根據不同公司的長項進行視效製作的分工,等確定了每個公司負責的視效內容後,在拍攝過程中,就會把這些公司的主要負責人,請到拍攝現場和劇組一起拍攝這場戲,而不是等到後期定剪,視效公司才第一次看到拍攝畫面。

孫曄認為這種工作方式的好處是,視效公司負責人和現場工作人員會有很好的交流,可以把後期視效技術手段和現場技術手段完美結合起來,效率更高。「以前的話,我們有時候會拍好幾種方案,方便後期去做視效,但他們來到現場以後,就會很精確地告訴你,控制在什麼樣的程度是準確的,哪些東西是可以不用這麼複雜的去拍攝,剩下的交給他們就可以,這樣會節約很多現場拍攝的時間」。

《封神第一部》中的數字角色雷震子視效難度很高。

《封神第一部》全片2300多個鏡頭,視效鏡頭有1700多個,而視效難度最高的數字角色雷震子,以及墨麒麟等數字生物,都是「魅思映像」的洛杉磯分公司做的。視效難度在中等層級的,就分包給全球8個不同的視效公司,由「魅思映像」做整個的統籌管理和質量檢查,最後完成交回劇組。這樣才可能在保證質量的同時在後期製作週期內完成。

在烏爾善看來,數字角色雷震子算是華語電影視效上的一個重要突破,之前可能也出現過這種難度層級的數字角色,但可能是遊戲級的,還不是電影級,在精度表演的細節上還達不到最高難度。之前烏爾善曾考慮過採用虛擬拍攝的方式製作雷震子,還在洛杉磯做過測試,後來因為技術過於複雜就放棄了,但保留了當時測試的動態捕捉技術。

「給雷震子做動態捕捉的是一個很棒的話劇演員,叫韓鵬翼,他是孟京輝戲劇工作室的演員」,烏爾善說,電影完成了一個達到真實電影級別的數字角色,從無生命體進入到有生命體的製作,不再是一個卡通裝飾形象,而是在生物學上真實合理的,從嬰兒雷震子跟姬昌的情感交流,到已經長大的雷震子,能讓觀眾感受到情緒是有交流的,是有表演的。

烏爾善透露,在第一部中,雷震子就是露臉,從第二部開始參與複雜的戰爭場面,角色的重要性會越來越大。並且,之後還會有大量生物角色出現,第一部彩蛋出現了墨麒麟,第二部就會變成很重要的一個數字生物。

【置景】

棚內搭建的森林場景可以引來蝴蝶

《封神第一部》中有一個場景,成千上萬名奴隸在建造祭天台。烏爾善說,那個鏡頭完全是純電腦數字特效CG拍的,「我找不到那麼多長得那麼瘦的演員,也沒法搭那麼高的工地,只有靠數字方式能夠實現」。片中還有大量的群戲場景也都是數字完成的,比如拍攝一些大規模戰爭場面,千軍萬馬的衝鋒,朝歌百姓跑去迎接凱旋的隊伍等都是通過集群動畫技術來實現。

片尾彩蛋出現了經典的「薑太公釣魚」的畫面。孫曄說,最初劇組打算去西藏實拍這個經典鏡頭,場景都選好了,在林芝的一條河上。但如果演員黃渤還有攝製組工作人員都去的話,精打細算也得100人,成本高且費時間,工作人員還可能面臨高反危險。最終劇組取消了實拍的計劃,想了一個辦法,先派美術組去把薑子牙要坐的那塊石頭1:1翻模回來放在棚里,黃渤是坐在棚里的石頭上拍的。然後再派幾個人組成的航拍小組去到林芝那條河上,在那塊石頭上立了一個魔術腿,一個杆,又放了一個網球,模擬薑子牙的位置和他身體的高度關係,方便航拍的攝像機去聚焦,然後將完成的鏡頭交給團隊去算攝影機軌跡,再和視效團隊一起定一個CG薑子牙和真實薑子牙的轉換點。

《封神第一部》中的「薑太公釣魚」鏡頭。

「離鏡頭很遠時的薑子牙是可以CG完成的,後來其實鏡頭裡沒有採用CG方式,你看到的鏡頭全是實拍的,只不過是分層拍攝,兩邊合成的」,孫曄說,觀眾可能看著很簡單,但製作過程特別複雜,差一點就合不上,因為整個航拍的行程非常長,從山頂一直到河邊大概有六七百米的飛行距離。

影片開場不久,有一場妲己在馬車里旋轉,狐妖附體的鏡頭,也屬於那種觀眾可能看不出來,但CG製作難度極高的段落。在孫曄看來,這個鏡頭的難度在於,通過預覽之後去分析鏡頭怎麼運動,如何拍演員,演員怎麼完成她的表演,如何與周圍的環境互動,攝影怎麼構圖。因為實拍的時候,只有飾演妲己的演員娜然站在一個轉台上,只畫了一個面妝,穿藍色衣服,除了她的面部表演是保留在畫面中的,剩下全部都是通過CG製作。「這極大考驗團隊的智力、執行手段的經驗和各部門之間的配合。馬車是在翻滾的,車窗的位置一直在變,光怎麼打,都是挑戰」。

《封神第一部》劇照。 妲己被狐妖附體。

烏爾善也給新京報分享了一個在美術置景上難度極高,能夠「以假亂真」的案例。

為了完成影片結尾姬發騎馬在森林奔跑、饕餮撞擊追逐的戲份,劇組將西藏林芝、墨脫地區的森林翻模回來放大,在青島1萬平方米的攝影棚里搭建了整個森林系統。西藏地區的森林都是保護區,不可能架機器拍攝騎馬奔跑的戲,並且沒有穩定的燈光和天氣,只能在棚里搭建場景。

姬發騎馬在森林奔跑那場戲,馬要在森林裡面全速奔跑8秒鍾。「馬啟動的時候在棚外頭,速度跑起來後進棚,8秒鍾拍攝之後又出棚了,轉一圈再回來」,烏爾善透露,只有將1萬平方米攝影棚全部搭好,才能拍出8秒鍾的極速奔跑。

在攝影棚中搭建的森林可以做到以假亂真。

整個森林的搭建,是《封神三部曲》在電影美術置景方面一個極高難度的場景。在烏爾善看來,置景最難的不是那些工業化、幾何化的東西,最難的是自然生態、生物多樣性,比如要搭一棵逼真的樹,樹上有藤蔓,藤蔓上有苔蘚,苔蘚上還長出蘑菇,要真實自然,就太難了。

烏爾善自豪地說,整個森林場景完全可以「以假亂真」,搭完景以後,好多蝴蝶昆蟲都飛過來,在森林裡面待著,特別有意思。

【經驗】

原創發明挖掘機藍幕技術,教會很多劇組

從《畫皮2》開始,烏爾善就嘗試瞭解荷李活劇組的標準工作流程和劇組管理模式,只不過當時他只是導演,沒有其他權力。等到拍攝《尋龍訣》的時候,他的公司長生天影業也是該片的承製方,一些規範的劇組管理方式才得以真正落實。

到拍攝《封神三部曲》的時候,烏爾善覺得這才真正達到國際一流的劇組管理能力。當時他還向《指環王》系列製片人巴利·M·奧斯本請教如何組織這麼複雜的拍攝,對方也非常無私地把當時劇組的工作資料給到烏爾善,比如如何安排整個拍攝週期,工作人員怎麼休假等比較實際的問題。

烏爾善說,因為劇組有20個國家的外籍工作人員,他們聖誕假怎麼休,中國人的春節假怎麼休,都會根據具體情況做好安排。

這些都是荷李活經過上百年的電影工業基礎積累下的經驗,烏爾善很感謝他們能無私分享給劇組。不過,《封神三部曲》劇組一些原創性的想法也是荷李活沒有想到的。

2019年底,《封神三部曲》在殺青前一個月,新京報記者曾去青島探過班,當時片場有很多挖掘機,遠處看就像一個工地,不知道的以為是在蓋樓。其實,這是劇組發明的挖掘機藍幕技術。

《封神三部曲》片場的挖掘機和藍幕。

《封神三部曲》涉及大量視效,需要藍幕技術輔助。最初,美術組、攝影組去國外考察,發現加拿大有一種藍幕技術叫充氣藍幕。因為藍幕本身在戶外很難支撐起來,加拿大人發明了一種充氣藍幕,通過充氣可以兩三個小時撐起一塊巨大的幕,但這個技術有個缺點,藍幕底下要用集裝箱配重,這個配重成為一個大問題,集裝箱怎麼運到現場,這個工作週期就變長了。

烏爾善說,後來攝影指導王昱老師和他的團隊就發明了挖掘機藍幕法,把挖掘機的挖掘鬥改成了用TRUSS架做的藍色方塊,然後組織好挖掘機團隊,可以隨時調動挖掘機升起藍幕,通過不同角度控制還能連成大的幕牆。

「這是我們劇組的原創,後來所有的劇組都學習了」,烏爾善說,在片場王昱老師就像在指揮一支坦克隊伍,很壯觀,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結合了我們本土資源的工作方法。

導演郭帆在拍攝《流浪地球2》時,劇組工作人員吃飯都成為令他苦惱的巨大問題。拍攝《封神三部曲》時,烏爾善從不會為這種事情苦惱。劇組創辦了「封神食堂」,可以解決上千人的吃飯問題。

孫曄說,大部分劇組還是採用送盒飯的方式,但飯菜送到現場,有時候演員還在拍戲,不可能立馬就吃,時間稍微一長,如果天氣炎熱的話,飯菜就不新鮮了。有食堂後,肯定就杜絕這種情況,飯菜的衛生質量有保障,還能節省排隊時間,不會造成資源擠兌,「尊嚴也有保障,不用蹲在地上吃飯」。

在烏爾善看來,一部電影的工業化程度,一個劇組的管理規範,都體現在一些細節上。「我們有這麼多戰爭戲,有這麼複雜的部門配合,但從來沒有出現過安全方面的問題,因為我們有專門的安全督導團隊,現場有不安全操作馬上就被製止,這是必須要有的環節,我覺得這是一個專業劇組應該做的事情」。

【流程】

一張「申公豹換頭術」通告單顯示製作複雜性

孫曄在劇組的另一個重要工作就是排通告單,「通過詳細的拍攝計劃,還有拍攝內容的下沉,讓所有工作人員都知道他們要拍什麼,當天的拍攝內容有哪些跟他們有關」。

排通告單的考慮因素有很多。比如演員的檔期,場景的搭建順序,製作難度等。孫曄表示,沒有特殊情況的話,最大的原則是順拍。一是有利於表演,演員能夠逐漸地按照人物故事的發展順序去塑造角色。二是製作部門也能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逐漸去完成他們所負責的工作內容。因為片中有大量動作戲,場景是有階段性的破壞和改變的。順拍的話,這些改變就是按照故事發展的順序去自然呈現。

上千位工作人員,一年半的拍攝週期,如此大體量的拍攝內容,通告單的安排是否合理,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拍攝的進度。孫曄說,必須得熟悉劇本,熟悉所有製作的信息,要有豐富的製作實操經驗,知道哪些鏡頭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耗費的工時有多少,才能去相對準確地設定一天的工作量,還要跟所有部門有一個很好的溝通,讓他們能夠清晰知道在什麼樣的順序下工作是最順暢的。

《封神三部曲》的通告單一般會發佈至少未來兩週的工作計劃,當天的內容是最詳細的。通告單不僅針對當天拍戲的演員,當天如果沒有戲份,也會安排演員一些針對性的訓練,或者配合宣傳拍海報,基本每位演員的時間都會安排得很滿。

很多劇組在回憶拍攝經歷時,經常會分享拍攝有多艱難,碰到了大雨天氣等。在烏爾善看來,這正說明整個製片管理團隊不專業。《封神三部曲》劇組從來沒有遇到類似困擾,如果遇到雨天,就會有B方案,去棚里拍攝,不會影響拍攝進度。

孫曄向新京報記者展示了一張劇組拍攝「申公豹換頭術」的通告單。通告單上顯示拍攝時間為2019年5月4日,包含了日出日落時間、一日三餐的時間、白天和夜間的溫度和風力以及拍攝地點、拍攝內容等詳細信息。並且,整個通告單是中英文寫的,因為片中有很多海外主創,尤其是負責視效的工作人員,這樣會方便他們瞭解整個拍攝流程和計劃。

劇組拍攝「申公豹換頭術」的通告單部分內容截圖。劇組拍攝「申公豹換頭術」的通告單部分內容截圖。

「我為什麼拿這張通告單來舉例,因為它能夠體現類型影片製作的複雜性」。孫曄說,「申公豹換頭術」這場戲中,他的頭從身體離開飛到空中,是一個鏡頭完成的。但拍攝的時候,難度在於怎麼讓頭從身體離開,這就需要大量的分層拍攝,「當時是分了四五個鏡頭,頭和身體都是分層拍攝的,中間靠一些旋轉頭髮來做剪切點」。

這張通告單的拍攝內容中,也清楚地記錄著分層拍攝:

第一層——拍攝完整鏡頭長度的身體表演和頭身份離前的頭部表演,以及背景環境,申公豹演員穿完整戲服,有面妝,長髮束在腦後,做割頭動作,攝影機完整運動。

第二層——拍攝頭身份離後的頭部表演,申公豹演員服裝穿藍衣,有面妝,長髮束在腦後,在威亞圈中,演員身後掛藍布,攝影機以類似第一層的運動拍攝。兩次拍攝都需做頭身份離部位的標記點。

其實,通告單中的拍攝內容只是「申公豹換頭術」整場戲中兩個鏡頭中的兩層拍攝。雖然相似成片中,觀眾看到的是完整的一場戲,但實際拍攝過程,是分了好幾天拍攝完成的。而這種分層拍攝的通告單就極為考驗孫曄對於製作流程、拍攝內容的熟悉。

【狀態】

沒有任何焦慮,感覺挺幸福

孫曄說,整個拍攝期間,劇組算是正常有序的運轉,趕的時候也會有,但也是有條不紊地趕,不會是那種慌亂的。因為本身拍攝週期很長,不能靠趕的方式去工作,突擊一兩下可以,但那種節奏不適合長時間工作。

劇組要保證大家在長時間內有充沛的體力,有飽滿的精神,不能受身體倦怠疲憊的困擾,那會浪費很多時間,而且不安全。影片有大量的動作戲,如果大家都很疲憊的話,打個瞌睡可能就發生一次事故。現實情況是,一年半的拍攝週期,演員都很健康,片場的安全措施都十分完善,所有的動作細節都提前排練得非常仔細,沒有出現過任何安全事故,沒有演員受傷。

導演烏爾善每天在劇組也像正常上下班一樣,作息比較穩定,每天工作12小時,淩晨1點半睡覺,早上8點半起床,每天睡眠7小時左右。「如果每天加班,第一個月我估計大家就崩潰了,必須有序穩定,勞逸結合起來」,烏爾善說,關於劇組每週休息一天,還是兩週休息兩天,最初討論了挺長時間。因為好多劇組工作人員的家在北京,在青島拍戲,如果兩週休息兩天的話,還能回家一趟。但討論了很久,還是決定每週休息一天。「這樣家屬可以來青島探班,海邊多舒服,還能週末度個假,這樣可能更理想一點」。

飾演薑子牙的黃渤和導演烏爾善在《封神三部曲》拍攝現場。

在等待《封神三部曲》上映的日子裡,烏爾善也沒有任何焦灼,反而「整個感覺還挺幸福的」。他覺得,一個導演能有機會拍攝自己最想拍的類型,還是三部曲,是很寶貴的機會。「每天拍的都是自己特別喜歡的,也能用非常專業的工作方法去工作」,在烏爾善看來,就是一個導演最幸福的時候。

有的導演可能迫於資本壓力、拍攝週期問題,沒有辦法按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法工作,但烏爾善恰恰可以做到:用兩年時間建組籌備,用全球海選的方式找到最想要合作的演員,給他們最專業的表演訓練和專業技能訓練,用18個月時間認真拍攝每一個鏡頭。這是烏爾善認為正確的電影工作方式,他每天都在印證這件事情,「我覺得拍電影,不是大家想像的亂七八糟,趕來趕去,拚命熬夜,我覺得那好像不是電影正常的工作方式。我們在用正常的方式工作,得到的是我覺得比較恰當的結果」。

堅持近10年,做一個三部曲系列,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心臟來支撐。烏爾善說,自己心態比較健康,身體素質也很好。「在項目啟動的時候,我已經做好最壞打算了,安頓好了家人,做好10年還債的準備,無非就是這個結果。所以,我已經有心理準備接受最壞的結果,其他的都是好事了。我一般做一件事之前就想最差會怎樣,我能不能承受最差的結果,如果我能承受,後面就不再想這事了,就專注把它做到最好。做最壞的打算,盡最大的努力,大概就是我的工作方式。」

新京報記者 滕朝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