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老兵·抗美援朝特輯|我的父親穿越火線帶回救命水

我的父親黃凱是四川省梓潼縣人。1949年,當紅色的旗幟插遍中國大地,17歲的父親按捺不住那顆熱血澎湃的心,毅然告別家人,穿上軍裝,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父親躍躍欲試,想要奔赴一線、保家衛國。但第一批參戰的,沒有父親所在部隊。這讓父親和他的戰友們十分遺憾。

1952年,父親終於如願以償地踏上了奔赴抗美援朝戰場的火車。

這是停戰協議簽署後,父親在北韓開城拍攝的照片。這是停戰協議簽署後,父親在北韓開城拍攝的照片。

「那時候我們一整車的人都做好了一去不回的準備。」回憶往事,父親清楚地記得在赴朝的火車上,戰士們慷慨激昂的樣子。

父親說,那時候的北韓,冰天雪地,非常寒冷,每天都有美國的飛機狂轟濫炸,很多戰友還沒參加戰鬥就犧牲了。

父親入朝後被編進手槍班,主要擔負保衛任務。

「敵人的炮彈一顆一顆地落在指揮所前,有時候彈片直接就飛進了指揮所,我的一個戰友就是被彈片擊中犧牲的。」父親說。

1953年2月,父親隨部隊來到三八線附近。

「那時我們手槍班的任務就是‘抓舌頭’。我記得我們抓了一個美國的排長,審訊後才知道,他們也不想打仗,想抓緊回家過幸福生活。」

父親說,當時敵人炮火封鎖嚴密,給養供應面臨巨大困難。大家都把棉被披在身上當大衣,餓了就抓把炒麵吃。為了控制誌願軍的水源,敵機一遍遍來回掃射,數十名戰友犧牲在短短幾十米的取水路上。

「我們接到命令,穿越炮火下山取水。」父親說,「第一次,我剛提著桶爬出坑道,狙擊手就射穿了我手中的水桶。後來,我終於爬過了幾十米的生死線,提了滿滿一桶水。回來途中,突然,一顆炮彈在我附近炸開,我暈了過去。醒來後,臉上全是血,彈片擊中了頭部,幸好水桶還在。」

「這是戰士們的‘救命水’,就算是死,我也要把水帶回去。我爬了將近半個小時,終於把那桶水帶回了坑道,然後就因失血過多昏過去。」每每講到這裏,父親的眼神無比堅毅,像是回到了戰場上。

那塊彈片至今還留在父親的頭部。父親的耳朵也因此幾近失聰。

1955年,父親回到祖國。戰爭給父親留下了難以治癒的傷痛,但父親卻說,抗美援朝的經歷是他一輩子的財富,讓他一直保持著堅韌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勞的作風和樂觀向上的態度。

這是2020年父親在家中拍攝的照片這是2020年父親在家中拍攝的照片

1986年,父親移交安置到江蘇省連雲港市。他有一副熱心腸,退休後常在農忙時節回原部隊幫助修理農機。他還積極調解鄰里糾紛,協助做好軍休幹部及遺屬的思想工作。2011年,父親被評為全省先進軍隊離退休幹部。(黃軍民)

這是2020年連雲港市軍休中心慰問父親時拍攝的照片這是2020年連雲港市軍休中心慰問父親時拍攝的照片

出品人:李學勇、李俊

監製:李礪寒、常愛玲、齊慧傑、田源

策劃:王逸濤、張汨汨、黃慶華

統籌:蔡琳琳、孫豐曉、胡碧霞

協調:李成蹊、劉妍、孫雯

記者:張瑞傑

編校:高蕊、張驕瀛

新華社解放軍分社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聯合出品

特別鳴謝

退役軍人事務部辦公廳

退役軍人事務部思想政治和權益維護司

江蘇省退役軍人事務廳

連雲港市退役軍人事務局

(本文來自於新華網)